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凉膈散到增损双解散

 张振雷xy2o994l 2020-05-14

之所以会去梳理这从凉膈散到增损双解散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实是想通过总结这些方剂加减运用规律,从而找到中医治法演化的轨迹(然而并未完全成功)。我一直觉得,从汉唐到明清,中医在治疗思路上是有很大改变的。这种改变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药物种类的不断丰富(张锡纯曾经写文讨论过为什么张仲景不用薄荷,但实际上,最早记载薄荷的本草类书籍是《唐本草》,可能张仲景就根本不认识薄荷),一方面是辨证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对病邪认识维度的增加。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凉膈散消除积热的手法是直截了当的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加上清解郁热(黄芩、薄荷、栀子、连翘)。

从凉膈散发展到防风通圣散和双解散,处理郁热的手段就变得灵巧了。这时开始考虑郁热的形成原因,所以治疗重点从清火泻热转移到了宣通郁结。故相较之凉膈散,防风通圣散方中所用麻黄、防风、荆芥、薄荷、滑石等药皆为从不同角度针对“怫热郁结”而设。

防风通圣散是伤寒向温病过渡时期的产物。外有表邪,用麻黄加荆芥防风解表;内有郁热,用石膏加黄芩清热。发展到了明清,就知道用清宣透解的方法,气机调畅了郁热自解,那时就担心麻黄性大热石膏性大寒了。于是杨栗山设增损双解散,基本思路是以僵蚕蝉蜕以涤疫气、散结行经,去替换麻黄防其大热过汗;用姜黄行气散郁、辟邪除恶,去替换川芎防其香窜走泄真元。

附方:

凉膈散

川大黄 朴硝 甘草(炙,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二斤半)

上粗末,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六·治积热》)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芒硝 连翘 薄荷麻黄(不去节各半两) 石膏 桔梗 黄芩(各一两) 白术 山栀子 荆芥穗(各二钱半)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同煎。温服。日再服。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中风论第十》)

双解散

益元散(七两) 防风通圣散(七两) 

上二药一处相和,名为双解散,(益元散方在痢门,通圣散方在风门。)各七两,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六·伤寒门》)

增损双解散

白僵蚕(酒炒,三钱) 全蝉蜕(十二枚) 广姜黄(七分) 防风(一钱) 薄荷叶(一钱) 荆芥穗(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黄连(一钱) 连翘(去心,一钱) 栀子(一钱) 黄芩(二钱) 桔梗(二钱) 石膏(六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一钱) 大黄(酒浸,二钱) 芒硝(二钱)

水煎去渣,冲芒硝,入蜜三匙,黄酒半酒杯,和匀冷服。

(《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131a20102xwzj.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