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

 水中茶叶 2020-05-15

“核心区”是从解剖学的视角,在运动训练学上提出的一个概念。腰椎、髋部和骨盆等联合周边肌肉及韧带产生的力量被称为核心区力量,以往的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只重视大肌肉群训练,而核心区力量训练是基于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由其发展而来,目的是刺激较深的小肌肉群参与运动。如今核心区力量训练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作为一种训练方法引入到各个运动项目中进行深入研究,并吸引了很多教练员,他们尝试将核心区力量训练加入到体能训练中。那么,接下来我们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针对不同项目,设计有效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并将其融入到传统力量训练中。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并针对排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多次征询导师的意见后,制定了排球专项核心区力量训练方案,并以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4 名队员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组运动员进行了为期 12 周的核心区力量训练。为提高训练水平,在本实验中将核心区力量训练分成三个阶段,每4 周提升一级,动作难度也相应提高。第一阶段训练方法包括:仰卧式肘脚支撑、仰卧式肩脚支撑、仰卧式单脚支撑、俯卧静态两头起、侧卧香蕉两头起、左右静态肘侧撑。

第二阶段训练方法为:肘撑球做腹桥、双手单脚撑球腹桥、单手双脚撑球抬臂、悬吊带正向滑雪、悬吊带侧向滑雪(左右)、跪姿腹肌轮推拉。第三阶段训练是结合专项的动作,方法为:平衡垫实心球转体(左右)、坐姿肩臂弹力带交替屈伸、坐立球体弹力带侧平举、直臂平拉悬吊带、坐立球体模仿扣球(弹力带)、坐立球体转体平拉弹力带(左右)。作者在实验前后,以及实验中都进行了相应指标的跟踪监测,用以评价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排球专项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传统力量训练中加入核心区力量训练后,实验组运动员的空中姿态、专项身体机能和素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专项技术动作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由此得出如下结论:核心区力量训练可以起到矫正动作的作用;有利于加强运动员对力量的精确控制;有利于使运动员肌肉力量得到显著增加;有利于动量的传递;多样且新颖的训练方法有利于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排球运动的起源:于 19 世纪 80 年代,美国霍利沃克城基督教干事威廉·G·摩根,这位对世界充满爱、对体育充满了热情的青年在观察研究许多不同类型的人进行运动后,得出了年龄对运动者锻炼方式的选取有着极大影响的结论。19 世纪后半期是篮球运动诞生不久且正流行的时期,摩根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得出,篮球运动需要长时间跑动并且时常伴有剧烈的撞击,相比而言体格健硕的年轻人进行这类锻炼会更加合适。那么何不发明一项不那么剧烈,使年纪稍大的人也能够接受的运动呢?经过长期探索,摩根结合了网球等多种球类运动的特点,于 1895 年创造出了排球运动。它刚开始时被称作“小网子”,首先被基督教会中的青年所接受喜爱。

经过不断的思考探索,于第二年,摩根公布了排球竞赛规则,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承认的排球比赛规则。后来,这项运动的爱好者根据比赛规定不能落地这一点,形象地以“volleyball”为其,“volleyball” 在美语中意为空中击球,这个名称被人们认可,直至今日都在使用。

排球运动的传播:排球运动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它主要是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传播开来,后来又因战争,经由士兵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先感受到排球魅力的是美洲人民,20 世纪初,排球六人制先后传入了加拿大、古巴等国。亚洲也属于较早学习排球的地区之一,印度最早,1900 年便已经出现排球运动,1905年,几经辗转排球终于传入中国。不同于美洲,亚洲排球最初为 16 人制,后来经过了12 人制、9 人制两个阶段才逐渐发展为 6 人制的形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最初时排球运动在人数上并没有十分具体的规定,而且由于传播人物、时间、途径都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如今世界各地排球运动存在差异的局面。

现代排球的发展:上个世纪 80 年代,全球一体化的影响逐步扩大,最终影响到体育行业。各个国家体育战队频繁切磋,使排球打法战术愈加丰富,并仍在持续创新中。以往一支球队连冠多年的局面不复存在,一种全攻全守的思想正在世界排坛悄悄蔓延开来。2,这种打法是结合了中美两国女排、男排的战术方法,而总结得出的一种强调速度、前后排配合形成全面进攻局面的技术型打法。

上个世纪 80 年代,我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在详细研究亚洲、欧洲多个国家的战术打法后,创造性的研制出了一套攻守得当,变化多端的打法,并明确提出“以高制亚洲,以快制欧洲”的战略方案。凭借这套技战术打法,袁伟民带领我国女排在 1981 年至 1986年期间,在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及奥运会上 5 次夺得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取得如此伟业的队伍。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正值我国初步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排在世界赛场上所取得的荣耀,是当时十几亿国民的骄傲,激励着全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前进,也使旅居海外的侨胞扬眉吐气,使他们感到做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之前,仍记得有外国人嘲讽中国体育运动,认为:“在大球项目上中国不可能取得如同小球项目一般的成功”历史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女排的成功无疑给了那些人最响亮的一个耳光,证明了中国人对球类运动的擅长绝不局限于小球,我国球类运动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而美国男排则是从手法上运用了跳发球和后攻战术,冒险式地采用了立体进攻模式,也于 1984 年至 1988 年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四连霸的好成绩。

选题依据:排球运动作为技能主导类体育竞技项目,“高、快、稳”已成为竞技排球发展的总趋势,它对运动员是否具有专项素质、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技术动作上为运动员提出了速度、准确、高且稳等诸多要求。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有着强大的核心力量做保障是必须的。核心力量是所有竞技体育项目专项技能的基础,全部项目的身体技能训练都是以其为基础展开的,它决定了技术动作的完成能否达到流畅、准确的要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排球赛场,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变得尤为必须,而结合专项技术与核心力量共同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协调性的训练是体能训练中最主要的六方面,其中力量是运动员尤为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其他几方面的训练都必须以它为核心开展起来,因此它成为了运动员水平提高首先要越过的一个难关。通常,优秀的力量素质能够为运动员在速度、灵敏等方面训练提供许多帮助,也是其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速度、灵敏又是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成功的决定因素。这些素质也是教练和运动员日常训练中不断改进、发展的要素。

具体地说,在力量方面,对排球运动员的腰腹、上肢、下肢及身体总力量都有较高3的要求。但事实上,在真正的竞技赛场上运动员的主要发力点并不是集中在腰腹部,这个部位是作为稳定、协调其余部位发力的存在。排球运动发力一般是由腿部开始,然后经过腰、肩两个部位。由此我们能够知道腰是排球运动员整个发力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部位,所以训练运动员腰部,使之更具柔韧性、协调性,对进一步发展运动员竞技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纵观世界排坛,凡是在世界赛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运动员无不都有强于一般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其中高水平的躯干力量更是能为运动员取得竞技场上的成功提供了便利。笔者经过多次省内和全国比赛了解到其他省份地市在日常腰腹肌训练中大多仍采用较为落后的训练模式。主要体现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其锻炼的肌群主要是人身体浅层的动力大肌肉群,可是对于更为深层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并没有太大作用,而这些小肌肉群又是发展动作稳定性上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肌群。这些小肌肉群缺乏训练直接导致了运动员在实施排球动作时重心不稳,尤其是在跳跃或处于其他身体无支撑状况时这个问题表现得特别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了核心区力量训练的方法,指的是在通过神经支配,对处于核心区的全部肌群进行训练,连带对附着于这一区域的韧带进行伸缩训练。不同于传统训练法的是它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下结合了动力与静力的训练,而且更加关注保障动作稳定性的小肌肉群训练。这种力量训练方式是在运动链的原理基础上,结合身体全部肌群和关节在排球运动中的特点对其进行整体练习,全面训练而不是针对某一肌群而孤立其他肌群的训练,以实现增强神经对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发展各个肌肉群的合作协调能力、提高核心区力量稳定性的目的。该训练也间接影响着上、下肢发力,因为核心区为上下肢发力的着力点,核心区肌肉群互相协调多多加入到运动中来,可以为一部分肌群减少负担,也提高了动量在运动进行中的利用率。

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世界排坛竞争激烈的当下,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体能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理念滞后、训练方法陈旧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排球项目训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排球核心区训练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本研究通过探索各类先进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比量化研究排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探索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旨在提高运动员核心区力量水平,以使我校排球运动能够在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望本研究能为我校排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文献综述:1.1 排球运动的专项技术特点分析排球运动项目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攻防隔网对抗项目,球队总体攻防水平的提高并不是由某个运动员实力上升就能够实现的。它的整体水平不等于每个运动员实力的叠加,而是取决于全体运动员能否互相协作,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相对于篮球这类身体接触较多的集体运动而言,排球运动中的干扰性因素并不多,但竞技比赛的得分特点决定了其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仍然是关键竞技能力,没有过硬的技术动作,根本无法实现比赛目的。

“技术全面、发展高度、快速多变”是当今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特点,运动员身材普遍提高,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今天,进攻战术的运用更注重实效性,以往跑龙套式花哨的进攻战术已经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实效、更具威力的进攻。综上所述,在排球运动中,作为控制肢体基本动作的轴心,核心区力量训练就越来越被运动员重视,发展核心区力量,能够为运动员扣球前助跑、起跳、跳跃中流畅动作的完成以及整个运动链中的动量传递提供帮助,使运动员击球动作更加接近“快、稳、准”的要求。

1.2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各方面素质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力量之上的。《运动训练学》中明确提出,力量是一切体育锻炼的源泉。人体的运动无论是往哪一个方向移动,无论是采用直线还是曲线运动,只有在有力量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1]。排球运动是一项攻防隔网运动,对抗双方基本没有身体接触,但是其变化多样的技术打法,跑跳结合的运动方式,身体每个部位的力量协调都对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排球运动是一项实际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因此排球运动员需要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力量是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素质能够过关,那么能够给其他素质的提高带来许多便利。

当然运动员拥有强健的肌肉群与过硬耐力并不是对其力量提高的全部要求。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还需要有快速激发力量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拥有“爆发力”。相关专家肖杰[2]曾说,作为一切素质的源泉,好的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其他素质得到提高,它还有助于人体对抗引力,进而更高更快的完成流畅的动作。而运动员常见的较细微损伤,通常通过对相关部位有针对的力量训练,能够起到帮助恢复的作用。近些年来作为竞技5运动,排球赛况朝着愈加激烈的境地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排球运动员,没有强大的核心区力量做支撑,很快会被淹没在优胜劣汰中。至今,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大多数还停留在采用“稳定状态下进行抗阻力练习”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仅仅关注大肌肉群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力量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小肌肉群。

实际竞赛中,时常会有一些诡异的来球和意想不到的高难度救球和扣球,往往这些高难度动作动用的就是深层肌群,力量训练不全面势必会增加损伤的发生几率。而且核心区力量与力量稳定性之间存在着联系,如果运动员不具备稳定和平衡的基本素质,那么完成动作时,也会出现有力发不出的情况,使动作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同时发展力量、稳定等多方面素质。1.3 核心区、核心区力量定义及作用

1.3.1 核心区定义、作用《现代汉语大辞典》将“核心”一词注解为“重要的中心”。解剖学将脊椎、髋关节和骨盆定义为人类身体的核心区域,是人类身体承接上下的部位,是上下肢连接的重要部位。当下,Ian Hasegawa、Travis Brown、王卫星、陈小平、黎涌明等人在世界核心区力量训练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者们对核心区在人体上的划分持有几种不同意见。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是:王卫星[3]提出,核心区顾名思义即人体的中间区域,是包括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连同骨盆在内的区域,其中有腹肌、背肌、体侧屈肌等大肌肉群,也包括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

而 Travis Brown[4]又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意见,核心肌肉是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并将腹横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归为最主要的核心区肌肉。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学者们大多都将脊椎、髓关节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肉群归入核心区的范畴内。本文作者尊重每一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但结合本文的实验研究,更为倾向王卫星的观点。核心区是人体承接上下的关键部位,是运动链的核心,优秀的核心区力量控制能力能够形成一个稳定、平衡的核心区力量平台。运动中重心的平稳、力量的疏导都离不开核心肌群,同时它也是运动员发力链上重要的一环[5]。

1.3.2 核心区力量定义、作用当下,对核心区世界各地并没有统一的命名,美国称其为核心力量,欧洲大部分国家把它叫做躯干支撑(稳定)力量,我国大范围地区称其为核心区力量。黎涌明[6]等人指出利用身体中心部位,控制运动,建立传导上下肢力量平台的力量能力就是核心力量。6李海肖[7]在《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中》一文中指出,人体使关节、躯干得以稳定的力量就是核心力量,它还是一种连接躯干各部分的力量。张成[8]则在《对男子 100 米短跑运动员实施身体力量训练实验性的研究》一文中,

以文献综述和对专家进行的访谈结果结合起来阐述他核心力量的理解,认为“通过神经支配,处于机体核心区的全部肌群伸缩而产生的一种力量”是其实质。《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核心区力量》中赵佳[9]对核心区力量做出如下定义:“核心区肌肉群稳定人体中心力量,使人体动作得到最佳的效果的能力”上述观点可以得出核心(区)力量是人体核心区的一种力量能力,根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作者更欣赏黎涌明等人的观点,并且为了研究的便利,在下文中都将这种力量能力称为核心区力量。探索研究得出能够对重心运动进行有效控制、具有传导上下肢力量,减少动量在传递中流失,以提高传导效率的能力就是核心区力量。

1.3.3 核心区力量与核心区稳定性:在科学界对核心稳定性(人体核心部位的稳定程度)进行研究时便提出了对核心区力量的定义。我国黎涌明等学者分析研究核心区力量和核心区稳定性,并不认同这是同一种概念的观点。他们指出核心稳定性是人体在运动中展现出的一种身体姿态,这种稳定的姿态能够为机体发力提供平台,成为人体移动、跳跃的力量源泉,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体运动链上动量的传导[10]。核心区力量应该被放在与上下肢力量同等的位置,它是核心部位的肌肉群、韧带之间的相协调而产生的。核心区力量具有稳定人体中心,输导上下肢力量、使人体做出有效动作的能力。因此核心区力量水平决定了核心稳定性的高低,这是通过探索研究人类核心区力量训练而得出的结论。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Pan jbim[11]率先提出了脊柱稳定性的概念,并进一步规定被动脊椎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个系统。

后来1992 年 Panjbim[12]又进一步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合理范围内维持核心区域稳定的一种能力。率先将这一概念运用到体育行业的是 Kibler[13],他对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又不同于前人的观点,他认为在运动中,使骨盆和躯干肌肉群达到稳定,并使机体对力量的控制达到最佳状态的能力就是核心稳定性。大量现代科研显示,在所有的运动中,核心区力量都不是作为直接发力点而存在的,它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增强核心区稳定性,控制其在稳定与不稳定两种状态下的自由转换,支撑上下肢发力,并为上下肢力量提供传导。综合各方面意见,我们可以得出核心区稳定性是核心区力量训练的目的。

1.3.4 核心区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近年来,核心区训练越来越被人关注,方式也不断改变增多,如增加了多种垫上、平衡板上、瑞士球上等练习,每一种训练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平衡板上的练习有助于加强神经对肌肉群的控制能力,而垫上独手练习则是针对人体力量稳定性的。经过总结可以发现核心区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大致能够分为以下几种,见表 1表 1 核心区主要训练类型

由外部环境划分 由负荷方面划分 由运动方向划分 由用力方式划分

稳定 非稳定 徒手 负重 一维 多维 静力型 动力型 静动力交替在《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区力量训练研究》中王卫星也提出了一种分类核心区训练的观点,他将其分为 7 种不同的类型:1、单人徒手练习 2、睁眼与闭眼中的站立练习 3、单一器械下开展多项练习 4、综合器械下的多种练习 5、双人练习 6、他人帮助下展开的练习 7、各种 Pilates 练习形式。

“负荷小次数多”是核心区练习的指导思想,一般来说静力练习的持续时间仅在 30秒至 60 秒之间,动力组练习每组需重复 20 次以上,并且伴随运动员水平的增高,训练难度、强度都会相应的增加,通常有每组持续时间延长、重复次数增加和负荷量增大几种方式,有时教练会在训练中逐步以器械练习代替起初的徒手练习,也会加大运动员练习动作的难度,这能够逐步增强运动员神经的控制能力,也能够使运动员更好的把握动作要点。

1.4 核心区力量训练与专项结合的研究现状冯春晖对核心稳定性的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区力量训练的概念,起初是为了帮助运动员在身体损伤后尽快恢复,后来进一步研究发展才成为了运动员训练方式。教练会根据运动员身体特点与各自擅长的领域,设计适合运动员发展的训练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王虎等人曾在理论层面上探索核心区力量训练与传统训练之间的联系,他们提出其中最大的差异是核心区力量训练较其他训练方式多出了以一种“不稳定因素”,正是这一因素的加入,使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传统训练方式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对传统力量的拓展。

在挪威有科研成果显示,核心区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做出动作时降低其下肢摇摆速度,从而稳定运动员踢球时的重心,并对行进速度做出有效的控制。通过训练能够降8低运动员力量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从而提升力量的利用率。核心区力量对多种运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类似标枪这种需要固定肌肉近端,利用末端发力的运动,少不了核心区力量的加入,它能够增强上下肢力量的传导速度。那些以跑、跳为核心的运动,需要利用腿部作为最终发力点,其实也离不开上肢与腰腹力量的加入,在这种运动中动作的完成水平主要是看运动员对核心区的掌控能力。

张高华在对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为了持续运动所需的肌力,神经会控制尽可能多的肌群加入到运动链中,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机群能够对身体稳定性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多项数据都能表明核心区力量较传统力量训练能够为运动员各方面素质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王润生针对大学生中女性的核心区力量训练探索研究,将女大学生训练通常会采用的健美操训练与之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在身体机能还是在形态上,核心区训练都能够提供好的影响,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在帮助女性提高肺活量等身体机能的同时,提升女性的力量与平衡。并使之变得更加灵敏。进而得出比之健美操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更能帮助女性锻炼核心区域肌力。

罗端芬通过对游泳运动员进行的核心区力量训练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肌群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核心区对运动重心的控制是决定专项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而核心区稳定能够帮助运动员形成这种能力,由此能够得知核心区力量的重要性,及其对游泳运动员的技术提高的意义。李文霞在对投掷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方式进行研究后,提出核心区力量对该项目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高分数有重要的意义,是运动员提升自身技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

一。并且他进一步阐释,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决不能只训练某个单一的肌群,而是要将人体所有肌群看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在完成动作时,核心机群在传导上下肢力量、使运动重心稳定等方面发挥这十分重要的作用,核心区域是人体中承接上下的一个部位,而核心区力量训练主要就是为了使这个部位更好的发挥连接、协调身体各部分的作用,使力量的利用更加高效经济。当然在加强核心区力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四肢的训练,只有机体各部位都达到最佳状态,才能为运动员完成动作提供最大的帮助。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能够得知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区力量训练,我们必须结合每种运动的独特之处来设计适合该项目运动员的核心区力量训练方法,以能够配合运动员其他的训练方案,如果妄图用一种训练方案发展所有项目运动员的能力,根9本无法适应发展愈来愈快的现代体育赛场。对于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应当采用何种训练方式才是最适合他们发展的,这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索研究。

1.5 排球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研究现状有科研成果显示,运动员训练时将核心区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对大学生运动在进行相关训练时提出要结合自身发展项目的特点的要求,不能够随意照搬照套他人的核心力量训练方式。而且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全面把握排球运动的动作要点,这非常重要,动作要点是提升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关键之处,而核心区力量训练的作用终归还是需要被显示在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吴雪清指出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协调身体各部位力量,使运动重心更加稳定。张逸文进一步指出核心区稳定性的增强对身体各部分在完成动作时始终处于正确的位置很有帮助,核心区力量的发展也能够使脊柱在运动中得到有力的保护,同时提高运动员适应赛场不寻常情况的能力,核心区力量相当于为上、下肢发力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它加强了神经对肌群的控制,使尽可能多的肌群加入到运动中,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一肌群的负荷。深层小肌群参与到运动中,能够使稳定性得到一定的保障,由此减少赛场上运动员紧急伤害情况的发生。

1.6 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动作模式影响研究现状运动员动作技能必须是神经、认知、感知等多个系统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在训练中,运动员在关注动作完成数量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完成过程中是否做到位。有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员在完成扣球动作时,核心区肌群已收缩为四肢发力提供支撑,四肢力量的大小也收到核心区力量大小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在完成这个动作时发挥着核心作用的是人体核心区域中的躯干肌。

如果运动员想协调发力做出高质量的扣球,则对运动员核心区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核心区力量增大才能为四肢发力提供坚实的支撑,才能保证身体在快速移动或急转急停时保持平衡,从而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能够正常施展。运动员击球时,从跳跃时开始产生力量,通过腿、腰、肩等部位,最后通过手部作用到球上,完成击球动作。在这条运动链上,核心区域起到了连接上下的作用,核心区力量的大小对上下肢动作是否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核心区力量的提高能够保证技术动作的准确完成,也能够使力量的利用更为经济有效。

1.6.1 核心区力量训练对排球球运动员专项技术影响研究现状:随着世界竞技赛事愈加激烈,竞技排球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与战略比拼,也是对教练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考验。赛场上,运动员要想使动作完成达到理想的效果,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运动员的体能。运动员核心区力量的大小对能否经济高效地利用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给排球运动员进行体能素质锻炼时,需要结合运动项目动作的特征,在关注大肌肉群的发展时,也注重更深层次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同时利用一些“负荷小,速度快”的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形成的能力。当下排球训练中多采用俯卧撑、仰卧起坐、负重练习等手段来提升运动员的腰腹力量,这些都是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竞技赛场上情况多变,往往需要运动员有十分敏捷的反应能力,所以运动员的运动重心很有可能不稳定,进而使运动员上、下肢在完成动作时也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

那么如果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上、下肢也能够协调发力,是运动员在赛场上制胜的法门,这也更加体现了核心区力量对专项技术动作完成的重要意义。作为人体的中心区域,核心肌群能够保证运动重心的稳定性。所以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条关系链:核心肌群强健,躯干稳定,技术动作完成好,那么反之,则是核心肌群能力弱,躯干稳定性不足,技术动作的完成也将大打折扣。所以核心区力量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赛场上有更完美的发挥。将传统力量训练与核心区力量训练相结合,能够使大学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例如排球后排进攻时,从助跑到起跳再到空中姿态展腹引臂要形成一个流畅的过程。为了提高力量的利用率,使力量最终大部分能作用于球上,需要加强核心区对力量的传导能力以及增强对身体平衡的控制。在进行排球扣球动作时,核心区稳定能够为上、下肢发力提供坚实的平台,这种支撑穿于从助跑、起跳、击球、落地一系列的动作,核心区在人体处于承接上下的部位,能够起到传导、整合力量的作用,提高力量利用率。当然在实际训练时,我们要制定符合排球运动项目特点的训练方案,也应根据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不同为他们提供适合的训练方案。

王秋云对瑞士球练习进行研究,得出这种训练方式能够帮助训练深层次的小肌群,这些小肌群具有增强机体稳定性的作用,可以使运动员即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能够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帮助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取得更高的荣誉。排球运动的所有动作都需要通过移动来实现,再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肌肉群间协调配合也能够取得极佳的效果。随着专家学者对排球训练的关注,各种训练方式层出不穷,竞技赛场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身体素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河北师范大学男子排球专项队员传统力量训练结果与核心区力量训练结果为本文研究对象。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核心区力量、竞技排球、大学生运动员等为本文关键词。以这些关键词为基础,整理了前人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解剖学等多门学科专业资料,旨在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实验的制定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2.2 数理统计法通过 SPSS18.0 统计软件对 24 名实验参与者的各时期数据进行分析管理

2.2.3 逻辑分析法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处理数据统计的结果,研究分析核心区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各方面水平得以提高的原因。

2.2.4 实验法2.2.4.1 实验对象将河北师范大学 24 名各方面素质水平无较大差异的男子排球运动员分为两组,每组 12 人,其中 A 组采用传统腰腹力量训练,作为对照组,B 组则采用含有现代训练理念的核心区力量训练,作为实验组。表 2 显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在进行相应训练前的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并无明显差异。表 2 测试对象基本信息

2.2.4.2 测试时间与地点对 24 名实验参与者的各项素质测验于 2014 年 2 月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楼展开。

组别 N/人 年龄/岁 身高/cm 体重/Kg 训练年限/年实验组 12 21.3±3.4 189.25±3.92 78.87±5.12 7±2.5对照组 12 21.5±3.2 188.64±4.37 78.12±5.25 7±2.5 2.2.4.3 实验设计(1)训练开始前对各组排球运动员进行一次核心力量素质测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选取出两项身体素质指标:平板支撑和掷羽毛球。按照测试数据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本实验选取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自的纵向对比的实验设计方法,并采用配对 T检验的方式测试数据。(3)本研究选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横向对比的实验设计方法,同时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检测相应数据。

2.2.4.4 实验实施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对象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记录分析相关数据,按照各项指数平均分为两组,同时依照实验方法设计两组具体训练安排。以 12 周为一个周期,训练完结后再对两组成员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的测试,将所得数据通过 SPSS18.0 统计软件检测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探索得出最终结论。

2.2.4.5 实验控制河北师范大学 24 名各方面素质水平无较大差异的男子国家二级排球运动员,在近 2个月,没有出现过影响运动功能的伤病和肌肉酸疼现象;可以全程配合完成整套实验。(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 12 周,每周一、三、五下午训练,每次约 30 分钟(2)两组的训练总量和强度相同。强度的控制:都采取心率储备强度百分比(最大心率-安静心率)*50%+安静心率的运动强度方法进行控制。方法:即刻 10 秒心率。(3)实验要求运动员在正常训练后不在做与实验相关的训练内容,两组由相同的教练带领,负责训练和控制,并整理相关的训练状况。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他训练内容完全一样。

2.2.4.6 测试指标和要求(1)八级腹桥指标测试:测试在河北师范大学篮球馆进行。通过讲解和正确动作示范让受试者熟悉该指标要求和特点,并进行测试前热身,严格按照测试方法进行测试,记录参数。(2)助跑摸高指标测试:测试在河北师范大学篮球馆进行。通过助跑摸篮板上的刻度来测试受试者的弹跳高度,通过记录得到参数。(3)原地四次摸高指标测试:测试在河北师范大学篮球馆进行。通过原地四次摸篮板上的刻度得到参数,算出四次均值。(4)立定十级跳指标测试:测试在河北师范大学篮球馆进行。让受试者了解立定十级跳的动作要领,比如手臂摆动与下肢要协调、腾空后的腿部姿势等,通过记录得到参数。(5)抛实心球(站、立、坐):测试在河北师范大学篮球馆进行。对受试者讲解动作要求,严格按照动作要求进行测试,通过记录得到参数。2.2.4.7 测试使用仪器实心球、米尺、测试秒表、瑞士球、平衡垫、腹肌轮、悬吊带、弹力带。

2.2.4.8 训练方案实验组:用核心区力量训练方式训练 12 周,分别在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进行三次训练,每次持续时间约 30 分钟,该组在传统训练方式上拓展使用了含有“核心区力量”理念的新型训练手段。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徒手基础阶段(1-4 周)、第二阶段单一器械巩固阶段(5-8 周)、第三阶段结合专项阶段(9-12 周)。对照组:采用传统腰腹训练方式,训练周期、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均与实验组相同。该组一般进行如仰卧起坐、蛙跳这类在该校日常训练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腰腹肌力量训练

手段。以合理锻炼的原则为基础,制定长达 12 周,每周三次,每次持续约 30 分钟的训练计划,训练加入了瑞士球、实心球、悬吊带、腹肌轮等器械训练方式。实验操作者在每项动作完成后采集被试者 10s 内的心律,初步预测在实验第一阶段强度控制在最大储备心律的 60%至 70%,其中最大储备心律的算法是用(220-年龄-安静时心率)%加上安静时心率,第二阶段控制在 70%至 80%,第三阶段上升到 80%至 90%。

方案设计:第一阶段为徒手基础阶段(1-4 周):主要锻炼方式是稳定条件下身体姿态的保持以及肢体的可控运动。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核心基础力量提高的同时,增强运动员核心区各部位深层小肌肉群的协调控制能力。该阶段的训练时间为:每个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进行核心区力量训练,每节训练课采取循环练习法,按照训练内容的不同设置 6 个动作,连续完成 6 种动作为一组,每个动作间歇 40 秒,共 3 组;每组之间间歇 2 分钟。见表 3 14

训练时间 训练内容 数量与间歇时间1-4 周1 仰卧式肘脚支撑2 仰卧式肩脚支撑3 仰卧式单脚支撑4 俯卧静态两头起5 侧卧香蕉两头起6 左右静态肘侧撑4x30 秒 间歇 40 秒4x30 秒 间歇 40 秒4x30 秒 间歇 40 秒4x20 秒 间歇 40 秒4x15 秒 间歇 40 秒4x30 秒 间歇 40 秒第二阶段为单一器械巩固阶段(5-8 周):主要锻炼方式是非稳定条件下身体姿态的保持以及肢体的可控运动,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运动员全身各部位都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下的动力平衡之中。目的是在上一阶段锻炼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关节和肌肉参与到运动中,提高神经对核心部位肌肉的募集与控制,提高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见表 4表 4 第二阶段训练计划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数量与间歇时间5-8 周1 肘撑球做腹桥2 双手单脚撑球腹桥3 单手双脚撑球抬臂4 悬吊带正向滑雪5 悬吊带侧向滑雪(左右)6 跪姿腹肌轮推拉4x30 秒 间歇 30 秒4x30 秒 间歇 30 秒4x30 秒 间歇 30 秒4x15 次 间歇 30 秒4x20 次 间歇 30 秒4x10 次 间歇 30 秒第三阶段为结合专项阶段(9—12 周):核心力量训练完全进入不稳定动力练习阶段,计划训练过程中大部分规定动作,如拉、举轻器械都将在瑞士球上进行。这一阶段注重将训练内容与排球动作相联系,发展运动员专项力量水平。要求运动员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快速完成规定动作。见表 5表 3    第一阶段训练计划15表 5    第三阶段训练计划

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数量与间歇时间

9-12 周1 平衡垫实心球转体(左右)2 坐姿肩臂弹力带交替屈伸3 坐立球体弹力带侧平举4 直臂平拉悬吊带5 坐立球体模仿扣球(弹力带)6 坐立球体转体平拉弹力带(左右)4x10 次 间歇 30 秒4x10 次 间歇 30 秒4x15 次 间歇 30 秒4x15 次 间歇 30 秒4x15 次 间歇 30 秒4x15 次 间歇 30 秒传统力量训练(对照组)力量训练计划安排见表 6表 6 传统力量训练计划方案

训练时间训练内容 训练量:星期一1.肩负杠铃弓箭步 4x15 次 间歇 30 秒2.交叉、并步拦网 4x12 次 间歇 30 秒3.徒手蛙跳 4x18 米 间歇 30 米4.收腹跳 4x15 次 间歇 30 秒5.提踵 4x50 次 间歇 30 米1.俯卧撑 4x20 次 间歇 30 米2.引体向上 4x15 次 间歇 30 米3.哑铃手腕屈伸 4x30 次 间歇 30 米4.壶铃屈伸 4x15 次 间歇 30 秒5.靠墙静蹲 4x40 秒 间歇 30 秒1.仰卧起坐 4x25 次 间歇 30 秒2.仰卧两头起 4x20 次 间歇 30 秒3.肩负杠铃体转 4x20 次 间歇 30 秒4.后抛实心球 4x10 次 间歇 30 秒5.仰面空蹬自行车 4x30 次 间歇 30 秒星期三星期五16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分组依据表 7 训练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核心区能力差异性

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平板支撑掷羽毛.290±0.2029.214±1.2231.301±0.199.136±1.0230.8210.920实验前将被试 24 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平板支撑和掷羽毛球的测试方法,得出实验前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数据。通过对表 7 显示,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性的结果:训练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核心力量方面并不存在较大区别,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初始核心力量能力没有差异性。然后按单双号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上分组体现了完全随机分组原则。3.2 身体素质指标成绩对比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表 8 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八级腹桥 2.114±0.312 2.226±0.223 0.823实验初期,表 8 显示的为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性检验的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并无较大差别,由此可知在这项指标上两组不存在差异性。

3.2.2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表 9 试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指标实验前平均值±标准差实验后平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八级腹桥 2.114±0.312 2.746±0.212 0.124对照组八级腹桥 2.226±0.223 2.239±0.254 0.261表 9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八级腹桥测试差异性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并没有明显差别(P﹥0.05),但通过实验组前后核心区力量训练测得的平均值有明显提高。而对照组没有出现差异性变化(P﹥0.05)。分析结果如下:在实验组的训练中加入了稳定状态下的静立练习训练。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静立练习可有利于增长肌肉耐力,从一定层面上,核心区力量训练能够训练到更为深层的小肌肉群。肌肉耐力的增长导致试验后实验组对比对照组的八级腹桥时间上有了明显提高。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后八级腹桥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表 10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八级腹桥的差值横向比较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八级腹桥 0.632±1.232 0.013±1.213 0.0621表 10 表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八级腹桥测试数据实验前后之差,分析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在该项指标上均未出现明显进步(P﹥0.05)。导致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原因,其一是由于本次实验周期仅有 12 周,每周实验参与者只训练三次,总共训练的次数实在太少,而且每次训练的时间也保持在 30 分钟上下,而当中运动员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时间占整个训练时长的比例的 50%,采用该训练方法的时长不够可能是导致两项数据没有显著差异的因素之一。其二,运动员对八级腹桥动作的不熟悉,也有可能导致最终测试数据之间差异的减小。

3.3 助跑摸高的测试分析3.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表 11 比较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结果的差异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助跑摸高 3.141±0.213 3.146±0.124 0.85表 11 显示为实验初期,训练开始前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差异性的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两组运动员的这项指标数据并无较大差别,由此可知两组运动员助跑摸高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3.3.2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的纵向对比分析表 12 训练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指标实验前平均值±标准差实验后平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助跑摸高 3.141±0.213 3.183±0.233 0.067对照组助跑摸高 3.146±0.124 3.157±0.154 0.261表 12 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助跑摸高测试差异性的结果:数据显示,实验组并没有较大差异出现,虽然 P﹥0.05,但实验组经过核心区力量训练后测得的平均值有明显提高,说明实验组还是好于对照组的。而对照组没有出现差异性变化(P﹥0.05)。

分析结果如下:快速力量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速度与力量整合而成的人体素质,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肌肉能够快速收缩并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是人体速度与力量结合的一种表现。多数学者认为,肌群的最大张力和其收缩速度是影响快速力量的两项重要指标。实验组训练中针对运动员此种能力的增强设计了相应的瑞士球训练,旨在增强核心区传导力量的能力,以使运动员合理协调的用力,并达到运动链的完整。

3.3.3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表 13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的差值比较分析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助跑摸高 0.042±0.213 0.011±0.369 0.042*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表 13 显示了分析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测试数据之差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值,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排球运动中,起跳的高低决定了扣球的杀伤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首先是由核心肌群的收缩发力开始。排球运动员在进行起跳时,核心肌群首先收缩发力以稳定脊柱,并协调下肢的发力,保证下肢发力更为高效,同时为下肢发力创造了一个力量平台。实验组的训练中加入了核心区力量训练,完善了运动员助跑起跳的协调用力,加强了运动链力的传导,同时也起到了空中稳定姿态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组运动员的摸高高度。

3.4 原地四次摸高的数据分析3.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表 14 训练前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原地四次摸高 3.112±0.322 3.107±0.124 0.88表 14 显示为实验初期,训练开始前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差异性的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在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水平上并无较大差别(P﹥0.05),由此可知两组运动员原地四次摸高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3.4.2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表 15 试验前后原地四次摸高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指标实验前平均值±标准差实验后平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原地四次摸高 3.112±0.322 3.142±0.013 0.003**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 3.107±0.124 3.114±0.004 0.260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表 15 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原地四次摸高测试差异性的结果: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已经出现明显差别(P<0.05),对照组与之相反,没有较大变化(P﹥0.05)。

分析结果如下:以实验组对比对照组而言,在实验组的训练中加入了核心区力量训练,提高了实验组运动员的核心区稳定性,增加的瑞士球的训练对训练运动员下肢耐力有极大帮助,因此也影响了实验组成员原地四次摸高的能力。

3.4.3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的横向对比分析表 16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的差值横向比较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原地四次摸高 0.042±0.213 0.006±0.329 0.031*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表 16 显示了分析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四次摸高数据之差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原地四次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值,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运动员在完成起跳动作时,首先是由核心肌群的收缩发力开始。排球运动员在进行起跳时,核心肌群首先收缩发力以稳定脊柱,并协调下肢的发力,保证下肢发力更为高效,同时为下肢发力创造了一个力量平台。因此从某个层面上来看,运动员起跳高度与核心力量强弱有着极大的关系。

3.5 立定十级跳的数据分析3.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表 17 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对照组平均值±标准差p立定十级跳 25.413±2.102 25.113±2.124 0.79表 12 显示为实验初期,训练开始前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差异性的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在立定十级跳测试水平上并无较大差别(P﹥0.05),由此可知训练前两组运动员立定十级跳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3.5.2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的纵向对比分析表 18 试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指标实验组平均值±标准差实验后平均值±标准差p实验组立定十级跳 5.413±2.102 26.323±2.013 0.003**对照组立定十级跳 25.113±2.124 25.613±2.320 0.261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表 18 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立定十级跳测试差异性的结果: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已经出现明显差别(P<0.05),对照组与之相反,没有较大变化(P﹥0.05)。

分析结果如下:在训练的过程中,实验组进行了现代核心训练练习。在立定十级跳时,核心肌群首先收缩发力以稳定脊柱,并协调下肢的发力,保证下肢发力更为高效,同时为下肢发力创造了一个力量平台。由此可以得出从一定层面上看,下肢发力的强弱与核心区力量相关。

3.5.3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表 19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的差值横向比较立定十级跳 0.042±0.213 0.006±2.569 0.034表 19 显示了分析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十级跳测试数据之差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立定十级跳测试指标的差值,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运动员在完成十级跳的起跳、腾空、落地的动作时,核心区肌群需要收缩发力保持躯体的姿态,协调上下肢的摆荡。马步腾空与单腿落地无不需要强有力的核心区力量作支撑。3.6 抛实心球的数据分析

3.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抛实心球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表 20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抛实心球测试指标差异性比较原地 8.534±2.165 8.362±2.074 0.631坐姿 4.171±1.533 4.095±1.662 0.535助跑 10.156±2.045 9.783±1.984 0.432表 20 显示为实验初期,训练开始前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式,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差异性的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在抛实心球测试水平上并无较大差别(P﹥0.05),由此可知训练前两组运动员抛实心球发展水平基本相同。

3.6.2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抛实心球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表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抛实心球测试指标纵向对比比较原地 8.534±2.16510.147±1.7650.013*坐姿 4.171±1.5336.244±1.4550.034*助跑 10.156±2.04513.118±0.9840.000**对照组原地 8.362±2.0749.007±0.9840.078坐姿 4.095±1.6624.583±0.4450.156助跑 9.783±1.98410.223±1.0270.066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表 21 显示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实验前后抛实心球测试差异性的结果。

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抛实心球各测试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分析结果如下:在训练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采用了传统的训练方法,如负重蛙跳,从解剖学上看,此类高负荷练习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最大肌力。由于这种训练方式离不开脊柱力量的参与,因此也可以训练到某些深层次的小肌群。最大肌力是影响侧抛实心球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两组的实验数据,可以观察到实验组的相关水平提升远超过可实验组,这能够为核心力量训练可与提升机体肌群的协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核心区力量能够为上下肢发力提供平台,也能够帮助上下肢力量传导,所以实验组运动员三种不同姿态侧抛实心球的测验数据都有所提高。

3.6.3 试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表 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抛实心球测试指标差值比较原地 1.613±1.133 0.654±1.107 0.031*坐姿 2.073±1.035 0.488±1.224 0.000**助跑 2.962±0.224 0.440±1.236 0.000**注:*代表差异显著 P<0.05;**代表差异非常显著 P<0.01 表 22 显示了分析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抛实心球测试数据之差的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抛实心球测试指标的差值,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分析上表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种姿态抛实心球测试数据,能够得出:使用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法的实验组相关能力的提升远远快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向我们阐述核心区力量对上下肢力量传导的重要性以及现代核心训练法对运动员肌群协调能力的帮助。

结论通过 12 周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实验数据向我们展示相比传统力量训练本研究中所实施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在帮助运动员矫正动作模式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 12 周的核心区力量训练后,八级腹桥等指标都有了显著性增长,说明核心区力量训练可以有效的发展排球运动员的核心区耐力,而且训练效果比单纯传统力量训练增长明显。

通过 12 核心区力量训练,使排球运动员的肌肉收缩能力得到优化、改变运动员发力的动作模式,较传统力量训练,这种方式对排球运动员技术发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更大的帮助。通过加入核心区力量训练这一新型的训练方法,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有了增加。

建议根据训练内容,合理设置科学简单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最终提高运动成绩建议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排球运动特点,制定一套长期有效系统的核心区力量训练计划,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教练员应该要更关注运动员动作完成的过程,而不是只重视完成的数目,同时不能图简单用同一种训练方式训练所有队员,而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设计合理的训练方案。在使用核心区力量训练的方式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力量训练,要将两种练习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