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千年前的猪,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中产阶层的标配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猪,六千年前,中产阶层的标配


       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一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这是一件不算罕见的彩陶,当然也不是寻常之物。它见证了古老猪崇拜习俗,也是四千年前,先民们财富的象征。

1.六千年的猪面纹彩陶壶

     这件猪面纹彩陶壶,究竟有那些奇特之处呢?这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出土自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出土地点在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


       整个彩陶壶,腹部以猪面纹为主,上部以三角纹为主,高20.6、底径6.8、腹围15.3厘米。为泥质红陶。壶口呈葫芦形,束颈,曲腹,平底。施黑彩,口部绘四组三角纹,腹部绘二方连续猪面纹一周,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运用了双关的装饰手法。用二方连续猪面纹,画面的构图,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在腹部用黑色颜色,勾画出猪的眼睛及鼻子。尤其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猪的鼻子,然后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构成了整个图案。
      这件彩陶壶,体现了“大俗就是大雅”。先民们用简单的黑红两色将“大俗就是大雅”这种意境表现恰到好处。

2.七千年前的猪纹钵

      无独有偶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也有一件馆藏珍品——猪纹钵。这件器物,出土于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器高11.6厘米,长21.2厘米,宽17.2厘米。外壁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一,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


     这件典型的盛食器,是1973年,该遗址第一发掘时出土的。它是先民们盛装食物的器具。
      猪面纹彩陶壶和猪纹钵,见证了中华先民对猪驯化历程。

3.四五千年前的养猪高峰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先民们掀起了一个养猪的高峰,并进一步形成了猪崇拜。在那个时候,猪被当做财富的标志,成为丧葬的重要祭品及陪葬品。
      这一活动后来逐步扩大延续,就成为古代帝王诸侯祭祀之礼内容。古代帝王,用太牢之礼,即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诸侯的祭祀之礼为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一些大型的祭奠仪式,人们用牛羊猪来祭祀。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古人喜欢用猪的下颌骨来随葬。有40余处遗址发现300余座墓葬随葬有2000余块猪下颌骨。这些遗址中有甘肃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等。最早的猪下颌骨随葬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左右,而且年代越晚,其墓葬随葬的猪下颌骨数量就越多。在甘肃临潭磨沟遗址中出土猪下颌骨,数量达到340多块,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只有15块。

4.养猪,中产阶层的标配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先民的意识中,能够随葬猪下颌骨的似乎是中产阶级,也就是生活水平或者财富权势属于中流。人们分析出土墓中随葬品发现,随葬品等级较高的墓葬,猪下颌骨数量并不多,而猪下颌骨多墓葬中,玉器、骨雕、石壁的数量反而比较少。可见,猪在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之间的先民生活,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标配。养猪数量多少,决定社会地位。

      
      在远古时期,甚至形成了以猪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不仅有以猪命名的地名、水名、人名等等。因为猪能提供给人,吃穿用装饰全方位的供应。《周易》中说拥有猪牙为大吉。
    远古时期,南方有个部落首领名叫豨韦氏,被认为古代第一帝王。豨xī。古语,指巨大的野猪。汉代的扬雄《方言》说,南楚之地称猪为豨。《庄子·大宗师》:“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清人王先谦注释说,豨韦,即豕韦。
到了秦汉时期,猪崇拜依然不少。当时,有个叫陈豨的人,秦末汉初宛朐(今山东菏泽)人,任赵国相国。他崇拜魏公子信陵君,养门客千人。他原先是韩信的部将。后来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兵败,樊哙军所杀。

5.洛阳汉墓中的猪头怪人

     在洛阳的汉墓中,曾出土过一个猪头怪人的壁画。人们认为这就是方相氏。这是用猪的形象来驱邪消灾。在元代之前,墓葬中还有随葬猪行器的习俗,其目的也是为了避邪。算是,古老崇拜猪的遗风。
      这些年,各地出土不少的猪图腾,有陶猪形器,有陶塑猪,有猪嘴形、 猪头形陶支座、猪纹玉符、猪纹陶钵、稻穗猪纹钵等等。


      多年前,云南永宁纳西族,以猪下领骨随葬,还把猪下颌骨挂在室内墙上作为财富的标志。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6000年)的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应该是当时猪崇拜的见证。

王文元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