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老师:课文预习作业,家长教会孩子3个方法,成绩马上蹭蹭涨

 长沙7喜 2020-05-14

毛主席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一书,完整记载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乱;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学习上,很多家长就知道,“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很多孩子小的时候,老师们就常常强调,上课前要多预习,下课后要多复习。

但是许多孩子是不听的,毕竟预习、复习这2件事,老师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来严格检查。而到了高年级之后,一般老师也就懒得强调了,只有一个科目除外……这便是语文。

1

为什么语文老师要强调预习?

因为语文预习,真正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

孩子想学好语文,绝不能总是单单是听老师讲、读一两篇课文,那是远远不够的;前者容易令孩子缺少了独立思考阶段,从而影响到孩子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而后者,不管是从孩子字词积累的角度,还是达理解能力提高的角度来说,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都要通过做课外阅读来实现。

那么,预习学习课文,就是教会孩子在没有旁人帮助的情况下,如何自己阅读——这正是考试要考察的能力,也是我们家长所期望的。毕竟很多的时候,我们家长不能总是陪着孩子一起读书。

而在这样的预习方法中,有什么办法是比较好的让孩子达到预习的效果的呢?这里最常见的,就是批注阅读法。

2

课文预习如何学,记住3个字

一、第一个字,“查” 

这是最基础的做法,也就是首先通读一遍课本,将重点的内容标注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感觉文章通篇是重点,怎么办?

如果真的通篇都是重点,那就变得不是重点了。所以在第一遍查的时候,建议同学们用铅笔,或者对自己有信心的,那就用彩笔——直线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波浪线划出非常重要的内容,而用圆圈标明自己不熟悉、或者需要查阅资料的地方。

这样层次分明之后,也就不容易显得全文都是重点了。之后,就是对于画圈部分的内容,进行查阅,感觉马上能记住的,把圈擦掉;一时半会,记不住的,就把圈留着,提醒记忆。

二、第二个字,“阅” 

经过简单的通读字词句之后,我们的同学要做的就是对不理解的成语进行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然后就是进行对文字的分段——进行深入阅读了。

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重点就在于阅读体会文中使用的一些表达手法,比如说一些句子用了怎么样的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进行一番揣摩,然后再翻阅教辅书进行验证。

三、第三个字,“注” 

等到上面都完成了那么最后一步,也是真正重要的一步也就来了——阅读批注不光是抄写下来查阅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批注下阅读当时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以加深阅的程度.

当然,这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几个技巧提供给大家:

1、联想批注 比如:文字中出现了月亮,你就会想到乡愁、李白的诗句等等;读到一些类似的文字的时候,你可以常常将这样的文字进行联想分析,得出作者表达的观点。这也是语文学习,触类旁通的一段过程。

2、对比批注 类似于联想,不过从相同点分析变成了不同点分析,你可以分析一篇文章描述的不同人物有什么特征、也可以分析同作者不同文章的表达区别。

3、质问批注 阅读一定要有自己思考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你有不同于作者的观点的想法,那么也可以写下来,作为批注的一种;之后拿来与老师和同学探讨。

3

重视阅读,一定要重视“手到”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我见过非常多的孩子,把课提前读上2遍,认为能通读了就算预习好了;而有的孩子,则会将自己觉得重要的、读不懂的、新认识的字词,还在书本上批注、圈点出来;更有的孩子,还会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分析一通——这样不同的阅读预习态度,就决定了不同预习效果。

有不少孩子,觉得预习没什么作用的,常常就是只做到了上述第一步的结果。而越觉得有用的,会主动地越学越好。

阅读不光是要读,还要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就是读就要读出声来,眼睛、耳朵要聚精会神,要思考读的内容,要适当做摘录和笔记,这也是古人读书常用的手法。

有部分孩子,课文也读了很多,课外书也读了许多,但是一旦写作文什么的,就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往往就是心没到、手没到,不懂得批注阅读的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