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小皇帝,东汉传承百年,为何曹魏却迅速灭亡?权力模式不同

 瓦尔登的船夫 2020-05-13

权力的玩法,要么独裁要么制衡,其他各种玩法都可以算作这两大类的不同体现。比如我们会发现东汉时期有很多小皇帝,却依然传承了好几代,但曹魏就出现了一个小皇帝,便灰飞烟灭了。

看似相近的表面,内部却有着天差地别的权力结构,这也是导致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下面船夫就先从权力的两种模式谈起,来解读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独裁模式:高效高风险

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迭,为后人演绎了权力的各种算计和玩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彻彻底底的独裁,将一个王朝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万人之上,一言九鼎。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担心权力的反叛,也无需操心下属间的彼此制衡,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由一人决断,国家机器也会变得十分高效不拖沓。

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秦始皇,在他的带领下,秦朝不但一统了中原六国,还北上抵御住了匈奴的侵袭,南下一统了荒蛮的岭南地区,开凿运河(灵渠),建设直道。就像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的那样: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他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后世帝王,甚至数代帝王穷尽一生,也做不到的丰功伟业。但这样的独裁风险也很大,一旦自己出了闪失,国家机器就可能瞬间停摆,原本以皇帝以人为中心的权力中心会瞬间失衡,总之独裁是一种收益很高,但风险也很大的方式。

制衡模式:低效风险

与权力的独裁模式相对应的是权力的制衡模式,皇帝会将原本属于自己一人的权力逐渐下放给多个人,并通过彼此间权力的比例,产生一种制衡作用。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可以将一个王朝的权力结构比作一家股份公司,才王朝初创阶段,开国皇帝往往是绝对控股,随着公司发展,以及接班人交接,权力便会逐渐分散出去。

权力的分散是一门高难度的游戏,稍有不慎就容易玩火自焚,所以皇帝们一般会在权力交接之前,选择两股以上的势力进行培养,好为下一任皇帝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同时如果这几股势力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就更好不过了,权力之间的制衡就很容易形成了。

在这种制衡模式下,皇帝从原先的独裁者摇身一变成为了权力场的裁判员,往往是几股势力斗得不可开交,甚至两败俱伤的时候,皇帝才会出面调停,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终判决。虽然这种模式会因为不同势力间的内耗而导致低效,但同时也保证了权力交接时的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

东汉时期的稳定铁三角

东汉时期,老皇帝的权力一般会逐渐过渡给母亲子贵的外戚势力,以及与皇帝最亲近的宦官势力。与此同时,朝廷中的世家大族也会在暗中积累声望,举荐门生,丰满自己的羽翼。时间来到东汉末年,此时权力已经逐渐被一分为三,外戚、宦官和世家大族三方三足鼎立,他们都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权力,但都无法做到绝对控股。

此时的皇帝虽然有一些被架空的嫌疑,但年幼的皇帝一旦长大,外戚和宦官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皇权在某种程度上是外戚和宦官权力合法性的保证,所以即使外戚和宦官闹出各种矛盾,但在保皇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使世家大族有不臣之心,也很难抗衡宦官与外戚的联手绞杀。这就是为什么东汉末年出现多个小皇帝,依旧可以延续许多年的原因。

但这个权力平衡在公元189年被彻底打破,现实作为外戚势力的代表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诛杀,紧接着袁绍等人又带兵学习了帝都的宦官势力。外戚和宦官二股势力经此一役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世家大族抗衡,留下的小皇帝也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只能任由世家大族做大做强,彻底脱离制衡。

明白了这个关系,我们便会理解为何袁绍总是不嫌事大的挑拨宦官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因为袁绍背后代表的是世家大族,只有外戚和宦官相斗起来,他们才有机会不断做大做强。至于为何只有曹操真心想打董卓救皇帝,一部分原因便是曹操的背后是东汉的宦官势力,所以依旧残留着对皇权的依附心理。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这个阶段,外戚和宦官再未成长起来,反而世家大族在期间进一步壮大,到了曹魏时期,以司马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已经基本完成了绝对控股,所以小皇帝便彻彻底底成了傀儡。

独裁也好,制衡也罢,其实都是权力游戏的不同玩法,不论身在其中,还是置身其外,都不要被所谓的外在表象所迷惑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再多也脱离不了本质。

船夫

2020.5.13(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