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简驭繁的教育智慧 (下)

 陈刚0jmw1q5kce 2020-05-14

学会做人是每个人的必修功课。

做人通常指待人处世。如果说懂得感恩是让一个人收获幸福、顺遂人生的基石,学会做人则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功课。对外我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与人相处,我们需要识礼数、懂进退、有教养;内在我们需要形成自己的做人准则,明是非、知善恶、懂因果。

李嘉诚曾说过:对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才是教他们如何做生意。

所以李泽钜和李泽锴从小就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要真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做正直的人必须不贪图小利,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勤奋努力,诚实守信。小儿子李泽锴曾说:“我从家父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

如何教孩子学会做人?

关于这一点,家舘也经历过一个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作为做人的目标,并且细化到可参照的行为准则。

老师通过平时观察孩子不合宜的言行举止,制定出行为准则指导孩子的日常生活,分四个层次。

首先不要让孩子有遭人嫌弃的言行举止。这一条主要针对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帮助他们觉知自己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其次是不随便给别人添麻烦,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

第三阶段受欢迎,要求孩子做到眼中有事,心中有人。

第四阶段受人尊重需要大的心胸、格局、主动服务他人,给社会带来价值。

具体请参考微信公众号文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和合家舘文化介绍

上面规则的制定与学习对孩子言行举止的改进有一定效果,让孩子从对言行举止无意识、不加关注、心中没他人到有意识关注,知道要考虑他人。但也发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同学之间不知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应对他人的贬损,如何面对输赢,如何面对自己情绪等。一些交往礼仪,虽然理论上知道如何做,但因为缺乏刻意练习,做起来不合时宜,或者虽然做了,但内心并不知道为何这么做。

第二阶段:从心念到言行举止,由内而外打好做人的基础。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我们认为人格养成教育是做人的根基。即在儿童时期让孩子内心形成一套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它符合宇宙大道,符合因果定律,高于社会标准,是每个人内在的精神戒律,是自律的基础,也是孩子成人的基础。因此我们借助古圣先贤的智慧来完成这方面的教导。

本学期家舘老师带领全体孩子们系统学习《了凡四训》这一本中国历史上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它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被曾国藩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通过诵读,精讲,辩论,故事会,读后感等形式学精学透。达到让孩子明是非,知善恶,懂因果,不乱为的目的,将立命,改过,行善,谦德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为孩子的成人之路奠定坚实的心性基础。我们用的是赵俊勇编著的版本。

老师们也经常一起学习探讨,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是真正的修身改命之书。比如关于善行,通过故事从8个角度进行辨别,分10个类别。孩子们通过学习里面的故事,实例,把因果法则,做人准则内化于心,有了内心的道德标准。

童蒙养正,除了正其心,还需正其行。如何让孩子外在言行举止具有真正的谦德之效,做到识礼数、懂进退、有教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对于12岁以前的孩子,家舘本学期开设了“习礼”课程。

习礼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应对进退之道,理所当然的公平正义,一种发自内心诚恳为人好的善意在你还不懂得自然流露之前,加以重复的学习,直到自然的做出来,做到应对进退合乎礼数。习礼是人生应对进退的基本功。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要在社会上“立足”当以“习礼”为优先。

“习礼”的方向,不仅仅是礼貌、礼节、看到父母、长辈怎么问好、行礼;同学之间怎么友爱、问好;还包含人与人应对进退的规则。体现在生活各个层面,包含衣食住行各种情况:比如得意、失意的时候,人家捧你、损你的时候你怎么应对。

课程通过情景练习,观看视频,动手等多种形式,针对生活中各种重要场合,让孩子演练在某种人际关系情景下如何有礼的应对进退:包括与父母应对、与师长相处、同学朋友相处、待客做客、餐桌礼仪、异性相处、自处之礼。自处之礼包含个人行住坐卧,自我反省,大小先后,认识管理自己情绪等。

人与人相处的善意、公平、公正如果没有学习如何表达、应对,处处都有“坎”。我们观察孩子们平时的情绪问题与矛盾大多来自于不能很好的应对进退,心中没有准则可依。

通过“习礼”课程,模拟各种情况,加以演练,让孩子在体验中面对自己真实感受,找出最合宜表达“礼”的方式,并掌握原则、诀窍。应对进退不会无所凭据、手足无措。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情绪上的痛苦,做到任何情况都可以侃侃而谈、光明磊落、进退有据,既不损伤自尊,又不贬损别人。

我们会根据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情绪困扰,抓住生活中的关键节点进行演练,让孩子通过言行把对人的善意表达出来。

比如关于见人主动微笑打招呼这一点,我们观察到不少孩子不懂礼节,见了人没反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你微笑跟他打招呼,要么不回应,要么不知道如何回应,害羞的躲开。

学堂里就这一点专门上了一节课,让孩子们实操练习,比如多远距离打招呼合适,眼神,表情,声调等怎样合适,早,中,晚打招呼的语言有何不同,对象不同有哪些区别,有哪些注意事项。上完课后,孩子们改进很大。以前不会做,是因为没学习,练习的机会。一旦孩子们知道好的方式,是愿意去做的。

此外中西餐礼仪、社交礼仪、如何面对霸凌、贬损,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客观面对他人评价等都已进行演练,习礼的关键是“习”,演、练习而成自然。是一系列实践课程,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学以致用的过程。

学会做事就是修炼心性。

为什么说会读书不如会做事?

做事难不难?难!要勤快,有行动力,还要思维清晰,把学到的知识用出来,要不然事情做不好,会搞砸。相比之下读书更轻松,更容易,只要动动嘴,动动脑。所以古人才有百无一用是书生,行有余力则学文的说法。

一代圣贤王阳明,也提出“事上练心”。这都是在告诉我们做事的重要性,以及做事比读书更重要。现代社会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缺乏实干精神的孩子特别多,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啃老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演讲里面的一段。

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01

爱自己的父母是做为人的根本,其实就是我前面讲的感恩父母,不爱父母的人不可能爱其他。这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孝敬父母是一个道理。

02

怎么爱,从小为父母做事,做家务,为父母分忧解愁,承担家庭责任。

03

孩子的感恩心,责任心和爱心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强化,由家庭扩展到社会。

家长可以不关心孩子学习,对孩子做事要求绝不含糊,魏书生有提到这是铁律。这一点我特别认同,我们家一直是这么做的。我的两个女儿都知道,我只会给她们布置做事的任务,对于做事提出要求,对学习很少要求,只是告诉她们没做好事情不准学习。

04

这么做是在严格遵循做事与读书的次第来教育。好处是不仅让孩子学会做事,而且孩子特别爱学习,发自内心的热爱。什么原因?与做事相比,学习更轻松有趣,受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孩子更喜欢学习,学习是她做事之余的爱好与追求,自然不需要家长费心。我发现寒暑假只要一有空,我的孩子就钻到房间去学习。想想看,夏天干活热,冬天干活冷,相比之下,学习当然轻松。

05

父母主动示弱,寻求孩子照顾,让孩子从做事中获取成就感、自豪感、建立内在自信与力量。这一点很重要。父母不需要把自己当做无所不能的神,事事包办,舍不得放手。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本来就是神,如果一个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照顾他的神,他所获得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是巨大的,孩子就会认为我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能帮助爸爸妈妈。这种价值感和自我认定奠定了孩子内心强大和自信的基础。

平时,出门我经常让女儿帮忙记路,工作忙时让她们做饭给我吃,生病了让她们照顾我,主动从神坛上走下来。学习上也是如此,让她们学会了教我。大女儿周末通话总是习惯性的告诉我,妈妈,这个课程很好,你可以在学堂给孩子上,那个游戏设计不错,你可以试试。妹妹学泰语遇到瓶颈,跟她探讨对策,她主动提出寒假给妹妹制定学泰语计划,辅导她。为了激发妹妹学习兴趣,她自己设计奖励机制,上网买奖品。这就是孩子用实际行动在替爸爸妈妈分忧解难。

06

父母懂得放手,舍得用孩子,孩子在做事升级过程中,照顾父母过程中,心智逐渐成熟,父母要做的就是欣赏他的成熟。

07

父母从小让孩子做事、劳动,不是缺他干这点活,而是训练他这颗心。做事的目的是练心。踏实,勤劳,为别人服务这些都有了。

08

孩子该干的事不干,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让父母干,不懂得付出和承担责任,为长大成人埋下祸根。

让孩子学会做事需要注意几点:

1

由简到繁逐级增加难度,而不是甩手掌柜。训练孩子做事的过程需要经历让孩子看自己做、手把手教孩子做、看着孩子做、放手让孩子做、让孩子反复做、做得又快又好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允许孩子试错。

2

关注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心理成长阶段。孩子学会做一件事或者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心理上往往经历几个成长阶段。家长了解这张图,对于孩子做事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就会没那么焦虑,对孩子的状态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孩子了解这张图,觉知到自己在哪个阶段,会帮助自己一步一步跨越遇到的障碍。每完成一件事,孩子在迈向成功过程中累积的心理优势是可以迁移到其他事情或者学习上的。通常做事能力强的孩子,自信心足,内心强大有力。

这是我们学堂用来引导孩子觉知自己状态的一幅图.

3

做事重要的是炼心,所以家长们要明确目标,一开始应该放下对事情做好的高要求,高期待,接受孩子的各种状况和承担孩子失败的各种结果。你允许孩子失败多少次?孩子就能允许自己失败多少次还不放弃,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韧劲。

在家舘,关于做事体系有每日常规(日式清洁,餐前服务,餐后厨房卫生),每周常规(周末采购,供餐,卫生),每月常规(种菜)以及非常规大事参与(搬家,销售,野外生存等社会实践)。孩子们的做事能力:每周末三,四个孩子能完成近30人供餐,老师不需要参与。寒暑假自己组织新教育体验营,自制早餐,饮料等销售。

让孩子会读书,调心为要。

从教育的次第来说,让孩子学会读书是教育的最后一项任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前面三项,感恩,做人,做事是在让孩子积德,改命。

这里“会读书”的含义,不仅仅是让孩子成绩好,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学会“学习”这项可迁移的本领。

今日学堂的孩子们学习中、英、泰语、数学、武术,一项项突破,成绩背后更重要的东西是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学习。“会读书”包含几个特征:爱学习、主动学习、高效学习。如何做到让孩子会读书?调心为要,让孩子对学习拥有珍惜之心、责任之心、专注之心。

1

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饥饿感和珍惜感,激发珍惜之心。

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一点让很多家长头疼。什么情况对学习厌恶,不想学,你非得逼着学,塞着学。像吃饭的道理一样,塞得太多,消化不良,天天吃,被逼着吃,再好的东西也会腻,反感。因此对于厌学的孩子就需要停止学习,饿他一段时间,让他天天干活,或者运动来调整,而不是给他塞得更多,或者换个花色喂给它吃。需要创造学习的饥饿感和珍惜感,物以稀为贵,这样孩子才会珍惜学习机会。

要给孩子传达一个观念,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读书的机会,只有珍惜读书机会,爸爸妈妈也有能力支付学费的孩子才能上学。对于新教育学堂的孩子更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让孩子上新教育学堂,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缘接受新教育。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1.45亿,能接受新教育的不超过1000。我经常和学生们说,你们是那十万分之一的幸运儿。当然前提是孩子要真的喜欢新教育学堂,喜欢新教育老师,这句话才有效。

另外一个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珍惜之心的方法是把做事、运动的重要性排在学习前面,并且知行合一真的这么做,孩子们就会爱上学习,屡试不爽。

在学堂,我们经常用这个方法来调整体制学校转过来的厌学孩子。不想学习,就跑步、帮厨、打扫卫生。对比下来,孩子都会选择好好学习。

只有当孩子心目中觉得学习是稀缺资源,才会珍惜。

2

让孩子知道学习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产生责任心。

一个人知道做一件事对他的意义,是他产生内驱力的来源。学习也不例外。作为家长需要带领孩子思考学习对他的意义到底在哪?有些家长自己可能都没有深入探究过这个问题。比如孩子问:为什么要上学。家长的答案通常是:为了考大学,好工作,将来的幸福等。

而这个答案是经不起推敲和质疑的。孩子质疑:可我看到很多上了大学的也没找到好工作啊?再厉害一些的孩子还会质疑:爸爸妈妈你现在的生活幸福吗?有些不一定用语言质疑,在心里面质疑。家长这时候该如何回答?

在学堂,我们通常会花很长时间帮助孩子想明白学习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上学期深入学习了“教育与阶层”主题。电影课,主题课,游学活动,阶层体验营都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展开,让孩子看到国内外教育与阶层的现状,告诉他新教育可能的几条出路,每条出路的条件与未来如何?让他自己想清楚要什么,不要什么。

一轮学习下来,孩子对国内外各个阶层教育有了全面了解,对自己有哪些出路,希望走哪条路有了清晰思考。当他真正明白了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并不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时,他就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来。绝大部分孩子的目标感和内动力就起来了。有目标感的孩子不会浪费时间在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会主动学习,主动做事。这是学堂突破班13岁孩子到18岁的目标规划以及每周对目标的对照反省。

3

一门深入,让孩子经历由易到难的完整学习过程,养成对学习的专注之心。

现在一个流行词叫心流体验,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通俗说法,让孩子置心一处,专注的学习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通常都不想中断。这是一种高级深层愉悦,远远超越吃喝玩乐带来的短暂快乐。

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这种感受,用一门深入,而非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置身一处,才可能置心一处,即延长孩子持续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换句话说,这种美好的体验是由对学习的专注和深度带来的。

这一点体制教育比较难做到,在新教育相对容易一些。比如现在的英语突破就是一门深入的学习方式,用两年时间突破一门语言到较高的水平,中间会经历学习的兴奋期,疲劳期(瓶颈期),加速期,稳定期。心流体验的感觉在第三个阶段最容易出现。

孩子一旦有过深入、专注学习的心流体验,对学习的热情和效率都更高,同时还体验由浅入深的完整学习过程,学会如何学习。突破第二门语言需要两年,突破第三门语言,可能只需要一年。

体制学校的教学安排,一个科目,从接触到深度掌握跨越几年到10几年时间,中间孩子的专注力不断被破坏与中止,很难体验到心流,也难以让孩子习得层层深入的学习能力,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这也是造成许多孩子觉得学习无趣,低效的重要原因。

用一颗树来形容感恩,做人,做事,读书的关系,如图。

总结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道至简的教育智慧就是遵循教育的本末,先后次第来实施教育的智慧。

1.抓住“教孩子成人”这一教育之本,形成自己的“教子经“,始终如一的坚持。本立而道生,务本到极致,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2.遵循“德胜才”的教育原则,按“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的次第去落实。这是“知所先后”的教育智慧。

END
和合家舘

家舘公务邮箱:

 hehejiaguan@188.com  

和合家舘访问/入读信息表 : 

http://cn./bbuHmY2  

咨询QQ: 2629856033

咨询微信号: 13776118842

和合家舘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931862674 

和合家舘QQ交流群:3760563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