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阅读笔记之一:家有女儿青春期 · 在家里少和孩子谈学习

 闲挑灯花 2020-05-14
01家有女儿青春期

有个小姑娘,读九年级时,她父母突然发现,原来的乖乖女不见了,母女、父女之间沟通出现了障碍和困难。往往大人一句话出来,女儿就有十句话等着,道理还一套一套的。而且,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战争不时会有升级,亲子关系失去了原有的融洽、和谐。您的家里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您是怎么应对的呢?



家教专家刘称莲老师就曾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而且,在一次冲突中,女儿说她是“更年期的老巫婆”,把她气得够呛。她是怎么应对的呢?当然,刘老师那时还不是家庭教育的专家,仅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妈妈。当时,刘老师做了三件事:

一是参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课程学习。她认为,听课和阅读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可以面对面地和老师探讨当下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女儿跟刘老师说:“我发现你变了,变得不像老巫婆了。”

二是在女儿上高一后,刘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课程。通过学习,她明白了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而家长总是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把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当作问题来处理。倘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亲子关系则会越来越融洽。

三是在女儿上高三之前,刘老师参加了一个叫做“走进青春期”的工作坊。这个工作坊对刘老师的帮助非常大,女儿高三一整年,虽然刘老师偶尔会有焦虑,但是比起周围的“考妈”来要轻松得多。在女儿的情绪几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刘老师都运用在工作坊学到的一些方法帮她调适。例如,刘老师曾用从萨提亚课程里学来的“冰山”理论,为女儿解开了一些心结,使她在高考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还能制订严密的学习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将最好的状态保持到了最后。

刘老师认为,孩子的初三、高三等重要阶段,特别是高三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心理调适比生活上的照顾更加重要。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关照,就能让孩子在迎考的“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状态,以最轻松的心态面对中考和高考。

2011年,刘老师的女儿参加高考,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最终孩子选择了就读北京大学。

02在家里少和孩子谈学习

在有的家庭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爸爸妈妈聊某件事情,妈妈突然来一句“今天的作业多吗”,或者“今天又考试了没有”。妈妈这样的插言等于是把孩子想和父母交流的电源给掐断了,孩子的情绪或许会立即跌到谷底,再也不想和你说话了。反应强烈的孩子也可能会不耐烦地回击:“每天就知道说学习,就不能说一点别的事情吗?”



家教专家刘称莲老师认为,孩子每天从早学到晚,也许跟你聊天只是想放松一下,说完这段他就又会去写作业。可是,你不合时宜地打断,而且是用他“深恶痛绝”的事情来扫他的兴,很可能诱发他的抵触情绪,而孩子的叛逆心理也会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交流,亲子关系也就出现了问题。

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压力很大,高中阶段更是如此。刘老师的女儿读高中时,早晨7点15分开始早自习,到下午5点放学,晚上写作业两三个小时,每天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到了高三,每天上晚自习到八点半,回到家就9点多了。

孩子这样大的学习强度,如此之累,刘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就和丈夫约定,在家里少跟孩子谈学习的事,当和孩子在一起时,把“学习”那个钮关掉,让孩子换一换脑筋。譬如,孩子的爸爸经常和孩子讨论国内外大事;刘老师则和孩子分享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是说某某亲戚家的姐姐谈了个对象,或是说自己买了个新发卡,让孩子看看是不是好看。有时,他们还和孩子一起读一篇好文章,或者一起做好玩的游戏。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自然会身心轻松、愉悦。

就多数家长而言,高中生的学业,你还能指导孩子多少?咱还是别杞人忧天、患得患失了,别给孩子添乱了。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还是少提学习,多谈生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