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续办学181年,一乡村小学,是怎么做到的?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好消息总是姗姗来迟。名不见经传的永登红城镇进化学校,竟然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我省原地建校时间最早、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这个令进化村民们意想不到的消息,是来自对一块出土石碑碑文的解读和考证。

  2003年夏天,进化村乡亲们硬化村内的道路,当工程队伍施工到村口进化学校门前的台阶下时,挖土方的村民忽然发现土里有异常情况。当人们慢慢挖去土后,一块长145厘米的石碑赫然出现。随即,乡亲们就把进化学校的几位老师及王万相等人叫出来看看究竟。这一看不要紧,老师们发现这块石碑的内容和兴办义学相关。于是,乡亲们就七手八脚把石碑抬到学校。这是一块什么碑呢?

我们来到永登红城镇进化村,探寻隐藏在这块石碑背后的故事。

  进化村距离红城镇5公里。我们去之前,王万相在电话中多次强调,公路边上有一个大石头,写着“进化”二字。又强调过苦水后,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以防我们走过。果然,当我们发现大石头时,已经超出100多米,幸好路边的王万相看见了我们。在王万相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一个铁路桥洞,沿着庄浪河而上,过一座水泥桥,抵达了进化学校。

  一进进化学校,王万相说,进化学校始建于1835年,至今已有181年的历史了。进化学校为何会有如此久远的历史呢?那块义学石碑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三棵松树

  在李峰、王万相的带领下,记者在进化学校的一间库房中看到了那块兴办义学的石碑。碑靠着桌子立在地面上,碑面有些斑驳了,碑文用小楷书写,很有些功力。虽有几个字脱落了,但主要内容保存还很完好。发现石碑后人们数了一下,整个碑上共有1004个字,记载了清嘉庆年间进化村先祖们兴办义学的经过。这所义学就是今天进化学校的前身,我们的话题就从进化村和义学开始了。

  最初我们村并不叫进化村,而是叫红蓼营,乡亲们还有个俗称“李家大华子”。上世纪初,村子才改名为“进化”,这个名字是李干卿(解放前做过青海乐都、化隆两任县长,永登县参议长)所取,由“清宁并进,盛德知化”而来。

  我们进化村面临庄浪河,背靠祁连山余脉,距离汉代所建的玉山古城不远。过了庄浪河就是兰新铁路和国道312线。交通方便,取水容易,能看得出来当初先祖们把这里作为落脚点,也费了一番工夫。如今进化村有2000多人,分布在5个自然村中,大部居民为李、王两姓,此外还有陈、张、牛等姓。

  乡亲们口口相传,进化村诞生在明朝初年。当时,李姓王姓的祖先从河南迁移来甘肃,后落户在庄浪河边。算起来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1975年前,学校内有三棵非常高大的松树,路经此地的商旅们远远就能看见。经常路过的人都知道,看见三棵松树,就快到进化村了,意味着又走了一程。这三棵松树可以说是我们进化村独特的标志。乡亲们传说,那三棵大松树从明初就有的,可惜后来在1975年的一场龙卷风中都被刮倒了,进化村的标志就没有了,这也成为进化村人们的遗憾。2009年又在路边摆了一块大石头作为标志,算是稍作了弥补。

  办学梦想

  三棵松树下,王万相度过了他的学生时光。说起那些时光,他至今还恋恋不舍。看上去有些简朴的进化学校,为何能给他带来如此大的魅力呢?那块义学碑上又记载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石碑一发现,我们就赶紧找了几个小伙子抬到学校内。刚开始放在背阴处,后来又搬到了库房,不断有人前来识读,我们也抄录了碑文,请教了不少人。一来二去,对这块石碑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这块石碑是进化村的李氏、王氏等家族的先祖所立,记述了他们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办义学的经过。

  最初兴办义学源自一个梦。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月,一个叫李有器的村民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村内文昌宫的文昌帝君很不高兴,原因是村里文风不盛。李有器醒来,仔细思量后,决定利用文昌庙为校舍,捐资兴办义学,振兴文风。于是,他联系了王得俊等人,一起商量办学,结果大家全力支持。人们就在文昌帝君座位的东面,供奉了孔子的牌位,每年春秋祭祀,也作为捐资办学的起始,也期盼着建成的义学能够长盛不衰。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还没有等义学创办起来,李有器就去世了。李有器的儿子李春枝继续负担起建立义学的重任。他四处募捐银两,同时动员了村里的富户捐资,逐渐积累了四十余千(四十余两白银)。李春枝等人用这些银子的利息,逐年购买水田10多亩,算下来一年所获的租子有三石多。学校的经费和老师的薪酬都有了保障。李春枝他们才正式打出了义学的旗帜,四处邀请师傅(教师)前来教学,义学正式创办了起来。此时,李春枝的父亲李有器去世已经18年了。义学从筹划到建成前后用了20多年,可谓历尽艰险。

  李春枝专门请贡生王爱莲撰写了碑文,详细记述了义学的创办过程,并把义学的田产位置和亩数刻在了碑上,以防义学财产的流失。“师道立,而善人多”,义学兴建后,进化村的文风逐渐兴盛。仅解放前,这里就出了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四任县长的王学泰;以及当过青海乐都、化隆两任县长,永登县参议长的李干卿等人。

  学校记忆

  走进进化学校,我们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学校。一排排整齐的瓦房,蓝色门窗,红色的墙,喧闹的学生,令我们有些回到从前的感觉。进化学校以前是什么样子呢?

  义学兴办之处就在村里的雷神庙内。那时文昌宫也在雷神庙内。雷神庙坐北向南,有三四亩地大,最大的建筑是三间大殿(雷殿),东面还有祖师殿。大殿前有山门,左右两面是钟楼、鼓楼。大殿和门楼之间就是文昌宫。

  义学创办之初学生比较少,都是本村子弟,后来就慢慢多了起来。到上个世纪初,前来读书的学生已经无法容纳了。1911年,李干卿、王明三等人发起,人们再度捐地20多亩,扩建学校,增加教师的薪酬。

  这次扩建,学校搬到了雷神庙后。学校也有了一个完整院落,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当时,主持修建的人是王氏后人王守善。他在扩建中认真负责,竣工后,县上的教育主管部门还给他赠送了一块“敬教劝学”的匾额。学校的北面、西面各有一排教室,东面是教师办公室,南面是明堂——雨廊子,东南角为大门。学校门窗全部用孔雀蓝涂装,看上去异常的典雅整洁。在学生们的喧闹声中,学校更加生机勃勃了。

  1949年学校正式改名为进化初级小学,后来扩展为完全小学。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学校发展到高峰,从单一的小学扩展到初中、高中,最兴盛时有学生800多人,教师30多名,校内设施完备。这是先祖们创办义学时所想不到的。

  一块碑的价值

  出校门,对面是一座即将完工的亭子,斗拱飞檐,异常精致。我们从一座小桥上来到亭子内,远处的庄浪河如丝带般蜿蜒而去。这是专门为保护义学碑而修建的碑亭。学生放学后,就可以出校门进入亭子内,感受当初办义学时的艰难情形。随着人们对义学碑的解读,一个个疑点也渐渐清晰了。

  石碑发现后,永登县教育局、文化馆的人也来了,一些专家教授也来了。人们对这块石碑给予很大关注。听专家们说,这块石碑的文献价值非常高。它纠正了人们对兰州乃至全省办学历史的认识谬误,弥补诸多历史的不足。

  以前永登的有关材料上写着,进化学校修建于咸丰年间,属于私塾,石碑的记述彻底纠正了这段记述。显然,它不是私塾,兴办年代也不是咸丰年间。碑文撰稿王爱莲,县志上记载为咸丰年间人,为进士、举人、贡生,从碑文上看王爱莲当时是贡生。同时还弥补了永登地方志中关于县令、学正记载的缺失。

    2009年上半年我们商量了一下,准备在学校门口修建一个碑亭,把石碑保护起来。我们发动乡亲们募捐,就像当年设立义学时的情形一样,乡亲们踊跃捐助,款项很快就有了,碑亭修建得也很快。如今已经基本完工了。算是了却了我们一桩心愿吧。

  附记:就义学碑的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有关专家,一些专家在查阅资料和考证后,又和甘肃省教科所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初步认为,进化学校发现的这块石碑,证明这所学校是我省境内原址建校时间最早、连续办学时间最长的学校。这块碑文的资料非常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