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浒传中出现了很多泼皮无赖,为啥北宋朝这么多的泼皮

 雪炎熊猫 2020-05-14

看似搞笑,实际上这个问题非要有意思,为啥《水浒》中泼皮这么多呢?
结合历史我们来分析一下:
按原著,杨志卖刀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
北宋传九帝,而末期的徽宗称得上昏君的代表性人物了,其在位期间,任用以蔡京为首的奸臣,臭名昭著的“花石纲”就是此时出现的,如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开封的“应奉司”等机构,专门搜刮“四方珍异之物”。国家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宋江方腊揭竿而起,对抗朝廷。
然而以上这些并不是造成北宋满地泼皮无赖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北宋或者说两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怪胎,军事上,“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一大特色,以“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队部署,面对来自北方的敌人,基本上采用被动防守的措施。同时,经济文化又高度的繁荣:如农业,如今还在用的犁、耧、耙、锄、镰都已出现,因地制宜,从外地引进更高产的种子,兴修水利,编纂各类农学专著;手工业更不用说,“官钧汝定哥”是为代表,海外贸易,瓦子勾栏(相当于现在的KTV,电影院等娱乐场所),广告竞争,节日促销,基本上现在有的那时候都已经有了,从《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其一二。
如果你是北宋的皇帝,看到治下经济如此发达,你会怎么做呢?当然是收税啊!君不见,这两年的中国烟草交多少税?
所以北宋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税收大业。
以北宋九帝中公认最好的宋仁宗为例,皇佑元年,包拯上了一道奏疏,记录了几个数字:
1、宋真宗景德、大中祥符年间,共有官员9785人,到了四十余年后的皇佑年间,官员人数已有17300余人,这还不包括那些未受差的京官,使臣和备胎;
2、宋有州、郡320,县1250,用吏不过5000-6000人,但现在足足三倍之多,而且每年开贡举,每次又要放榜千人,这要是再加上那些不入流的小吏,官府杂工等等,又岂止是三倍;
3、真宗景德中期,国家财赋收入4720.7万贯石两,支出4974.89万贯石两;
4、而到了仁宗庆历八年,国家收入10359.64万贯石两,支出8938.37万贯石两。
于是包拯得出一个结论:国土面积并没有大变化,纳税的户口也有常数,而且现在的土地产量还不如以前,那咋就多了这么多收入呢?原因就是现在“沿纳并从折变”。
“沿纳”就是正税之外的杂税,也叫“杂变”,有多杂呢?“农具钱、桥道钱、盐钱、米钱、牛皮钱、鞋钱、脚钱”等等等等。
“折变”则就更扯了,表面上是说以物(钱)折物(钱),比如说一斗小麦150文,折变后50文,我本来交150文的税,但现在折变了,要求交小麦,那么我就得缴三斗小麦。这变相的增加税收了,而且恶心的是,还不止折变一次,比如本来交钱就行,但官府要求折成小麦,然后小麦折成布帛,布帛再折成棉,棉再折成钱,关键是此时交的钱就是之前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之多!
今天下之赋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杂变、曰丁口。天下之禁三:曰盐、曰茗、曰酒。生民之衣食,举此八者穷矣。
重点说酒禁,北宋规定,酒商必须从官府那买酒曲。而且官府直接摊派份额,比如张三卖酒,一年用一百斤酒曲足够,但是朝廷给你摊派了一千斤酒曲,不好意思,钱必须给到位,你酿出的酒能不能卖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与朝廷无关。
宋神宗年间,有人发现国家卖酒曲的钱越来越少,于是提议酒曲每年配额180万斤,但是酒户还是亏本,再降150万斤,最后降到120斤,然而仁宗年间这个配额曾经高达222万之多!
另外,北宋还有一项税收,叫“支移”。就是百姓不但需要缴粮,还得自费把粮食运到边境郡县,比如河北要粮食,我等山东百姓推着小车运粮过去,这可是在古代啊,要多麻烦有多麻烦,于是我等山东百姓就带着钱去河北当地,买粮上缴。后期还进行了改革,由私运改成官运,于是乎我等百姓不需要跑到目的地了,但却要交“地里脚钱”。
古者刻剥之法,宋朝皆备!
还有仁宗朝开始出现的“衙前之役”,百姓宁愿穷死,也不想服此役,因为会彻底倾家荡产!
仁宗朝况且如此,更不用说徽宗朝了,百姓水深火热,穷的响叮当,自然流寇,无赖,泼皮就异常的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