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兰州,肃王后裔竟然逃到了这里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明末,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朱元璋费尽心机构建的大明王朝,在传承了276年后轰然倒塌。曾经风光无限的帝王子孙们,一夜之间从天堂掉入地狱。他们隐姓埋名,四处躲藏……上演了一个个末代王孙的故事。

  距离兰州50公里左右的河口,生活着一支张氏家族,他们被称为“洪武张”,是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朱ying的后裔,自明末至今已隐身了近400年。

  兰州曾是朱元璋第十四子朱ying的封地。朱ying为朱元璋妾妃所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封为汉王,续改封为肃王。建文元年(1399年),移藩兰州兰县(今兰州城关区)。肃王移藩兰州兰县后,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建造道路桥梁,营造花园庙宇等,对兰州城市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


  明末(1643年),李自成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派大将贺锦西征,起义军攻入肃王府后,王妃颜氏、赵氏头撞拂云楼肃王诗碑而死。逃出王府的末代肃王被贺锦部下抓获,押至西安被处死(一说被藏匿于军营被郡人所告发后被杀)。

  大难来临各自飞,曾风光无限的王子王孙,转眼之间,就各奔前程了。那些锦衣玉食的帝王后裔们是如何躲过农民军的追杀?又是如何隐姓埋名隐身河口的?

 家住河口村的张崇厚,曾给我们讲述了流传在河口的“洪武张”传奇。

  义军攻破王府,先祖逃到了八盘峡

  说起“洪武张”,河口周围的人都知道。人家问,你们是哪个张家?我说,是河口南街大庄子的张家。人家就说,哦,那是朱明皇族后裔。


  河口张家分为好几支。为何把我们这一支称作“洪武张”呢?因为我们本是朱元璋的后裔,明末天下大乱时,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才改姓张的。

  我们“洪武张”的始祖,名叫张献龙,是肃王的后人。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派遣大将贺锦西征(贺锦西征在1643年),起义军一路过泾川,破平凉,直逼兰州。看到起义军来势凶猛,驻守兰州的明军就开门投降了。入城后,起义军直杀肃王府,混乱中一个王妃和先祖及家人逃到了城外。出城后,他们没有走浮桥,当时浮桥上盘查得很严。只有顺着黄河一路向西逃命,到青石关附近时,追兵渐渐逼近。小脚的王妃跑不动了,落在了后面,被追兵抓去杀了。

  先祖和家人见势不妙,就换了衣服分头逃命了。先祖在八盘峡附近过了黄河,暂时甩掉了追兵。此时,农民军开始大搜查,四处捕杀肃王后裔。先祖在八盘峡边上看见了一个农家,赶紧跑了过去,这是张明宦的家,先祖将情况如实禀告他后。


  张明宦非常大度,就询问了先祖的年龄。一问之下,发现先祖比他家的儿子小一岁,于是当场将先祖认为义子,这样先祖就成为他的干儿子了。然后又叫出了他儿子,安顿了一番,两个年轻人相互熟悉情况,以便应付农民军的盘查。

  这样先祖总算是逃过了一劫,就在八盘峡落户了。后来,先祖娶了达川姓达的姑娘,生了三个儿子。

  算起来,我这一代人,是“洪武张”的第十代了。

  每代,必有三人出家为僧,以示不忘根本

  在八盘峡安身后,先祖曾有参加科举的想法。结果,在填写户籍时,不慎露出了“马脚”。考官还专门把先祖叫过去问:“你真姓张?”接着又说,“你还是回去吧。”这样先祖就被考官打发回家了,算是救了先祖一命。


  从此,先祖就专心务农,经营各种营生,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有了一大笔财富。到康熙初,追杀朱明后人的风声也渐渐缓和了。此时,先祖的三个儿子也有了十二个男孙子,就开始谋划着兴建住房。这就是我们家谱上说的,献龙公迁徙至河口。

  先祖做事很有想法,总是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至今河口这一带还流传着牛皮购买地的故事。当时,人少地多,到处都是空地,先祖看中了河口南街的这块地方,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庄浪河和黄河交汇处的一个山坡,居高临下,取水方便,最为难得的是两条河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护。

  我们《张氏族谱》中写道,这里“襟空同(崆峒)而带黄河,其名曰河口(《张氏族谱 金城西乡河口百分张氏续修家谱序》)。”这里是“洮水、浩门河与湟水、庄浪河合下流入黄河之口也!川敞而土肥……”故而叫做河口。


  看好河口这块地方后,自然要去找地主人,购买地皮。当时,河口南街的这块地属于北街的人所有。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命根子,再说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街张氏肯定不会答应。为了能在这里安身立命,顺利购买到地皮,先祖就想了一个办法。

  先祖对北街的人说,我只需要购买一块牛皮大小的土地就够了。他们一听,牛皮大小的土地,能干什么呢?当即就很痛快地答应了。先祖说,为了在日后免于口角,还是写个文书为好。北街的认为没有必要写文书,但先祖执意要写,最后还是写下了文书。

  回到家中,先祖拿出一块大牛皮,从外圈一圈圈剪开,剪成很细很细的牛皮条。然后,就用牛皮绳的长度,圈占了一块地方。占好地方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地的北面,修建了面朝黄河的祠堂,然后在祠堂前修了一条街,十二个孙子的院落就依次分布在院落的左右两面,在第一个院落的边上,修了一条通往大街上的路。在最后一个院落边上兴建了私塾。这种布局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传统文化。如今,在祠堂前还能看到当年的布局,巷子内的大部分民居成了文物保护点。

  很快,北街的人就知道了圈占地方的事,下来查看,先祖拿出绳子,慢慢地恢复成一整张牛皮,面对一张完整的牛皮,他们也无可奈何了。


  迁到河口后,我们家族就有了独立的辈分排序。这个辈分排序与八盘峡一带的张氏辈分排序完全不一样。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是肃王的后裔。

  此外,我们家族中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先祖的三个儿子分为三房,又在皋兰寺上村、红古水磨沟、河口修了三座寺院,并且规定,每一房中每一代人中必须有一人出家。这就是说,每一代人中必有3人出家为僧。皋兰寺上我们有400多亩地,那里还有40多户张姓人家,都是从这里迁移过去的。

  这似乎就是先祖效仿朱元璋出家为僧的往事,以示后人不忘根本。到解放前,家族中还坚守着每代人中要有人出家为僧的规矩。

  祠堂照肃王府样子修建,供着皇帝牌位

  我们家族内部有一些奇特的事。这些年,我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其中最为独特的就是祠堂,我们“洪武张”的祠堂在河口的五个张氏祠堂中最大,也是最漂亮的。可惜的是,这座祠堂在1958年被拆除了。以前,我家在祠堂边上,从小就在祠堂边长大,熟知祠堂中的一切。


  据说我们“洪武张”的祠堂是按照肃王府的规制修建的。至今我还记得祠堂的很多细节。祠堂共有三进院落组成,门口有两个高大的旗杆,上面是吊斗,挂着杏黄旗。祠堂大门很气派,有一大两小三个门,平常只开着小门,逢年过节才开中门。进大门,就是过厅,然后又是一个门楼,依旧是一大两小三个门,进去后,左右两面是走廊,直通后面的大殿。大殿有两层,一层供奉着祖先图,这和河口其他人家的祠堂一样,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关键在二楼。我清楚地记得二楼上供奉着一个蓝底子金字的牌位,牌位上面写着:“皇帝万岁,万万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祠堂是专门供奉祖先的,河口这一带的很多人家的祠堂我都去过,别人家的祠堂只有一层,更没有听说过供奉皇帝牌位的。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暗示着我们本是肃王后裔,供奉的牌位自然不可能是清朝皇帝的,只能是明朝皇帝的。

  家谱没有记载,才说明我们是肃王后裔

  家谱的记载为何与传说截然不同?不少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我参与了家谱的修撰,对我们“洪武张”进行了多次调查,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一个答案。

  我们家族至今还保留着一本老家谱,约为道光九年(1829年)所编纂。按照家谱记载,我们祖先应该来自山东济南石桥村。家谱记载我们祖先因商贸而来兰州,起初居住在城里,在官园(今民勤街一带)马房门附近居住。后来,人口众多逐渐迁移到黄河北的王保保城和西面黄峪沟一带,后来又迁到张家台。在张家台过了四代人,才又迁到了八盘峡,在八盘峡过了两代人,到张献龙时,才迁移到了河口。


  献龙公迁移河口一事,家谱记载和传说完全吻合。这就说明,家族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家谱中为何丝毫没有提到关于朱明后裔的事情?我以为,家谱上没有提及我们是朱明后裔是正常的。其一,有利于躲避清廷的追杀;其二,以显示我们没有忘本,我们都牢牢记着救了先祖的张明宦,在我们的祠堂内一直供奉着张明宦等人的牌位。

  如今年代久远,当年一切已经说不清楚,只留下了这些传说,透露着我们“洪武张”的来历。我们“洪武张”分布在了河口、红古等地方。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关注我们“洪武张”,彻底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