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侬电影随笔(字上观影):音乐家的杰作

 金侬 2020-05-15

音乐家的杰作

     

       ——《放牛班的春天》(一名《歌声伴我心》)

                       文/金侬

                                   

  导演:克里斯·巴哈蒂

  主演:杰勒德·尊诺、雅克·佩兰、戴迪亚·费拉蒙

  一九四九年,法国有一所寄宿学校,叫做“池塘之底”,是专门对不良少年进行再教育的。一个叫马修的半老头儿来到这所学校,他应聘前来担任该校的学监。

  年过半百,居然到这样一所学校当学监,按现在的观点看,这个男人也实在够不成功的了。马修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从踏进“池塘之底”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人生的低谷就随之到来了。

  难道不是吗?学校里都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性格和人格上都有缺陷,与这样的学生相处,说严重一点,甚至连人生的安全都不一定有保障。事实上也是,马修刚一到校,他就亲眼看到校役马桑大叔被某个学生弄伤了眼睛。马修第一次去上课,也被学生使恶作剧绊了一跤,手里的皮包也被抢走,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包夺了回来。

  对付这样的学生,校长有招儿,他的招儿就是所谓“行动-反应”,即学生一有不良的行动,校方就即时体罚——关禁闭、鞭挞等。眼见校长怒不可遏地对学生挥舞着鞭子,马修看不下去了。他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尽管他对学生们的品行也有看法,但他看不惯由此对学生施行的暴力。

  这毕竟不是劳改营,这是给孩子们传播知识的学校;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充满着无知和懵懂,却并不代表罪恶;用如此不人道的手段对付不懂事的孩子,起码是有违良知的。这是校长在抽打学生时,我从马修惊悸的目光中读到的他的内心读白。

  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利用业余时间谱曲,他把谱好的曲子放在手包里,再把手包锁进了柜子。我喜欢导演对这一情节的处理。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珍爱,就是像马修这样的。何况,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做更应该。然而,对于心眼儿老往歪处想的学生来说,马修的这一举动无疑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这秃头老师的包里藏的是什么?一定是女人的照片,或者是见不得人的淫秽图片。这是学生们的判断。站在学生的角度作如此猜测,当属合情合理。

  接下去的事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那便是学生们把他那只包里的东西偷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原来是一些画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蝌蚪在几根直线上跳舞。学生们看不懂这些五线谱。这是什么呀?莫非秃头老师是间谍,他在用密码传递情报?

  当马修看到学生们面对乐谱那一双双好奇的眼光时,我想他可能已经意识到,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一个合唱团,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马修组织了一个学生合唱团,一有空就教他们唱歌,这到底是马修在为学校和学生做好事,还是他在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我本人更倾向于后者。这也是本片深得我心之处——它没有人为地拔高人物,而只是表达了合乎这个人物人性的东西。他是一个音乐家,他的生活里不能没有音乐和歌声,他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歌唱,首先是他自己想要听,其次,才是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让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心灵成长。

  懂得旋律和节奏之美的耳朵,要听美的音乐;知道色彩和线条之美眼睛,要看美的画面;当环境不能给予视听这些美的享受的时候,有创造美的能力的艺术家,难道不能亲自动手去创造美吗?

  这就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能动——人不但是环境的产物,人更是环境的改造和创造者;艺术家的创造就是在改造客观现实,包括现实中人的心灵。

  所以,依我的理解,我并不把马修当作一个老师,也并不把他组织合唱团当作是一项教育活动;我把马修此举看成是艺术创作,是他实现自己未尽音乐梦想的一个创举。他不是在教育孩子们做什么,而是与他们一起在创作一件作品。惟其是创作,马修才充满激情和热爱,把自己忘我地投身进去,不知疲倦,快乐无比。

  把音乐写在乐谱上流传下来的固然是成功的音乐家,把音乐直接谱写进少年的心灵,从而打开孩子们心智的天窗,把他们引向美好前程,这是一个叫马修的自称是失败的音乐家所做的一切。

  你承认他失败吗?除非你一丁点儿也没被这部电影所打动。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