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闻道录 2020-05-12

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问题,在介绍老子的美学思想时就已经介绍过,传统说法是,老子是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以“老子”为名的书,又称为《道德经》。

道,无名

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形象”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大部分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一般人见到实际,用名来表示,但并不自觉它们是名,而名家的哲学家却开始思索名本身,即思索思想。对于思想的思想,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但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并非“无名”,另一方面,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

《老子》第一章中提出“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天地万物都有名,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这就是“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道纯粹为一个代号,根本不是名,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桌子是由于具有桌子的属性,而叫桌子,但道并没有任何属性,道是无名之名。另外,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每类物都有一名,由于“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首先是“有”,“首先”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逻辑上的“先”。

自然的不变规律

《庄子》中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道”生一,道本身就是“太一”,“常”即不变。虽然万物永远可变,在变,但万物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是一条自然规律,“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理解矛盾的规律就不再是矛盾。

假定有一物,到了极端,走向反面,那么“极端”的界限是什么?没有一个界限可以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对于人类活动而言,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是人前进到极限的标志。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已经掌握了全部知识,那么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前进,骄,这里就是一种界限。一定的活动也相对于客观环境而有其极限,过多,不利于事物发展,适度,要根据主观因素来决定。

这些都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称为“常”,即“知常曰明”。

处世的方法

“不知常,妄作,凶”,我们应该知道自然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指导个人行动。老子称为“袭明”,人“袭明”的通则是,想要得到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学说,可以说都是从“反者,道之动”总学说演绎出来,道家学说的“无为”,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作为。一个人,若为的太多,就会有害无益。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指对于达到一定目的是必要的,绝不可以过度),自然的(指顺乎个人的德而行,不做人为的努力)范围。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人们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同样强调弃智,知识本身也是有欲望的对象,“慧智出,有大伪”。

政治学说

老子根据以上学说演绎出他的政治学说。道家认为,理想的国家是有圣人为元首的国家,圣人的职责是不做事,应当完全无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未做,而是已经做的事情太多。圣王首先要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废除一切条条框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无知无欲,然后无为而治,应当让人民自己做他们能做的事。

【注】: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