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会的高考

 志来职去 2020-05-14

这几天高考的段子又横行了,普遍的观点是高考考好了也没什么,即便是高考状元也不会太大成就,还有用古代的例子,更有人说高分低能的例子,搞得很认真学习的人很尴尬。本小编也要说说这些段子,试图证明高考对人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先说说高考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问题,不能拿马云等柳传志说高考的事,这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说,可以这样说,用1000名考上的和1000名没有考上进行对比,随机抽取,这才符合实际情况;然后再来一组比较,随机找一年拿考上本科和考上专科的进行比较,也各取1000名,看看结果。估计结果一出,就不会有人再说高考对人的影响不大了。

其实对比是多余的,我们只需看看目前中国的精英阶层就明白了,中国目前数千万公职人员,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而商界中,目前的成功人士也多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未读大学而获得成功其实并不占多数,那位看官不信,可以自行统计一下,至少前十的富豪中很少出现。可以说,高考基本上把中国的优质高能人口给筛出来了。从这一点上说,高考绝对是一个好的工具。

再说说,什么是成就,段子手最容易出的段子就是弄一组你认识的和一组你不认识的进行对比,看吧,你不认识都是状元,没什么成就,你认识的都是落第秀才,成就大吧。如这个例子: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先说第一组,毫无疑问,他们在当时是成功的,但我们现代为什么不知道呢,主要是我们太无知造成的,缺少对历史的学习,大部分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也仅限于影视剧和小说演义罢了,还是书读少了。

看看第一份名单:

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这相当周恩来的地位吧

王式丹,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这些书的价值不会比通俗小说要差吧。

毕沅,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这不能说是没有成就吧

林召堂,任官数年后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这个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功名,但这只是他不愿意参与而已。

王云锦,出任过陕西学政,居为提督此地的道员。任职期间,参加编纂《康熙字典》。这字典名气就不用说了吧。

刘子壮虽然做官时间短,去世又早,但由于才气过人,在整个清代文人们都没有忘记他,《屺思堂文集》、《屺思堂诗集》、《刘稚川先生稿》

 陈沆,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七大家之一,被称为一代文宗所著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

刘福姚,曾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考察筹办宪政事宜。其性刚烈,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故仕途不畅。受翁同和影响,有维新倾向,翁被革职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视。为晚清临桂词派重要成员之一。著有《忍庵词》。

 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其状元及第后,授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回国后,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学使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出任过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任过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世昌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因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的状元,因为在他考中状元不久,大清朝就挂了,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是极不易的。

第二组不说也罢了,因为你们都知道了。

 这份名单中的人员均为清代的汉人状元,在那个以满人为中心政权中,汉人有如此成就,你还能有更多的要求吗?

以下列几个明代的几个状元,看看他们的成就是不是真的籍籍无名。

任亨泰,湖广襄阳人,官至礼部尚书。

韩克忠,山东武城人,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江西吉水人,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陈循,江西泰和人,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马愉,山东临朐人,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刘俨,江西吉水人,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又尝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裁《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

商辂,浙江淳安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彭时,江西安福人,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黎淳,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王一夔,江西新建人,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张升,江西南城人,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今江苏苏州人,累官至礼部尚书。

茅瓒,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累官至吏部左侍郎

秦鸣雷,浙江临海人,南京礼部右侍郎

李春芳,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官至内阁首辅

估计这几个人你一个也没听说过,在太平时期,这种人才绝对算得上是国家栋梁,就好像是今天的总理部长门,过几百年,也肯定是知之很少了,但你却不能说,这些人是没有成就的,至少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所以说,以我们普通人的认不认识来作为是否有成就的逻辑是有欠缺的。

最后说说,中国的高考的目的绝对是为体制输送人才的,并不是以个人成长为目的的,与我国古代的科举一致。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是要转户口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会经常想念民国时期的大学,这是对的,那个时代大学是为个人成长而设立的,当然了,个人成长了,国家也是有人才可用的。目的不同,性质也不同。

在当年,所有考上大学的人都会有一个身份,叫做干部身份,这与古代秀才的功名是一样一样的。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高考并不是为普通解决受高等教育问题的,而是解决体制人才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体制需要的人才太多,以至于当年的高考直接等同于公务员考试,因为无论你什么国字头的单位,没有干部身份(大学生)是肯定不行的,至于后的高考改革,都没有脱开这个,即便现在有了公务员考试,但考公务员的资格一定有大学生这一项。并不是公务员的课程多难,而一个身份问题,

如果你并不想进入体制内发展,其实参不参加高考并不是个事,但是,你会这样想吗?如果你想进入体制(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国企医生、科研院所、国营社团之类的都算),那你还是乖乖的认真学习吧。

至于高考状元大都没有成就,太正常不过了,国家对于每一类型的人才不同的专业选拔体系,这次你是高考状元,下次没变成状元也就很正常了,比如,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仅有18名之少,而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名,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均为头名,有那么多的乡试第一名没有变成殿试状元的,历史是这样的,我想大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目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进入体制仍然是比较好的上升通道,只要有这一条在,高考就只能永远这样,没法改,什么素质教育啊,分省出圈啊,无非是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只要体制的选拔人才方式不变,高考就只能这样,而唯一能做的就是规则越来越公平。


最后送一首歌给大家: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演唱:杨洪基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附: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确切人数应是18位: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

二、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宋、辽官方很少记载此案,余在此修订补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六、明代两名
黄观(1361—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黄观在好多官方古本上连状元的记载都没有,余认真查解,确系“连中三元”,特此增订。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有人把明代状元杨守勤划入“连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实他在乡试时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围,特在这里澄清。

七、清代两名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一生建树不多。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八、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两名
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因明崇祯四年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