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大疑难杂症

 花开无田 2020-05-13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的嫡长子,虽然名份上他是名正言顺的嫡出、长子,成为储君、帝王似乎也理所应当,但朱高炽的太子之路其实并不平坦。

1402年,随着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战战胜建文帝朱允炆夺得了皇位,册立储君问题自然也成为国之要务,毕竟“太子者,国之根本也”。可是朱棣对自己的这个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却一直都不是很满意。

朱高炽体胖而仁厚,朱棣认为这个儿子虽然心地宽仁,但却一点都不像自己,就连他身上备受大臣们赞誉的仁厚,在好武的朱棣眼中也都染上了软弱的色彩,相较之下朱棣显然更加喜欢跟自己一起南征北战的二儿子朱高煦,不过后来还是在群臣的进谏以及太子妃张氏、好皇孙朱瞻基的影响之下,1404年朱棣选择了将朱高炽立为皇太子。

但即便是在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朱棣也多有废立之想法,毕竟朱高煦似乎更加优秀。虽然相形之下朱高炽并不被父王朱棣所看好,但他最终却博得了古今无数人的好评,就连他的谥号都是十分难得的“仁”字。说起来朱高炽在位时间从1424年八月到1425年五月,也仅仅只有两百多天,连一年都不足,为什么他可以优胜于明朝的其他君主,收获这么多的赞誉呢?其实纵观朱高炽在位期间的一些政治举措,他所获得的良好口碑大多是基于他所解决的明朝的四个“疑难杂症”。

一、 轻徭薄赋,厚待百姓

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在位时虽然一手缔造了永乐盛世的辉煌,但他挣得多、花的也多,像是朝贡贸易、郑和七下西洋这些在历史书上被歌功颂德的伟绩,都是用实打实的银子给砸出来的。政府的钱肯定不可能是凭空变出来的,阔绰的背后必然是各种各样压榨百姓的赋税。所以永乐一朝,虽然名为盛世,但普通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并不是很富裕。

所以朱高炽登位之后,便厉行节俭,数次减少徭役赋税来安抚民生、休养生息。在有自然灾害的时候,朱高炽也是全力赈济灾民,所以他在位的时候,统治集团可谓是深得民心。尤其是百姓们的日子过好之后,连带着国库也日渐充盈了。正是这样,宣宗继位之后有了很好的基础条件,才能一鼓作气,又开启了“仁宣盛世”的治世景象。

二、 正视历史,为靖难冤臣平反

我们都知道权力的更迭必然面临着血腥,那么朱棣打着靖难的名义谋取王位,更加是一条用鲜血铺成的道路。在靖难之役的末期、大局将定之时,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朱棣大力打压了那些支持明惠宗朱允炆的的臣子,动不动就是灭族、流放、罚没奴籍,所以当时的官场上一片黑暗之景。更有甚者,被誉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因为不愿向朱棣臣服,被夷了满门十族!

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多次向朱棣进言过赦免那些靖难之中所谓的“罪臣”,可这些进言从来没有得到过朱棣的首肯。后来,朱高炽登位仅两个月内,就发布诏令,向天下宣告了那些“罪臣”的清白。朱高炽这样的举动不仅一举消除了因靖难之役而无辜受屈之人的怨恨、稳固了统治,还极大的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认可,可谓是从根本上稳固了大明朝的统治,也为后代帝王做出了示范。

三、 激浊扬清,改变官场风气

众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间整顿吏治的手段是十分简单粗暴的。尤其是洪武年间,朝廷官员可谓成为了一个十分高危的职业,毕竟可能白天还在朝上商讨国家大事,晚上就被剥皮充草了也未可知。基于此,前两朝的时候官员们战战兢兢,是十分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为了改变官场死气沉沉的面貌和维护统治,朱高炽一登上帝位就废除了一大批朱元璋在位时所定下的残忍刑罚,还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把一些尸餐素位的人给逐出了官场。不仅如此,朱高炽还订下了巡按制度,每年都派专门负责的人去核查吏治、监督官员。这样的一通操作之下,大明朝的官场很快就焕发了生机,为后世君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 改组内阁,完善祖制

自明朝建立、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改设内阁大学士,朱棣临朝之后正式确立了内阁制度。内阁成员们作为和皇帝接触最多的臣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朝堂之内权势最盛的人。不过随着阁臣们逐渐势大,难免会威胁到皇权的专制。为了平衡内阁的权利,所以内阁官员们一般只有五品的官衔,但话又说回来了,内阁是引领着朝堂的官员之首,那么五品的官衔又怎么能服众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高炽在位的时候提出了“兼职”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本来是五品官衔的内阁大臣们,额外的兼任一个高品阶却没有实权的官职,这样既解决了官衔的尴尬之处,又不至于让大权旁落,一来二去之间,处理事情也十分方便。所以这个制度就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朱元璋和朱棣所设制度的不足之处。

从上面所说的这些政策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朱高炽在位时的很多政治措施都秉承着“仁政”的理念,而他的那些举措也确实都大有用处。所以这么看来,明仁宗的千古英名和高度的认同感,都是有其内在的道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