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安好医生的商业模式成立吗?

 亲斤彳正禾呈 2020-05-12

接上篇。《药店行业会强者恒强》

我觉得医药分离后,政策给药店分了一大块蛋糕。这里的“药店”既包括像传统连锁药店,也包括像平安好医生这种线上药店。

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线上和线下的模式,哪种更好?然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研究一个更小更具体的问题: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所谓“互联网医疗”生意,他们的盈利模式和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们做投资,要研究那些必须研究的问题,研究也是工作,工作要讲究投入产出比。

从目前的数据和态势看,平安好医生是互联网医疗的代表产品。好医生目前收入超过50亿,注册用户超 3.15 亿人。一个数据对比你就能感到它的能量:疫情期间,第二大互联网医疗平台阿里健康的累积访问量是1116万人次,而平安好医生是11.6亿人次。这个数据来自华金证券研究所,我们假设是准确的,那么从规模上看平安好医生肯定是遥遥领先所有同行了。

然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者面对好医生,并没有白酒爱好者面对茅台的那种感觉。就我个人而言,似乎还是看不到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前景。平安好医生这个项目成立五年了,目前依然是亏损中,然而翻遍了资料也找不到未来五年会真正盈利的证据。“真正盈利”的意思是,不依赖平安集团或者利润表的调节就能创造正现金流。

平安的营收有四块:在线医疗、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以及健康管理及互动。

我翻译一下。

在线医疗核心就是在线诊断。你只要在app里面发文字、语音或者图片,系统就会帮你提供相关医师名单供你选,当然你也可以自己按科室浏览医生库去找医生。每次诊疗咨询大概15 分钟(可延长),根据医生资历和评价收费,0-60块之间。这是诊疗,然后医生可能会开电子处方,用户就可以去隔壁的健康商城买药。当然,实际业务比较复杂,可能涉及有转诊、挂号及住院安排是为用户提供医院推荐、预约及住院安排服务、二次诊疗服务等等。本质上就是,有一个app,你输入你的一些问题或者症状,系统会给你匹配医生,然后还可以线上买药。消费型医疗其实就是引导你去体检、美容、看牙科。

贡献营收和利润最多的是健康商城,也就是卖药。他们还会顺带卖些保健品甚至家庭必需品,这三者比例大概是5:2:2(因为忽略了小数点所以加起来不是10)。卖药又可以分几个纬度:一个是2b和2c,一个是自营和引流。为什么卖药还会2b呢?其实这个b主要就是平安集团。19年商城的收入,2b贡献了13.25亿,毛利率 4.9%;2c的贡献了15.78 亿,毛利率 10.8%。

简单总结下:好医生55%以上的营收来自商城卖药。商城的收入接近一半是平安集团贡献的,而且无论是2b还是2c,毛利率都低于一般投资者的要求。即便是卖给个人投资者的药,10%的毛利率低于大部分生意。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我目前的解释其实很简单啊,就是平安卖的药和阿里健康卖的药,会有什么不同吗?这里的商业模式的弊端在于,嗯,假设好医生的ai非常好,问诊系统很好用,合作的医生也很多很优秀,但是真要买药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去更便宜的平台买?所以这样一下来,可能所有卖药的平台都不赚钱了,因为消费者会比较。关掉一个app,再打开另一个app,只需要十几秒。正是这十几秒,让大部分卖药平台的超额利润都消失了。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看不到这个赚钱的可能。

在消费医疗服务方面(也就是给美容院、体检、牙科引流的业务),平安好医生也基本上靠平安集团买单才打开局面。或者也可以说没打开局面。从 2015-2017 年来看,消费型医疗的收入有超过 30%来自于平安集团直接采购,另外通过平安集团销售代理直接向个人进行销售的金额占到 66%,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往往是平安卖保险的时候“附带”的,你们应该附带是什么意思。

最后一个是健康管理与互动部分。这部分有资讯、有各种小测试模块,更重要的是有广告。这个其实是我们做app的人都了解的模式。其实还不错,好医生拿到了很多优质广告客户,比如默克、辉瑞、默沙东、赛诺菲等这些知名企业。19年这块实现了1.9亿的收入,我觉得这块毫无疑问是真金白银靠自己从外部赚来的。未来如果能根据个体的状况打造一个医疗综合解决方案,似乎对用户是有价值的。不过这种产品竞争也大,现在很多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健康管理类小程序也做得非常好。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总结一下,就是平安好医生虽然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医疗项目,但是从它的营收模式细分拆解来看,似乎还是看不到他们未来的盈利模式在哪里?然而,直接否定它又是粗鲁的,因为现在找不到盈利模式不意味着未来也没有。实际上,从需求的角度,这一片广阔的蓝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18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为10.8 万亿,2026 年预计将达到 26.8 万亿元,年复合增速约 12%。你如果记不住这个数字,只需要定性地看:超过10万亿还能保持超过10%的长期复合增长的市场,还有多少?我感觉只有这个领域?大家可以补充。没有比健康医疗更刚需的了,我觉得连房子都没这么刚。实际上,看过去五年的数据也能证明这点。在线咨询量,这个数据反映了真实的用户的行为,在 2018 年的时候大概有3.72 亿人次做过在线咨询,这个数据在5年前应该不到百万。为什么我有这个预测呢?因为最早做这个的是好大夫,而好大夫即便是在今年疫情期间最高访问量只有426万人次。

真正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关键是没有足够的差异化。互联网公司本身没有医生,好医生都在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从生意护城河的角度,即便我们不考虑政策风险,医生或者医院对平台的议价能力是足够强大的,用户访问app不是为了交友,或者看新闻,他们是去看医生的。所以医生去平安好医生或者阿里健康或者以后一个什么平台都是有可能的。甚至,以后某个省或者市的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要把辖区内所有好医生组织起来,做一个类似的平台也不是没可能的。所以,这里从纯粹商业的角度,是很难有护城河优势的。时间不会改变这个逻辑。另外一个就是同行的竞争,其实因为差异化不够,你卖药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所以只能拼价格,似乎也难赚钱。

我觉得就像我过去十年经常会经历的那样,又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市场真的有需求,而且潜在需求还很强大,但是里面的公司就是不容易赚钱。怎么办?其实只能等,等什么时候有个好的模式冒出来,一眼就觉得这个好,才会觉得哇,这是个性感的东西。否则,就只能耐心地等待

仅供参考,我不持有这家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