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医生!!!我头疼炸裂,救我! 不慌,做个头颅CT看看先… 患者 医生!!!我咳到肺痛,救我! 不慌,做个胸部CT看看先… 患者 医生!!!我肚子痛死,救我! 不慌,做个腹部CT看看先… CT在手,天下我有,看起来好厉害的样子。可CT到底是啥? CT是啥? 把人切片仔细看! 而且这个切片厚度<1mm。 那么,CT是怎么工作的? CT成像过程非常复杂,说得太专业,怕你听不懂,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机器发出X线,穿透人体,到达处理器形成图像。 CT有两种方式: 普通平扫,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几秒钟就完成扫描。 增强扫描 打了碘对比剂之后,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看是否有病变。 简单来说,就是增强扫描看得更多更清楚。 对于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医生不知道病情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先让做一个普通CT检查。 如果普通CT看到病变,能够明确诊断,就不需要增强CT。 如果普通CT看得不是很清楚,或不够肯定,此时就需要做增强CT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增强扫描注射的碘对比剂,极少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所以,请仔细阅读碘对比剂增强同意书,在增强前后多喝水,碘对比剂会随着尿液排出去,一般24小时就会完全排空。 CT有辐射吗? 不超量不用慌! 既然机器发出的X线穿透了人体,那么会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呢? CT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可破坏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损伤细胞,从而损伤人体。 但是,一切抛开剂量谈辐射,都是耍流氓!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辐射: 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 每天吸20支烟每年0.5-2mSv 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0.01mSv 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为 2 mSV 左右 根据国家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人体各部位做CT检查时承受的辐射量,一算便知。 ▲ 数据均采用成人平均值计算 我国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 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就是安全的! 那做一次CT,致癌的概率有多大? 从动物实验来看,除非暴露在长时间、大剂量的照射,否则,一般出现癌变、发生骨髓抑制的概率很低很低。 怎么解释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呢? 是因为她整天跟放射性物质打交道,长期、大量地接触放射性物质,相当于时时刻刻在照CT。 CT用于哪些检查?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技术那么发达,既然CT多少都有辐射,为什么不干脆淘汰掉呢? 这还真办不到。 首先,在医生指导下,做的CT辐射量在安全范围之内。 其次,CT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头颅、肺部、四肢等部位检查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CT时,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缩短时间,减少辐射: ☞ 摘除金属物品: 在进入CT室之前,医生会提示将金属物品摘除,有些女性甚至需要把内衣也脱掉,想啥呢?让你脱掉,只是因为在检查过程中,不要让金属物品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形成阴影,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 ☞ 事前做好检查准备: 在进行胃CT检查时候,建议多喝水,让胃部充盈,提高检查效果。 ☞ 配合医生缩短检查时间: CT检查时,医生会提出一些要求,需要患者配合,比如提示需要吸气和憋气,一定要配合,这样可以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身体被辐射的时间。 当然,CT本质上还是一台X光机,在辐射防护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非特殊需要,反复的不必要复查是不被允许的。 检查完之后,可以通过喝绿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胡萝卜、橘子、西红柿和苹果等,还有海带、紫菜、黑木耳等具有抗辐射作用的食物,来降低辐射的影响。 孕妇12周之前最好不要做CT,之后根据病情来定,小宝宝需要选择低剂量CT扫描,甲亢患者要谨慎选择增强CT扫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