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切事物,无论竞争多么残酷,最终会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竞争各方都会按照能力大小,或多或少获得生存机会。当生存机会小于阈值后,无法抵抗的住风险,最终被淘汰出局。 最怕的是降维打击。 降维打击是一个企业对一个行业地无情打击,他的竞争优势无法复制,无法学习,无法追上,原来行业的企业招聘再多的人才,也都是无济于事。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最好的结局是被收购,次好的结局是慢慢窒息,最差的结局是不服气不认输,破产时候欠一大屁股的债。 也许这就是所谓气数,人在有些时候是改变不了什么。 三四线城市中,开发商群体中大多存在三股地方力量,老城建局的市属企业,土生土长的地方豪强,外来大牌开发商。 外来大牌开发商又分成两股力量,以保利为带头的老牌国企开发商,以恒碧融为代表的民营开发商。 老城建局的市属企业一般信誉良好,开发楼盘质量出色,但由于体制受限,掣肘较多,拿地保守,发展较慢,在三四线城市中,不能算一个主要对手。 土生土长的地方豪强脱胎于体制的不健全时期,随着土地出让制度的阳光化,融资成本高企,对抗周期能力不足,一两块地拿地失误,就有可能葬送几十年的积蓄,算不上什么对手。 外来的大牌开发商,管理水平出色,融资利率水平优势明显,是三四线城市中的一股大力量。无论是拿地,还是营销策略,是所有企业都要参考的大牌们。 民营开发商,企业文化狼性充足,敢打敢闯,在三四线城市中攻城略地。特别是房地产上行时,其更短的决策周期,更强的执行能力,保证了其出色的表现。 但是从16年930以来,无论是价格下行,还是政策文件,亦或者是这次疫情放水,调控政策都不见放松迹象。可见,高层对房价调控的决心已无可改变。 由于中国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的管理,此时的地价,对部分城市而言,也是一个逆市拿地的好机会。但在全国范围内,肯定不会出现15-16普涨一倍的情况了。 此时,民营企业们理所当然的要放缓扩张脚步,除了部分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减少拿地,促进销售,积极回款,缩减有息负债率,这是十分明智而正确的做法。 因而可以看到,近两年,主动调整也好,被动调整也罢,民企拿地缩减非常明显。土地是生产原料,长期来看,营业收入一定会下行。 在老牌国企中,如果某企业能发挥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还能发挥民营企业的逆周期能力,那么将是多美好的机会啊! 有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国企,他进入的城市集中在长三角和经济强市。 他近年拿地有条不紊,逆周期拿地明显,具备相当狼性。 他进入的城市,基本上3-4年后都打开了局面,原本拿一块地,后来能连续拿2块3块地。 他营销能力出色,业内口碑属于黄埔军校级别,管培生都以此为荣。 这就是中海宏洋地产。 他是中海旗下的三四线城市品牌,对这些城市而言,他是典型的降维打击。在一个没有龙湖、仁恒、太古的城市中,中海就是品质王者,高端引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