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教授建议移除《背影》,原因让人无语:朱自清父亲违反交规

 花开无田 2020-05-13
  • 背影中的父爱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之中,两年有余不相见的父子,因为家庭变故——祖母的离世、父亲差事的交卸,而再次相见。或许是中国人几千年骨子里养成的清淡质朴的习惯影响,让父子二人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外露。但这种源自血脉的挂念,却又真真切切的让父亲与作者难以割舍。

家庭、父亲的困境,苍凉的心情之下,难以掩盖的是父亲对“我”的关怀。当我说:“爸爸,你走吧”之时,他却说到“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而之后映入“我”眼中的是,早已不在年轻的父亲,为了我——他的儿子蹒跚的走到铁道边弯下臃肿的身子,而后又颤颤巍巍的爬上月台,只是为了“我”能够在前往北京的路上有一点吃食。

当看着父亲抱着橘子的背影时,20岁的朱自清哭了。这一哭,不仅仅是对曾经与父亲之间隔阂甚深的“妥协”,更是对父亲对我的爱的理解。而这篇忠实朴素的散文中,并不华丽,有的却是父亲朴实的爱。

“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到那边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也大抵是所有中国父亲简单朴素的感情写实。也正是因此,这篇只有一千五百字的散文,却得以历久传诵,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中国有句古话“文所以载道也”,也正是文章传承的这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让即便是身处少年的孩提们,也能够在朱自清的文章,在《背影》里感受到父亲的爱,并在被爱之中学会去爱。

  • 时代变革下的争议

201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丁启阵发表了“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的言论,此语一出可谓是石破天惊,一时间引发了大讨论。

在丁启阵的言论之中,他给出了他希望删除《背影》的原因。其一,作为朱自清的父亲在买橘子过程之中未能遵守交通规则,有攀爬铁路线、月台之行为,显然不雅;其二,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专家,他认为朱自清这篇文章不过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顶多能算的上是杜甫诗中“翡翠兰苕上”般的小品,难上大雅之堂。

  • 割裂的社会认知

对于丁教授的言论,网友也是莫衷一是。支持者中甚至不乏知名专家,他们认为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行径确实违反交规,有违新时代的教育;更兼之朱自清先生的行文似乎又太过朴实无华。

而反对者则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什么?教育难道不是以提高学生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为目的吗?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法制持续推进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确实违反了交规,但我们难道不更应该看到的是父爱吗?小时候,三年级前的我们不承认负数,认为负数是错的;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在“错”上寻找“真”;小时候,我们读鲁迅晦涩难懂,但当真正长大才更明白真是何其艰难。

  • 小结

作为这件争端的暂时结果,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还留在教本之中。

但我们可以想见,在关于文化的认知上,在这个日趋多元化的世界之中这种争论绝不会是结束。作为笔者,我想说的是,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它存在的最大意义绝不是吹毛求疵,而更应该是启迪人的情感,让人在文字的浸淫之中,学会感恩,而非机械性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甚至我们可以说事物本身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实质性出发点也是对“我”的反思,对父爱的赞扬、描述。在文学作品之中钻牛角尖,只会自取其辱,更毫无意义。

对于丁启阵教授删除《背影》的提议,您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