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垫底辣妹》,里面讲述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影片女主沙耶加,上的是小学直升高中大学的私立女校。由于没有烦恼升学,她每天都可劲玩,日常除了自拍打扮,就是聚会。以至于到高二的时候,她的成绩仍只有小学4年级的水平。补习班的主要负责人是坪田老师,这位老师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快速地跟学生打成一片。沙耶加第一天来到补习班时,染着一头黄头发,穿着低胸露脐装,俨然一个“社会女”的打扮。坪田老师见到这身装扮虽然有点意外,但仍由衷地赞叹说:沙耶加也直言不讳地嘲讽他老土,说潮流对他来说怕是学不来的。在接下来的摸底测验里,尽管沙耶加考了0分,但坪田老师还是找到了夸她的点,因为每一个空格里,沙耶加都认真工整地写下了答案。摸底测验过后就是填报志愿,可是沙耶加对大学完全没有概念。但是被沙耶加否定了,理由是:东大的男生看起来都很挫。听到这个理由,老师没有任何评价,而是顺着沙耶加的思路,接着提议说:就这样,沙耶加以目前不可能上大学的分数,确立了一个上名校的目标。沙耶加嘲笑老师的乐观,自己小学四年级水平,怎么可能会考上全国名校。没关系,就像许愿一样,只要心里有“我要上庆应”的念想,念着念着,这个愿望就会和你越来越近。坪田老师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并发自内心地肯定对方,这种相处方式也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心防,让他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为了和学生有共同话题,坪田老师每天熬夜看流行漫画,了解流行偶像的特点、最新的游戏。他认为,学校的大班授课没有办法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特别之处,这也是他开办补习班的原因——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 因 材 施 教。  他让沙耶加通过看漫画书了解日本历史,也会带着她看新闻,了解论文的出题思路;而且还会激励她说,上了大学以后人生会更加开阔,说不定会成为模特或女主播,嫁入豪门。在坪田老师的肯定下,沙耶加也开始试着努力,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武志红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生命的最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只要内心的事物被看见了,被肯定了,就会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生能量。就像坪田老师,真正去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动力,从而驱动他们追求自我。糟糕的养育者、教育者,都只能看到到小孩外在的行为,而看不到他们内在的感受。他的妈妈把他押来补习班,一直强调:我家孩子只要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她无视孩子厌学和叛逆背后的原因,固执地以为孩子只要去补习班,被管教,就一定能好起来。坪田老师反驳她,“只要去做就能做到”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做了发现没做好,就会强化自己的无能感,变得越来越消极。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的误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肯定能达成一个完美的结果,但却对过程中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内心不适的感受视而不见。影片中,沙耶加的爸爸也是这种“反面教材式”的家长。于是他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职业棒球员。他每天逼着儿子练习,但却不在意孩子是否真的开心,也看不到孩子对打棒球的抵触。儿子就只是为了父亲的梦想在活着。他没有自己的人生。 妈妈担心地问,把期望都押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压力不会太大吗?可最终,儿子因为自己不管怎样也比不过其他同学,而丧失信心,退出了棒球队。这时他才知道儿子压力有多大——因为害怕打不好被父亲责怪,每到比赛的前一天,儿子都会紧张到哮喘发作。谈回女主沙耶加,她为了考上庆应大学,每天没日没夜地学习,家里的过道上都贴满了英文笔记。甚至,她还狠心剪掉了自己的长发,不再和朋友出去玩。因为之前实在落下太多,在高三开学后一连串的测验里,沙耶加依然全部都不及格。坪田老师看到这种态度也生气了,严厉地对沙耶加说:放弃的话,你什么大学都去不了!那天下着大雨,沙耶加和坪田老师大吵一架后,哭着来到妈妈打工的地方,说她不想努力了。和沙耶加一样,我们很多人都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也会有被负面情绪裹挟的时候。在瓶颈期,无论怎么给自己打鸡血,都无法让自己满血复活。这时我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会感到无力,甚至想自暴自弃。 一方面,坪田要接受自己也无法总是鼓励到学生;另一方面,他要接受学生会有挫败和消极。就像下雨天一定会来,我们得接受失败和消极在我们的人生里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知道晴天会到来,就像希望和积极的感觉也一定会回来那样。后来,冷静下来的沙耶加决定接受老师的建议,让妈妈带她去庆应大学走一趟。在庆应大学的校园里,她看到每个学生都是自信满满的,她想象着,如果在这里学习,自己的人生也会不一样。坪田老师打电话给沙耶加妈妈说,试卷的题目都是沙耶加会做的,让妈妈放心。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沙耶加最擅长的英语科目时,她拉肚子了,前前后后跑了三次厕所。可没想到,在以为不擅长的小论文考试中,她却赢得了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通知书。在最擅长的科目上发挥失常,在最不擅成的科目上考出高分。关于“自我设限”,心理学上有个流传很久的“跳蚤实验”。跳蚤实验讲的是跳蚤原本可以跳到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不到一米的地方盖上一个玻璃片,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玻璃片。过一段时间后,哪怕已经拿掉了玻璃片,但跳蚤再也不会跳到原来的高度了。有时候,对一个人的定义或评判,就是一层无形的玻璃。它会阻碍我们的发展,让我们被困在已经画好的高度里。坪田老师心疼地说,沙耶加不是渣渣,如果每个人都对她说她是渣渣,久而久之,她也会觉得自己是渣渣的!我们成长中,也会听到很多我们“不行”的话语,比如:这些声音也如同那道玻璃墙一样,挡住了我们发展的方向。更可怕的是,连我们自己,也相信了外人随意评判的话语。坪田老师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从来不会光凭外表和表现就说对方不行,而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而最终沙耶加也真的考上了庆应大学,凭借的,还是她自以为不擅长的科目。看到她剪掉了长发,补习班的同学玲司,也跟着染回了黑发,更加认真学习。看到她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她身边一直吃喝玩乐混日子的闺蜜们,也有了要为人生努力的意识。看到女儿的转变,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整个家庭。而坪田老师这封信的意义,是对“看见”更高级的诠释:他不将学生的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是强调了这是源于她自己的努力。他不是简单地告诉沙耶加“你可以的”,而是真正看到她想要的,激发她去找到这份动力,并陪伴她、注视她实现自己的渴望。在最后,一句“你的努力,改变了很多人”,将沙耶加的主体性归还给她自己——他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该做的部分,而他做的,只不过是进去每个学生的内心,看到那些不一样的灿烂,并激发和浇灌他们的信念。很多在备考期的学生在坚持不下去时,都选择看这部电影,他们从中得到的最大支持从不是老师父母的加油声,而是找回自己的渴望和动力。
作者:芥末酱,存在主义者、生活观察员。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看见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