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这两个原则,保护孩子不受网瘾的侵害!网瘾无情,早看早受益!

 开心就好uufsg6 2020-05-13
参透优秀的人一直都优秀的密码:
6个阶段,6个关键......




17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障碍”设立为一种疾病,归类为精神疾病。
这个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谓的游戏障碍,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网瘾”。
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都包含在内。
这次网瘾被划定为疾病,确实很令人胆战心惊,看着自己家里抱着手机的孩子,他们难道已经是“病人”了么?
非也。
在所有的和“网瘾归类为疾病”这个话题有关的教育文章中,往往都有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断章取义。
诚然,网瘾被列为精神疾病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要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网络成瘾的“确诊”方式相当复杂,需要按照九大标准持续观察12个月以上才能都判断是否为游戏成瘾。
可谓是慎重至极。
并且和国内普遍认为的——“玩游戏不学习就是网瘾”这种简单粗暴式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内有很多的戒网瘾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不管孩子的具体情况,只要父母认为孩子是网瘾,就可以接受“治疗”。
但是要知道,这些机构并不是医疗机构,而是商业机构,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诊疗系统。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并不仅仅是网瘾本身,还有“网瘾”这个词背后的一些很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网瘾少年?
谈问题要摆事实,在“网瘾”被列为疾病的背后,有两个数据很耐人寻味。
第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调查结果。
经过长期的调研,世界卫生组织发现,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电子游戏玩家是瘾君子,上瘾者大约占3%,而且大部分来自东亚和南亚地区,而非游戏普及率更高的欧美。
说的直白点,中国基本上占了全世界网瘾患者的半壁江山,那些玩着游戏长大的老美反而没有这个问题。
同样的,我们隔壁的日本和韩国问题也没有这么严重。
这就很奇怪了,要知道,在美国和日本的社会环境里,有很多孩子都是抱着游戏机和电脑长大的,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因此被当做精神病看待,也没有送去给杨教授“电一电”。
他们的成长依旧顺风顺水,朝气蓬勃。
就算同样是国内,也有很多同样是抱着iPad和手机长大的孩子,他们对网络游戏不屑一顾,对“网瘾”也是嗤之以鼻。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留下,再看下一个数据。
在青少年中,那些最受游戏侵害,真正从一个阳光少年变成“网瘾儿童”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乡村留守儿童。
和城市里的孩子不同,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大多在外务工,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看管,这样的孩子,是“网瘾”高发人群。
2007年6月,广州警方抓捕了一个年仅16岁的杀人犯,这个孩子在被警方按在地上的时候格外的平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得到,他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个少年平时沉迷上网,五年级便辍学在家,和父母一起照看烧烤摊,因为不满父母管制自己上网,厌烦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约束,对亲身父母利刃相向。
在这位失足少年的人生经历中,那段留守儿童的日子,成为了悲剧的伏笔。
他的父亲在对待他的教育问题上,一直都是认为,“我给了他吃的、穿的、用的,把他养大了就行了”,而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早早辍学让他没有同龄人能够倾诉,家里的父母因为自己小的时候不在身边所以并不亲密,而且父母也并不在乎自己的心理感受,在这种痛苦之中,他把自己的情绪都转移到了网络上,在网上他有朋友,有擅长的游戏,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当父母开始阻止他上网的时候,对他来讲,就是剥夺了他的整个世界。
惨剧发生之后,这位少年的父亲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和孩子好好地谈一谈,根本就没有了解过孩子的内心想法。
在这个案件发生的年月,手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当时孩子上网的途径主要是网吧。
曾经我们对农村孩子的印象可能是平时上学,放假了帮家里操劳,既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生活。
但是现在不同了,手机越来越便宜,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种通讯工具的价格已经低到了孩子攒两个月早饭钱就能买一台的程度,于是在没有什么文化氛围的乡村,手机游戏就成了孩子寻快乐,发泄自我的最便捷途径。
而缺少父母陪伴的这些留守儿童,自制力比起城市的孩子来,更加的薄弱。
一如那个弑母少年早早地结束了学业,手机游戏现在也变成了留守儿童们辍学的契机。
如若我们眼清目明,便能发现问题的关键。

这就好比经常感冒的人,问题不在感冒病毒,而在于脆弱的体质。

无论是对于早早辍学沾染网瘾的孩子,还是对于那个弑母少年,他们的堕落,手机游戏和网络都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把他们引向这条路的,是父母不在身边疏于管教的环境,和渴求营养但无处索取的精神世界。
对于如何认识网络和游戏,我们要向做得好的人取经。
为什么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孩子网瘾率反而会比较低呢?
我们刚才留下的问题现在已经有答案了。
其实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所谓的“西方教育方法”中,会极其重视对孩子早年的精神陪伴
我们曾经盲目崇拜过西方的教育,惊叹于这些国家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人性化,这一份崇拜,并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西方教育论,犹太教育法,都会把孩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放在教育的首位。
这是他们能够最大限度规避网瘾的原因之一。
有其一就有其二,这些国家的孩子之所以能如此淡然的因对网络和游戏,还有一个原因。
因为他们的父母足够的了解网络和游戏。
因为了解,才能够去引导。
发达国家中的上一代人和我们不同,在我们还在以看电视为潮流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伴着网络和游戏成长,对游戏这个事物看待的比较透彻,所以他们能够用自己对游戏的认识和理解来引导孩子。
但是对于国内手机游戏这种爆发式的手机游戏泛滥,家长慌了手脚,这副从没见过景象让家长们难以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孩子。
空虚的情感和脆弱的精神,再加上父母对于游戏的盲目恐惧,反而让游戏又蒙上了一层诱人的丝纱。
曾经有记者统计了戒毒所中毒瘾人员的心理状况,发现这些沾染毒瘾的人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这些心理疾病是在吸毒之前就出现的,并且这些心理疾病大多来自于扭曲的家庭环境和过大的精神压力。
也就是说,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吸毒之前,就已经是病人的状态了。
这也是很多成瘾者的现状。
对于瘾君子来讲,不论是毒品,赌博,或是游戏,这些东西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仅仅是一种逃避方式。
在美国,吸毒现象最严重的年代,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
这当然不是因为吸毒才经济萧条,而是人们把吸毒当做躲避苦难生活现状的逃避方式。
网瘾也是如此,游戏是孩子逃避自己不喜欢的生活的最便捷的的方式。
因为生活不快乐,所以才去找一些很廉价的愉悦。
于是手机和游戏趁虚而入。
(对于毒品这件事,我们要感谢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如若不然,现在的国内就不只有混乱不堪的戒网瘾机构,还会有同样遍地林立的戒毒所。)
那么面对手机和游戏,
我们该怎么保护孩子远离网瘾?
所以与其病重就医,不如提前养生,我们要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让孩子做到对各种“瘾”有自己的抵抗之力。
要达到这个目标,父母要做到这两点:
第一,不要把孩子教育成了隐形的留守儿童。
第二,要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获取快乐。
我们一个一个来讲。
首先,不要把孩子教育成了隐形的留守儿童。
什么叫隐形的留守儿童呢?
我们在前文有讲,留守儿童之所以会更容易演变成网瘾,是因为他们既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没有父母的管教和陪伴。
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情感世界都像是没有打叉的树干一样,毫无方向的疯长,要么空虚,要么扭曲,很难会有一个足够抵抗游戏诱惑的强大内心。
这种情况,不只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那些每天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有的时候也会有留守儿童身上才会出现的问题。
他们明明和父母天天住在一起,却总是感觉自己失去了陪伴,除了学习毫无课外生活的他们,也难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虽然身在金銮玉殿,但是感觉心如旷野荒郊。
这种孩子,就是隐形的留守儿童。
父母的着重点只放在了成绩和学习上,平时对孩子的教导也只是在立规矩,提规范,亲子关系又干涩又冰冷,就算是平时的沟通也是充满了“官方文件”的味道。
这种情况,在离异家庭或者重组家庭中尤其多见。
父母的教育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的情感需求变成了教育的盲点,有时父母的关系不和,就又加剧了孩子的孤独感。
这些隐形的留守儿童,也像真正的留守儿童一样,很容易就投入到游戏的怀抱中,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一些心灵慰籍。
再来说第二点,要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获取快乐。
孩子喜欢玩游戏,最重要的是游戏中会给到孩子现实世界里他们最缺少的东西,快乐,成就感,社交认同感,这些东西在以学习为主的孩子的生活中都是极其难得奢侈品,但是在游戏里,却变得简单易得。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没有教过孩子如何正确的放松自己的心情,在闲暇是如何正确的获得快乐,如何让自己开心呢?
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你给孩子一个一周的闲暇时间,让他去自己玩耍,他们反而会显得无所适从,从来没玩过,从来没认真的让自己开心过,她们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去玩手机。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的留言,感觉很值得拿来分享,这个孩子的家里,从来不把手机叫做手机,只叫做“电话”。
他的父母从他接触手机的那一刻起,就明确的告诉他,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功能是打电话永远都要保持手机有一个充足的电量,好让担心你的人能找得到你。
他的父母也是如此,平时除了打电话,很少看手机。
所以他成为了同龄人中少有的,没有“手机依赖症”的“异类”。
受父母影响,他平时的娱乐方式,主要是运动和旅游,和他充实的生活相比,手机游戏只是平时响应朋友邀请的社交工具,他不需要从游戏中获取其他的快感,对于他来讲,游戏成瘾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让孩子远离手机最好的方法,先让孩子正确认识到手机这个东西的工具性,手机并不是游戏机,然后以身作则的教会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
这种做法,比起片面的否定手机,否定电脑,否定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要有意义的多了呀。



关注我们

点“在看”,实力支持“考试帮”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