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中风怎么办?针药并用效果好!针灸和中药方法分享

 曾经沧海刘卫国 2020-05-14

中风病属于脑血管病范畴。但中风病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脑血管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则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假性球麻痹则属于“喉痹”;项强、四肢抽搐则属于“痉”;其他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发热、真心痛、呕血、癃闭、消渴等病,中医学亦不在中风病内论述。此外,中风病还包括脑血管病以外的疾病,如口眼歪斜以及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因此,治疗中风病不仅要研究由于中风所致的神昏、偏瘫、口 舌歪、语言謇涩,同时还应研究与中风相关的疾病在治疗上的特殊性。

1. 病因病机

诱发本病的原因,一是“火”,二是“虚”。因为火盛伤阴(津液),阴伤则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瘀滞,故而形成血栓;火盛迫血妄行,故而引起出血。“虚”,指气虚而言,因为气有推动作用。若人体气虚,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不足,血流缓慢,故而多在休息(睡眠)时形成血栓。气有固摄作用,气虚则血失固摄,故而引起出血。“火”与“虚”引发之病皆可形成血瘀,出现由于血瘀痹阻不同经脉而致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语言的障碍等不同症状。

上述两个病因是在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血府失濡(血管壁受损、管腔狭窄)的病理状态下发生的,故称“火”和“虚”为诱因。风、痰不是直接诱发本病的原因,因为火盛则生风,故曰风是火派生的。痰,常人则无,因为饮食入胃生津化液,灌溉周身,故无痰也。痰之生成,一因五志化火,水谷精微为火煎灼,炼液成痰;二因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故有“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的论断。所以说,风、痰是由火、虚派生的,而不是引发本病的直接诱因。

2. 急性期的辨证施治

急性期,即由发病至病情稳定这段期间。此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因为此期若治疗得当,急性期可以缩短,急性期愈短则病情愈轻,故而预后愈良。反之,若治疗失宜,此期可以延长,此期愈长则病情愈重,故而预后愈差。因此,医者必须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辨证求因,集中力量消除其发病诱因,控制病情发展,这是急性期辨证施治的首要任务。

(1)火证

主症: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 舌歪、语言不利外,必见面潮红、目赤、唇红而干、躁动不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大便干、口臭、口苦、口干、舌燥、口噤、舌强、舌质绛红、苔黄干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

分析:火为阳邪,其性生风,故见面潮红、目赤、唇红。火扰神明,故躁动不安。火盛生风,故头痛眩晕。气机升降失常,故恶心呕吐。火盛伤阴,故见大便干、唇干、苔黄干、舌燥、口干。口噤、舌强,火盛生风之征也。其舌质、舌苔、脉象皆火热之象也。若大便干、口臭、苔黄干者,为足阳明胃火;头痛、眩晕、目赤、口苦,切其耳门、颔厌脉盛者,为肝胆之火;口噤、项强、头痛眩晕者,为肝火化风;舌强语謇,视其舌下静脉充盈者,为心火。若见神昏,则属闭证。

治法:潜阳降火、育阴顺气。治疗血栓,则加以活血化瘀;治疗出血,则佐以凉血止血。若见喉中痰鸣,则佐以清热化痰;若见风证,则加以息风。

针刺放血:①手十井(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②手十宣。两组穴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1次,两组穴交替取用。头痛眩晕甚者,百会、太阳交替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强、呕恶者,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针刺治疗:手足十二针,均取双侧,进针得气后,寻找较强的酸胀感。口噤,取颊车。喉痹,取翳风、完骨、风池,均取双侧,针尖向结喉深刺45~60mm,每穴捻转1~2分钟。

实践证明,放血法不仅适用于中脏腑的闭证,治疗中经络的实火证也确有卓效,起着泄热降火的作用。急性期者每日应该针刺2次,1次放血,1次针刺。一般放血2次,待火热渐熄、病势转危为安,即可停止放血,改为1日针刺2次。

中药治疗:

潜阳方: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紫贝齿、生赭石等,用量宜重,每味不少于30g,先煎20分钟。

降火方一:大黄面、元明粉、甘草各10g,共研细末,分两次冲服。服1次后若腑气已通,大便已行,即可停服。

降火方二:龙胆泻肝丸12g,包煎。

降火方三:大黄、川连各10g煎服。

育阴方:生地、麦冬、元参、白芍之类。

顺气方:枳壳。

化痰方:蛤壳、胆星、天竺黄、条芩之类。

息风方:天麻、菊花、夏枯草、羚羊角、僵蚕、全虫之类。

治疗血栓之活血化瘀方:桃仁、红花、益母草。

治疗出血之凉血止血方:三七,大、小蓟,白茅根,侧柏炭之类。若出血、缺血未确诊时,则暂时不用活血化瘀及凉血止血药,称为中性治疗。

上述诸药应结合具体病情选择应用。

醒神开窍方:若见神志昏迷,加服安宫牛黄丸,上、下午各1丸,温开水送下,或鼻饲。

放血、针刺和潜阳降火、育阴顺气之药合用,可使火热之势速平,实为缩短急性期、控制病情发展之要法。

(2)虚证

主症: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 舌歪、语言謇涩外,必见神疲懒言、气短乏力、语声低怯,或自汗,或四肢欠温,或纳呆,或尿频,或大便无力,或大便溏,或心悸失眠、面色黄或 白,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若见神昏,多为脱证。

分析:虚,指气虚。气虚则见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治法:补益正气。治疗血栓,加以活血化瘀;治疗出血,佐以止血。

针灸治疗:百会、人中、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气海针后加灸。喉痹取翳风、完骨、风池,手法同前。急性期1日针灸2次,喉痹则上述两组穴交替取用。

治疗血栓,法以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归尾、地龙、桃仁、红花,甚者加人参。

治疗出血,法以益气止血,方用人参归脾汤: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加三七。

两方均属于中性治疗方。

(3)虚火证

主症:除见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 舌歪、语言不利外,伴有面色黄或萎黄或淡红、语声低微、神疲嗜睡、头痛头晕、小便频或失禁、大便干或排便无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悸、肢麻、流涎、舌质红绛或红或暗红或嫩红,或见中裂,或见舌体瘦小,少苔、苔薄黄或见黄厚、黄厚腻,或见少津,脉弦或弦滑、弦细、弦细数。若见神昏,多为闭脱并见证。既往史:经常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糊、腰酸腿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分析:虚,指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肾气虚而言。故本证除见脏腑功能不足症状外,其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或黄干、脉弦滑,均是火热之特征,也是诊断虚火证的根据。本证多在过劳以及郁怒、情绪激动等诱因作用下发病,且多于活动时发病。

治法:益气降火。治疗血栓,加以活血化瘀;治疗出血,加以凉血止血。

针刺治疗:曲池、阳陵泉、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取较强的酸胀针感。偏于气虚、气阴两虚者,加中脘、气海;偏于肝肾阴虚、肾气虚者,加关元;头痛头晕明显者,取百会、风池;火邪盛者,手十井放血。

中药治疗:治疗血栓,补阳还五汤加生地、丹皮、白芍、阿胶之类。

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医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医护互相配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泻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

由于中风病发病急骤、变化快,故如何控制其发展、缩短急性期,与病之预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中风病的实火证,根据“实则泻之”、“热则清之”、“上病下取”的法则,使用泻法有良好的效果。

1. 泻法的指征及化裁

泻法具有荡涤肠胃积滞、清降火热的作用,但用之不当则易伤人之胃气及正气,故使用时应该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使用泻法的主要指征是:便秘,大便数日不行,伴有口臭或口干舌燥,烦躁不安或嗜睡,或头痛头晕,面赤或面黄,舌苔黄干、黄厚或白厚,脉弦滑或弦数。若见腑实证,患者精神弱、面色黄、脉弦细或细数者,则宜佐以益气、育阴之法。

2. 泻法的具体应用

(1)运用针刺治疗手十井、手十宣放血。每日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头痛眩晕明显者或耳门动脉搏动明显者,加刺百会、太阳放血。舌强、恶心或呕吐者,加刺金津、玉液放血。针刺取穴:手足十二针,得气后寻找较强的酸胀针感。井穴放血不仅用于治疗中脏腑的闭证,而且可治疗中经络的实火证,起着清热降火的作用。急性期1日针2次,1次放血,1次针刺手足十二针。一般放血2次,待风火之势渐平,病情稳定,即可停止放血,改为1日针刺2次,1次取手足十二针,1次随症取穴,如喉痹取翳风、完骨、风池等穴。

(2)运用中药治疗降火以大黄粉、元明粉、甘草粉各10g,分两次用开水冲服。中病即止,若不应加枳实10g。降火药多与以下几法合用:

①潜阳,常用生石决、生龙牡、紫贝齿、玳瑁、生赭石等。

②育阴,常用生地、元参、麦冬等。

③息风,常用天麻、菊花、全虫、僵蚕、钩藤等。

④化痰,常用天竺黄、胆星、竹沥水等。

⑤顺气,常用枳壳等。

⑥出血性中风,加三七、大小蓟、侧柏炭、茅根等。

⑦缺血性中风,加红花、桃仁、益母草等。

3. 病案举例病例

1:王某,男,63岁。病史:患者于8年前午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1次,当时血压180/110mmHg,自服降压药,呕吐消失;两天前头晕加重,视一为二,语言不清,双下肢无力、行路困难,服安宫牛黄丸3丸未效,于是住院治疗。既往患高血压病20年,冠心病十余年。检查:形体较胖,面色红润,舌苔黄厚少津,脉弦滑。血压150/100mmHg,右鼻唇沟浅,右指鼻试验(+)。

辨证: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治疗:针刺风池、完骨、天柱、廉泉、合谷、通里、照海穴,金津、玉液放血。第二天上午针中冲放血,针风池、完骨、通里、照海1次。中药:菊花10g,半夏10g,天麻6g,白术10g,水煎2次服,每日1剂。消栓再造丸,每日2次,每次1丸。西药:肠溶阿司匹林0.3g,1日3次。经过以上治疗病情未得控制,于当日下午病情加重。察病人,当时眩晕明显,烦躁不安,舌强语謇,复视,面赤,眼球水平、垂直震颤,苔黄干,脉滑。证系眩晕,治宜潜阳降火。即刺百会、手十井出血。次日查房,自述昨日针刺后眩晕明显减轻,夜寐安,今晨未大便,苔黄干,脉弦滑。血压170/110mmHg。针太阳、手十宣放血,针刺后血压150/100mmHg。中药:大黄粉10g,元明粉10g,甘草粉10g,分2次冲服,停用肠溶阿司匹林及消栓再造丸。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改为针刺风池、完骨、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中药改为潜阳清热、活血育阴之剂。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病例2:

焦某,男,58岁。病史:患者今晨骑车上班摔倒后,右侧肢体无力,语言謇涩,不头痛头晕,不恶心呕吐,嗜睡呼之能应,哈欠频繁,口 舌歪,夜寐安,纳可,大便两三日未行,病后即住院。既往患高血压病2年。检查:体胖,面赤,舌下静脉充盈、色紫暗,舌尖红,苔白,脉弦滑。右眼外展不及边,右鼻唇沟浅,舌右偏,右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双霍夫曼征(+),右巴氏征(+),下颌反射(+),右侧肢体感觉减弱,余正常。血压190/110mmHg。

辨证:肝阳上亢,瘀血阻络。治法:潜阳降火,活血醒神。治疗:当日刺金津、玉液出血,针手足十二针,得气后寻找较强的酸胀感。中药:生石决、生龙牡各30g,大黄10g,元明粉10g,益母草10g,红花3g,桃仁3g,川连6g,远志10g,菖蒲6g。1剂水煎,分2次服。次日手十井放血,下午针手足十二针。针药后腑气已通,风火渐熄而病势转安,急性期得到控制,查其右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4级。1周后血压平稳150/90mmHg,两周后上、下肢肌力各5级。治疗期间未用西药。待风火平复后,中药减去元明粉。针刺取穴改为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

病例3:

刘某,男,57岁。病史:患者于5日前早6时大便后,突然左半身无力摔倒,当时无头痛,不吐,自行爬起,步行不远后复坐在地。随即神志不清,送某医院急诊,腰穿为血性脑脊液,压力1.3kPa,第3天神志转清,第5天转入针灸科病房。患者精神呆滞,目不欲睁,左侧肢瘫,时有两颞疼痛,头晕耳鸣,纳呆,进食时呛咳,口干欲饮,烦躁不安,夜寐不安,语言不清。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十余年。检查:体壮,面赤,口臭,舌左偏,伸舌不灵,舌苔黄、厚腻,脉弦滑。血压190/110mmHg,左鼻唇沟浅,左上下肢肌力0级,左巴氏征(+),颈抵抗(+),颏胸距4横指,克尼格征(+),左半身感觉下降。

辨证:肝郁化火,火盛生风,风火相煽,迫血妄行。治法:潜阳降火,育阴止血。治疗:针刺,第1日上午针十宣放血。下午针合谷、太冲、涌泉。第2日上午针手十井放血,下午针合谷、太冲、涌泉。治疗两天后改针手足十二针加太冲。中药:生石决30g,生龙牡各30g,大黄10g,元明粉10g,甘草6g,大、小蓟各30g,侧柏炭10g,桔梗10g,枳壳10g,生地30g,元参15g,寸冬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大便通后减元明粉,大黄随群药煎。西药:输液,加入止血敏500mg,安络血10mg,复降片1片,芦丁20mg,维生素C0.2mg,每日3次。经针刺2次、服中药4剂,患者神清,血压平稳,语言清楚,烦躁不安消失,肌力上肢1级、下肢2级,颈强,胸颏距3横指,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证系风火熄,治宜活血化瘀、育阴通络。停西药治疗。针刺改为左肩髃、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等。中药改为桃红四物汤加麦冬、元参、丹参、鸡血藤、地龙;大黄 虫丸每次1丸,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张力高,之后好转出院。

4. 讨论

证明,泻法对控制急性期病情的发展有较好的疗效。但该法只适用于病因为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者;或暴怒伤肝、肝阳暴涨,引动心火者;或饮食不节,饮酒过度,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火者;或火盛生风,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发为中风病的实火证。治火之法,外感之火当先治风,风散而火自灭,宜升散不宜清降;内生之火当先治火,火灭而风自清,宜清降不宜升散,此乃治火之大法。中风病是属内生之火,泻法具有清降火热之作用,同时还有“上病下取”之意,故而泻法对控制中风病实火证有卓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