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溯源”还要“询根索原”

 秋雨书轩 2020-05-14

  盛世修谱,自古亦然。眼下,当一股寻根溯源热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很多夏氏族人讷闷:为啥寻根问祖这么难?为啥先祖们留给后人一个个难解的谜?所以,我们在寻找祖源的时候,千万要询访探索其根本的原因。

  一、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移民”造成的后果

  指“江西填湖广”[注1]和“湖广填四川”两次全国性的大移民,持椟时间达300年之久。

  江西填湖广:明朝开国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15年(1418年),50余年间朝庭组织

  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运动。因有“居楚之家,多豫章籍”[注2]的说法。据推算,现有两湖人口中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到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清朝初期,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好多天没见几个人,就上奏朝庭,提出用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移到四川。于是康熙帝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1694年),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在中国历史上七次向四川大移民中,这次大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

  二、移民与祖籍失去联系带来的谱系断层

  可以设想,不可能每个男性移民都带着家谱,即使少数带着也可能在途中丢失。按理,第一代移民肯定记得自己祖父母和父母的名字及他们的祖籍地。但是迁徙到新居住地后,由于人丁太少暂时没有修谱的必要。等本姓氏族群发展到一定规模,繁衍好几代人达到数百人,需要编修家谱上溯祖系时,了解祖系情况的前几代移民早已故去上百年,乃至几百年。这就是不少夏氏家谱不得不以第一代移民为一世祖的根本原因。时间越久远,这一谱系断层就越是成为历史悬念。

  三、两次大移民之外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历朝历代不可能一个姓氏人口长期集中居住。因改朝换代、天灾人祸、异地做官或经商客居等原因,或与祖系长期失去联系,或回原籍错过了修谱时间事后未补上,或前几代移民没重视宗谱编修,或当年因避难不入祖系后人归宗重修,或因改朝换代已改为他姓。如清朝爱新觉罗皇族正宗后裔——现年62岁的北京市崇文区副区长金毓嶂(清朝醇亲王载沣的长孙)接爱记者采访时说:“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再如,现在我们很多到国内外工作的子女,没有参加家谱编修的兴趣,若干代后一样会不知祖系是谁,道理是一样的。

  四、家谱中少数谱系链接真伪难辩一错再错

  理性地分析一下手头的家谱,只要三代以上甚至十数代都是单传的,就值得怀疑。在古代没有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繁育能力再低下,绝不可能数代只生一个男丁,这在概率上是说不过去的。或寻根联谱时错误地联到先祖同名的谱系,或没经过慎密的考证只根据传说仓促联谱编谱。

  五、认祖归宗正本清源要有历史的理性思维

  现代人修谱,大都以老一代人为主,吸引少数有兴趣的年轻一代参加。或因缺少科学的溯源手段,或因手头历史资料有限,或因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判能力,总之,没有经过审慎地论证、分析、推理过程,对于历史遗留下来谱系断层的处理办法,还可能草率从事,还可能发生错认他祖的事。

  要知道,一个家谱的编修,事实上是续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续写一个姓氏迁徙繁衍发展演进史。因此,追根溯源要站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上,因为人口的迁徙流动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比如没有近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大批的人才流向东南沿海一带、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这样流动过。如果族谱没联上,若干代人后,何许他们又会是那一带的一世祖。

  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繁衍演进的高度,才能真正写好本姓氏的历史,才能真正厘清我夏氏宗亲的传承谱系。

  [注1]“豫章”,南昌称豫章故都,这里泛指江西。

  [注2]“湖广”,即元代湖广行省,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明代辖今湖南、湖北两省,两省总督称湖广总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