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大批农村孩子“废掉”的,是手机游戏吗?

 老骆驼4753 2018-08-08

8月6日,《中国青年报》9版教科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少年陷网游漩涡》的报道,曝光了在农村愈发显得严重的手机游戏影响留守少年身心发展的情况。

“就是要那种刺激、心跳加速的感觉!”一位来自广东省雷州市白沙镇官村的中学生向记者描述,只有在游戏中她能“嗨”到忘我,但回到现实却尽是平淡和无趣,“学习多无聊”,“都没意思”。

不过与以往出逃学校、躲进网吧玩游戏不同,现在更多学生则将“阵地”转移到携带更为方便的手机上。为在游戏中过关斩将、快意江湖,他们在游戏外也少不了一场场关于手机游戏的“斗智斗勇”。

《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分别是18.8%和8.2%。

“在农村,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玩手机而头疼,但也有很多家长无所谓,把手机当成‘电子保姆’,给你个手机,就不吵不闹,也不到处乱跑了。”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认为,与城市中的家长不同,农村家长因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制约,并没真正意识到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危害,“有的觉得玩就玩呗,有的只是觉得对眼睛不好,并没什么”。

沉迷游戏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预备列入“成瘾性”精神类疾病,仅仅依靠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怕是难以抗衡被精心设计的游戏,而自己保持适度、理性。

刘成良在调研时,很多农民向他感慨,“在农村社会,被手机废掉的孩子有一大批”,轻者作息不规律、视力下降、成绩下滑,严重者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而辍学、打工,如此一来,他们便可以更自由、更有经济来源地玩游戏。

但这些乡村“游戏”少年在一二十年后,将成长为青年、壮年,成为社会的中坚人群。他们是如何成长,是哪般模样,也将影响着未来城乡、社会、国家的DNA。如何让他们在昂扬向上的年纪奋发图强,而非迷醉于网游中的幻境,也正引起更多人的警惕。

对此,张海波认为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玩游戏宜疏不宜堵,“游戏是人的天性,网络游戏本就有好有坏,不能简单地说玩游戏就是不好”,但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安排些丰富的活动,并且要和孩子进行“约定”,约定好学习、娱乐、生活等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于留守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刘成良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比如沉迷游戏等,“不能管、不敢管、缺乏手段管”的现象值得反思。“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在打工经济和村庄空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学校更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用更加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及时给予学生心理辅导,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文章中,记者做出了一个颇为直白,却也震撼人心的判断——农村孩子正在大批被手机游戏废掉。

毫无疑问,报道揭示出了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农村留守少年的精神世界危机。以往,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怀,往往聚焦在他们的亲情缺失、受照顾状况和受教育程度上。但在这篇报道中,我们却看到:这些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样岌岌可危。

从现象层面来看,对一些手机游戏的过度沉迷与依赖,确实是“废掉”农村孩子的帮凶。不论是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在许多人的返乡观察里,手机游戏都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而且不大光彩的角色。有些青少年为了游戏荒废了学习,也有些人在社交上与现实世界越来越隔膜,甚至有人为了给游戏充值,偷偷挥霍家中的积蓄。这些现象无疑令人心痛,也让人有了指责游戏的理由。

面对这些问题,手机游戏的开发厂商确实有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方面,游戏开发者应当更加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发更有效的游戏防沉迷和监管体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应在游戏里进行正面的价值引导,避免孩子受游戏不良内容的误导而步入歧途。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大批农村孩子被游戏“废掉”,只是其精神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精神世界匮乏的少年,沉溺于游戏的虚幻世界里,即使没有手机游戏的诱惑,精神世界与社交生活的严重空虚,也足以“废掉”他们。手机游戏在他们空虚之时“趁虚而入”,占领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就算我们能够成功地“赶走”手机游戏,也还会有别的东西再来“占领”空虚的心灵。

其实,游戏本身并没有原罪,这只不过是诸多娱乐活动中的一种。但是,对于许多乡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少年而言,手机游戏却不仅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他们社交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中心。由于缺少家人的陪伴,学校活动不够丰富,又缺乏接近更高水平精神生活的渠道,这些孩子很容易投向游戏的“怀抱”,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我实现的感觉,并认识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

但是,游戏毕竟只是游戏,把游戏当做生活的中心,必然会导致他们认知失调,与现实世界脱节,最终误入歧途。我们要做的,是把关怀农村留守少年精神世界的问题摆到更优先级上,想办法在他们的父母缺席的情况下,用更优质的内容填补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社交生活,如此才能治愈内心的空虚,让他们免于被各种诱惑“废掉”。

相比之下,成长在城市里的孩子,能接触到的精神食粮和社交活动远比农村丰富百倍,而不必单独依赖游戏一途。城市里的学校也更加注重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社交空间,使得他们不必把社交重心放在网络空间上。

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固然不能一下子填平,我们却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可能把优质的精神食粮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送到农村。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在大力推广乡村图书馆、乡村影剧院的建设,而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也已经开始在校内筹组兴趣社团,这些尝试,都有助于让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少年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

长期以来,留守儿童、留守少年都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痛点与难点。他们既是中国城乡人口结构嬗变过程中不幸蒙受牺牲的弱势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这个群体的关怀,可以说再多都不为过。

没有人愿意看到这些已经受到“亏欠”的孩子因为任何原因被“废掉”。我们能做的,不是简单地谴责游戏,而是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滋润与充盈,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报道作者 / 孙庆玲   评论作者 / 杨鑫宇

编辑 / 苍  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