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谈“无为”,“道”与“德”

 狄伦视角 2020-11-29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保全生命、保全天性,避开祸害,第一阶段的杨朱的方法是离群索居,归隐山林;第三阶段的庄子主张齐物论,世界上万物包括人的品性,感情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是齐一的,这是“齐物”。关于避害,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从现实世界到精神世界,达到逍遥境界,没有了“自我”,所以就避开了祸害;唯有第二阶段的老子,世上万事变化无常,如果不掌握变化背后的规律,就算归隐,还是无法避开人世间的恶与祸害,掌握规律,就能使事物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老子的道思想就存在于《老子》又名《道德经》中。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谈“无为”,“道”与“德”

道,无名

《道德经》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思想里面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实际就是“有”与“无”,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因为道无名,所以道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某种代号——“道”,所以“道”根本不是名。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生万物,从古到今,永远有万物,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所以它见过万物之始。“众甫”即万物之始。永远不去的名叫“常名”,可以说得出口,被重命名的名就不是“常名”,不是道的名,所以“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那么它必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每类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物,所以它是无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是指“有”,“二”和“三”是“多”的开始。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不是说曾经有个时候只有“无”,后来“有”生于“无”,说的不是宇宙起源,不是宇宙发生论,而是说是一个物之前,先是“有”,就好比说“是人就一定先要是动物”,这是逻辑上的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有某种动物才有人”。这里说的属于本体论不是宇宙发生论,它与时间,与实际没有关系,因为在时间,实际中,没有“有”,只有万有。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谈“无为”,“道”与“德”

自然的不变规律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叫“物极必反”,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物极必反,这个思想来源于老子,对应《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就会向反方向发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多,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落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话都出自道德经,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若懂得自然的基本规律,就不再是矛盾,不懂这条规律,这些话就是矛盾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物极,极就是极限,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一个学生若觉得他什么都会了,那么他的学问就不会有所前进,还会倒退。一个人吃得太多,他就要害病,吃得多,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也会变成有害的东西,中医常说病是吃出来的。

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常”,他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懂得自然规律就是明悟,不懂得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懂得自然规律的人是包容的,包容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谈“无为”,“道”与“德”

无为、德

道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叫“无为”,无为不是叫你无所作为,而是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要让你的为太过,这个“无为”的思想可以从“反者道之动”总学说中演绎出来。

道生万物,在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道是内在,德是外在,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内,不可过度,自然的就是顺德,顺德,就是遵道,德乃道的精神的化身和具象。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谈“无为”,“道”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