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AMA子刊:患者免疫治疗前粪便和血清内短链脂肪酸水平与客观缓解率有关

 中国健康管理 2020-05-13

让免疫治疗有的放矢,能够在用药前就预测是否有疗效,这几年可实在是热到不能再热的课题。验血验尿找指标查细胞,十八般招数都被科学家们耍了一遍。

但要说真正能用的成果……好像除了测PD-L1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也实在没啥了,更多的研究还停留在找思路的阶段。既然是思路,那再大胆一点怎么样?

比如说,验大便。近期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首次显示,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前,粪便和血清内的乙酸、丙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水平高,都与治疗的客观缓解率更高、无进展生存期更长有关

检测短链脂肪酸,其实是从侧面分析了患者肠道微生物的代谢状况。这项研究还发现,患者的饮食特点也可能与免疫治疗效果有关,多吃蘑菇、蔬菜可能会有利于治疗。这项研究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1]。

检验科准备加新项目吧

(图片来源:Pixabay)

都说肠道微生物和许多生理与疾病进程有关,比如说昼夜节律和营养代谢、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等等,但这种关联是通过什么机制实现的,就众说纷纭了。

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目前科研证据最多的机制之一。其中短链脂肪酸(SCFAs),也就是肠道微生物代谢出来的乙丙丁戊酸,能影响肠道乃至全身的免疫状态[2]。

如果能用临床数据,证实短链脂肪酸水平真的与免疫治疗效果有关,那么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免疫调节→免疫治疗效果的逻辑链就完整了,而且也能为临床提供全新的检测方向。

基于这些考虑,就有了日本京都大学团队开展的本次研究。研究总共入组了52名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实体瘤患者,保留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血清和粪便样本,然后分析检测结果与PD-1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

治疗用药都是O和K

(图片来源:Pixabay)

分析结果显示,PD-1抑制剂治疗后达到客观缓解的15名患者,粪便样本内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血清样本当中的异戊酸水平都明显更高。

客观缓解患者(第二列)和未缓解患者(第三列),粪便和血清中多种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对比

根据患者样本检测的实际结果,研究团队确定了一个与疗效相关的界限,如果按照这个阈值以及PFS时间来分析的话,那么上面五种短链脂肪酸分别与疾病进展风险下降71%/92%/69%/47%/62%有关(HR 0.29/0.08/0.31/0.53/0.38)。

具体数据都在这儿啦

当然了,短链脂肪酸只是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它们的“源头”,研究团队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患者在开始治疗前一年的饮食状态,结合脂肪酸水平和实际治疗结果做分析。

从数据来看,多吃蘑菇、卷心菜和绿色蔬菜,与患者体内几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上升关系最密切,但如果以PFS时间来衡量的话,那么吃蘑菇是与疾病进展风险下降明显相关的(HR 0.40),而吃菜的效果不明显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比起分析肠道微生物整体特征,或是某个特定菌群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联,分析短链脂肪酸的方法更简便,也更贴近肠道微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

但毕竟这还是一项只有52名患者的研究,样本量还比较小,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结果,至于免疫治疗之前吃蘑菇好的结论,就更不能轻易下了。不过多个思路,未来也许就能试出好招数呢?

编辑神叨叨


由奇点糕历时3个月打造的音频课程《小细胞肺癌8讲》重磅上线啦~ 我们用8讲的课程,帮您回顾了小细胞肺癌领域近30年来的重要探索和进展。只需80分钟,即可纵览小细胞肺癌领域的前沿学术进展。

头图来源:Pixaba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