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文淑嫁入张家,张恨水:丑拒,从弃妇到包租婆,她照样活得自在

 汗青正浩 2020-05-12

1912年的冬天,当张恨水被众人推着来到洞房,怀着激动心情挑起新娘盖头时,他一下子呆住了,旁边的人也都傻眼了。不是说徐家二小姐聪明娟秀吗?眼前这又胖又丑的新娘是怎么回事?

新娘被调包,张恨水有苦难言

张恨水从小就饱读诗书,他一直幻想红袖添香的情景,所以当母亲去相看完未来的儿媳妇,回来喜滋滋告诉他徐家二小姐多么出挑,多么俊俏时,尽管张恨水不太想在乡下完婚,但心里也还是怀有一丝憧憬的。然而洞房的一幕张恨水沮丧甚至愤怒。

张母心里也暗暗叫苦,她寡居后辛苦将儿子带大,看儿子总想长翅膀往外跑,才希望用成家拴住儿子的心。她当初也只是远远看一眼,当时徐家三个姑娘并排坐在那里。媒人指的姑娘明明是个可人儿没想到嫁进来的却被调了包。现在已经和人家拜了堂,想退货是不可能了。张母只能劝儿子凑合过吧,哪怕把她当个妾也行。

此时洞房之内,人群散去,新娘子徐文淑一个人孤零零坐在床边,她满心期待丈夫的到来,而张恨水却躲起来不愿意相见,并在不久之后就离开家乡去外面打拼。

面对丈夫冷淡,徐文淑十分淡然

民国时期,一方面包办婚姻还广泛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让很多人都是结婚那天才第一次和相伴一生的人见面。另一方面新思想洗礼着年轻人,他们渴望志同道同的伴侣。所以很多民国文化名人都对原配不满,另有新欢。

而对原配来说,她们在懵懂之间就成了别人幸福的绊脚石,心里也不好受。因为她们本来受的就是封建传统教育,相夫教子,做好本就理应受到丈夫的尊重,像文淑这样直接被丈夫甩脸子,扔在老家的女子,换成别人就应该以泪洗面,可是文淑却一直安然自若。


徐文淑之所以能够不抱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虽然不被丈夫待见,但是婆婆和小姑子都对她非常好,婆婆并没有因为她不能留住丈夫的心而责怪她,反而还劝说儿子与徐文淑圆房,只为了让徐文淑有个儿子可以傍身。小姑子也百般安慰徐文淑,姑嫂两人一起读书写字,说悄悄话,如同情投意同的闺蜜一般。

另一方面,张恨水虽然看不上徐文淑,但还是和行夫妻之事。无论是听从母命也好,出于对徐文淑的怜悯也好,还是让徐文淑先后生下两个孩子,虽然最后两个孩子都因病夭折,但张恨水也算“尽力”了。

更为重要的是,张恨水从来没有在经济方面亏待过徐文淑,他一直给徐文淑非常优厚的生活费用,让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所以在徐文淑心里,即使后面张恨水又娶了两房老婆,都不叫什么事儿。毕竟旧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她帮助张恨水第二个老婆胡秋霞照顾孩子,甚至劝说她接受张恨水娶第三个老婆周南,充分显示出一个“正房”的气度和风范。

为张家尽心尽力,徐文淑赢得尊敬,晚年“儿子”养老送终

张恨水的长子张晓水出生时,胡秋霞是早产,孩子生下来就和小猫一样,只能轻声呜咽,连哭都不会,别人都以为这个孩子活不了,徐文淑把张晓水裹在怀里,用体温来温暖新生儿,让张晓水发出第一声啼哭。此后徐文淑也是细心的照顾张晓水。而对张恨水的其他孩子,徐文淑也都完全接纳,所有孩子都亲切叫她“大娘”

后来徐文淑和婆婆一起回到安徽老家,开始乡亲们都用看弃妇的眼光看着她,徐文淑根本不予理会,她拿着每月从邮局来的汇款单喜笑颜开,戏称自己嫁个“摇钱树”。张恨水寄来的钱平时花不完,徐文淑就置房置地,成了“包租婆”。

即使在特殊时期徐文淑被扣上帽子,她也没有自怨自艾,虽然家产都被没收,但张恨水的汇款仍源源不断寄过来,徐文淑和一手带大的水也经常书信往来,相互诉说一些家长里短,彼此叮咛要保重身体。

徐文淑在五十八岁那年因中风而过世,虽然张恨水没有来亲自为这个结发妻子送行,但张晓水作为张家代表赶来,为这个“大娘”举办了还算风光的葬礼。也算是张恨水给徐文淑最后的尊重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徐文淑非常可怜。但一个人过如何,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怎么想,怎么做。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没有男人滋润的徐文淑反而活更潇洒,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女性”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