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鹿茸图书馆 2020-05-12
高考1977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享到:转播到腾讯微博分享到腾讯朋友

  当年的准考证

  当年的准考证

  孙涛当年的大学宿舍学习照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公布恢复高考,并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进行考试。影片《高考1977》有句经典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恢复的是“公平与公正”!这道出了1977年高考生的心声。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亲历那年高考的考生,回忆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挥洒汗水的美好时光。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是:恢复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无论如何都会牢牢抓住。

  26岁高考 “从小学直接进大学”

  讲述者:李都 原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26岁高考 “从小学直接进大学”

  “和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没有放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当时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5月28日,记者在采访原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李都时,他表示,“那是一个‘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年代。”

  “我当年参加高考,全然没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我父亲是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的教授,也就‘子承父业’,在志愿表上填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李都说,当时他已在工厂当了8年工人。

  李都回忆,此前他没学过中学物理和化学,数学知识也停留在1965年读初一的水平。高考对他而言,不是“复习”,而是从头学。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决心用3个月学完高中课本知识。

  李都说,真正学习的时间很少,只有每天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以及星期日。他说,回首当年,他之所以能从小学文凭直接迈入大学(没有初中和高中的毕业文凭),不是天分高,而是恢复高考这一举措,这让很多青年人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树立了坚定的目标,刻苦复习的结果。

  李都回忆:“坐在考场里,环顾周围素不相识但年龄明显比我小许多的考生,我对自己说,这是一次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高考为期3天,考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也考英语,但不计入成绩,中学没学过的考生可以放弃。

  李都最终以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10.5分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设计专业录取。“我的高考远去了。作为长辈,我衷心祝福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在人生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考面前,不畏压力,勇敢展示自己的才华。”

  破例“二进考场” 同学称其“传奇”

  讲述者:陈海 职业经理人

  破例“二进考场” 同学称其“传奇”

  记者采访中听到了许多关于1977年高考的故事,与李都同样考上西北工业大学的陈海的高考经历,堪称传奇。

  关于高考的“传奇”经历,陈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第二场考的是语文,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答完了,得意地走出考场,这时离考试结束尚有一小时二十分左右。在考场外,一位工作人员认出了我和他曾经一起插过队,就把我拉到值班室,边烤火边问考试情况。当问到作文是什么题目时,我回答说没有作文题呀?”他一下子愣住了,说“怎么可能?”他急切地告诉我:“有作文题!题目就在考卷的背后!”我一下血冲上脑门,心沉到了谷底。

  后来工作人员找来了考场负责人,并让当时值班室另外两名工作人员作证,证明陈海不知道考卷后面还有题,出了考场也没有接触任何外人,请求让陈海重返考场。

  “1977年的高考毕竟是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考场负责人爱惜人才,立即向省招生办汇报了情况。”陈海写道,“就在觉得灰心的时候,我被允许重新进考场参加考试,只不过前面做过的卷子不准返还,另用白纸接着完成后续考题。”

  陈海说,许多考生都不知道试卷后面有试题。我返回考场后考场广播:“全体考生请注意,考卷的背面还有考题!”当时整个考场一片哗然,惊讶之声不绝于耳。那年高考,陈海考入西北工业大学,而他的传奇高考经历,常常被同学当作谈资。

  近30岁高考 被误认监考老师

  讲述者:龚建中 市卫生学校退休教师

  近30岁高考 被误认监考老师

  “1977年初夏,一个好消息传来:高考制度恢复了!而且是当年就考,是十一届学生同场竞考。对一个多年无缘高考的“老三届”来说,当时激动的心情无异于天上要掉馅饼了。”龚建中回忆,1966年,他高中毕业就下乡,眼瞅着“三十而立”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喜极而泣。“当时我已经结婚了,孩子才两个月,考还是不考?让人纠结不已。”龚建中说,当时他的妻子工厂里实行三班倒,两人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十多年没有看过课本,知识忘掉一大半,又听说陕西考生50多万,录取名额才1万,我难道会成为幸运的五十分之一?”龚建中告诉记者,当时他觉得,如果不考的话,他眼巴巴盼了多少年的大学梦就圆不了,又很不甘心,于是才下定决心参加当年的高考。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龚建中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还要挤出时间复习。

  “很巧,我的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西安高级中学。进了考场才发现,50名考生从讲台前一直排到后墙根,两人一桌,盛况空前。”龚建中笑着说,当时他要比大多数考生大近10岁,戴着眼镜、穿着制服、一脸胡子茬,一进考场很多学生都误以为他是监考老师,令他哭笑不得。

  龚建中说,他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有《难忘的一件事》《给科学大会的一封信》,选好了想写的题目,龚建中思绪联翩,奋笔疾书。“虽不像古人那样倚马可待,下笔如有神”,却也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得意之余竟把自己的名字署于信后,还是龙飞凤舞的狂草。交卷前才发现是密封卷,赶紧把名字涂成墨疙瘩。

  “接下来,等待、录取、上学,圆梦了!”龚建中说,感谢那场考试。

  《哥德巴赫猜想》

  激励他雪中背资料

  讲述者:孙涛 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现英国里兹大学研究员

  《哥德巴赫猜想》

  激励他雪中背资料

  在记者采访中,一位远在英国工作的1977年高考生也通过邮件讲述了自己的高考故事。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现英国里兹大学研究员孙涛对那场考试记忆犹新。

  1977年,《光明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教授在6平方米的斗室里完成了证明该猜想的极其重要阶段性理论,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这篇报告文学激励了无数青年学生去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孙涛说,1977年5月,作为知识青年在吉林省农安县农村参加劳动时,老师通过报纸报道得知有可能恢复高考的消息,便鼓励我复习准备高考。“我就一边劳动,一边复习功课”。

  “由于时间很紧,考试前只有三天复习政治课。11月的东北下了大雪,我在雪地里背政治题。”孙涛说,当时复习资料很难找,即使找到了,也没条件复印,很多都是手抄。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他按照老师的建议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的校长是郭沫若,副校长是华罗庚和严济慈,他们也是当时中国科学院的正副院长。”孙涛回忆。

  孙涛回忆说,当时的考试竞争异常激烈,吉林省的大学本科录取率仅有4.5%。当年吉林省的理科考生需要参加四科考试(语文、数学、理化和政治)。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为181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数线为280分,我以322分顺利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此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独自乘火车行程2040公里,换了两次火车,于1978年3月6日到达了合肥市,开始了5年的大学时光。”

  本组文/记者任娜 图/受访者孙涛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