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点读书” 《侯杨方精讲中国史》之“三皇五帝的温情记录与残酷真相”

 JOJO宝 2020-05-13

本文是“十点读书” 《侯杨方精讲中国史》第一节课部分文稿

尧在位70年,天下大治,声望极高,但晚年发生了大洪水,于是他用鲧治水九年但没有成功。晚年的尧一直思考继承问题,虽然他有儿子叫丹朱,但他觉得贤明能力都不行,于是看中了一位在民间的舜,决定将天子之位传给他,这就是“禅让”,而且将两个女儿一起嫁给了舜。

但等等,《史记》的记录在这就出问题了。为什么?舜也是黄帝的后代,是九世孙,而尧是五世孙,两人之间相差了四代,也就是说舜娶了同一父系家族的姑奶奶,这不仅违背了中国古代同姓不婚的伦理,还违背了自然生理规律。我们还信《五帝本纪》吗?

尧让自己的女婿舜摄政20年然后禅让,又过28年才去世,活了起码100多岁,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舜摄政时,杀了治水失败的鯀,但任命鯀的儿子禹继续治水成功,然后舜又仿效尧,将天子禅让给了禹,而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补充一句,禹也是黄帝的后代,不过辈份比舜还长一辈,这是侄子传位给叔叔。

大禹治水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就是著名的尧舜禹“禅让”故事,是后来儒家学说中的贤明君主典范,传贤不传亲,以天下为公,而不是家天下。

但这种传说违背起码人性,各位想想,你自己家的财产和房屋会传给外人而不是子女吗?

太过美好的故事都要打个问号。

将时间线迅速拉到1700多年前的晋武帝时期,盗墓者不准盗了战国时魏王的墓,发现了一部写于竹简上的魏国编年史书,后来命名为《竹书纪年》,打破了禅让神话: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禹又逼迫舜让位。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没有被经历秦的“焚书”

战国晚期的《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这些记录都比《史记》要早,司马迁信奉儒家,任何史书记录都不可避免打上作者的烙印,也并不存在完全客观中立真实的历史记录,那么,各位听众,你更信哪一个版本呢?

1800多年前,历史发生了一次真实的“禅让”,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不禁感叹:“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曹丕以前读书时一知半解,自己亲历并成为主人公后终于明白了禅让的本质。尽信书不如无书,信然。

禅让如此,那么五帝的真实性又如何呢?

可想而知,他们的辈份、婚姻甚至年龄都存在违背生理规律的问题,一定是后人重新建构(编造)的。

实际上年代最久、辈份最高的黄帝是在战国晚期才出现的人物,而尧舜禹还要比他出现得早,西周中期就有记录,后人将他们硬凑成一家,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以后将继续讲这个问题,这是解开夏商周三代秘密的核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