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17

 温情海洋 2020-05-13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遂,百姓谓我自然。

B    现代汉语

      自然大道以先天五太为周期,社会实践要遵循自然大道,才可事成。自然大道就是你亲近它,因此而才能领悟,假若你害怕它,因此而产生诋毁。所以说笃诚不够,是因为心里怀疑,若有怀疑就要证实和检验,如此的社会实践,就会成功,事情就达到圆满,所以众人才说做事情要顺其自然。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太上谓太古无名号之君。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设刑法以治也。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君信不足於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说太古之君,举事犹犹,贵重於言,恐离道失自然也。

2王弼注: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济也。

3杜光庭注:上论淳古之风,下逮浇漓之俗,欲明失道之渐,将辩致弊之由朴散则亲誉遂作,无为则谓我自然。庶夫道化之君,专此不言之教。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而展转生化。初以道德,次则仁义,故亲誉畏侮,恩信不孚,须资复古之风,冀返淳和之化。

4陈象古注:淳和无为之时也,知者随万物以生。下其知者,各正性命,品物流形,正假强治,故日下知有之。情欲相生之时也,非教化则日有以乱,故亲之欲其奉己,誉之欲其从己也。法令兴行之时也,有畏在下之事也,有侮在上之事也。畏者避罪,侮者失正,非刑戮则不可以齐之也。

5吕吉甫注:执大象,天下往,由天下方且释我而忘之,其迹孰得而见哉?故下知有之而已。下知有之者,无以尚之,故谓之太上。则亲之誉之者其次,畏之侮之又其次可知已。何以论之?今夫父子爱钦,不言而喻,至宾主之际,朋友之交,欲致其钦之之意,必有以文之而后喻。何则?信之足与不足而已。则亲之誉之,已出於信之不足而有不信,况於畏之侮之乎

6苏辙注: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功可见,故民得而亲誉之。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7时雍注:大道无形,阴阳混而为一。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自无形而生有形也。当太上之世,君天下者,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下民知有上,而帝力何有於我哉?故曰太上,下知有之,此乃反大道无形也。中古圣人泽加於民,民自亲而誉之,故曰其次,亲之誉之,此乃反天道无亲也。后世帝王则勑法以齐之,而民自畏,故曰其次畏之,此乃反地道无欲也

8邵若愚注:太上远古也之世,以无为化天下,下民但知有君之化,而不见其迹。其次至尧舜,淳朴渐散,以有为之教,欲复无为之道,缘显仁义之迹,民竞亲之,因感圣智之治,民欢誉之,自此仁义易其性,而失无为之道。

9王夫之注:据道于此,疑彼之亦道;据道于彼,疑此之非道:既从而异之,又从而同之,则道乱于二,而苦于一。且乱,且苦,其疑不去。既自以为疑矣,故王者见不亲而忧,霸者遇不畏而怖。其疑不释,遂救之以要言;故始乎诅盟,而终平甲胄。夫使人忘我于自然者,岂其心有不自然哉

10林虞斋注:太上,言上古之世也。下,天下也。上古之时,天下之人但知有君而已,而皆相忘于道化之中。及其后也,民之于君,始有亲誉之意。又其后也,始有畏惧之意。又其后也,始有玩侮之意。此言世道愈降愈下矣。上德既衰,诚信之道有所不足,故天下之人始有不信之心。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三。阐明思想文化,只有亲近,才能够拥有,远离只能够疏远和漠视;而思想文化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以思想文化为主导,才能够获得成功的进阶过程。

2太上,非后世人等解读之它义也。太上,是先天五太之初始,如象帝之先的混沌之太初时刻,解读它义,皆背离道之本也,正所谓“道,可道,非恒道“,为大道至本,谈论老子,背离道之本,则不察有名无名之理也。

3太上,则大道在上,下则从之,谓下知有之,顺从大道,焉有不为之事。明此则知无为知有为,暗于此则入消极道教虚无之养生。历史解读于老子者,暗于此者众,虽纷如花,然而惑于道教养生,不明大道先天五太之周期,实则惑于人之私心,非惑于它也。

4亲,誉,畏,侮,以人之常,讲解于道,谓知常而明,非后世人通哓于伦理的社会事务,更非名利之徒的人性标榜;亲则近,近则誉,畏则远,远则侮,人之常理,明鉴如水,后世学者焉有歪解,则心有私也。

5信不足,何谓笃,则明于不信之心,受惑于即成之理,不知混沌大道之初始,则生不信之实也。字,指犹豫,引申谓怀疑,质疑即成之理,为进步的开始,称为”贵“。

6郭店本为”“,而帛书本为”功成遂“, 王弼注释通行本功成遂“;比较三者,郭店本重点在于功,则不用, 王弼注释通行本重点在于,有解脱之义,虽然后人多解于此,实际包含道教养生理念,非道家所为;帛书本重点在于遂事,于王本有颠倒,但实际包含的意思则有天壤之别;遂字,有了结,结束之义,功成则遂,寻道之本,非后世强调于语言对仗之能,通达于自然大道之本原,则功成而遂事,非名实之辈,言看破名利也。于此则明大道,循大道而不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