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解三国38三分归晋:司马昭到底是怎么伐蜀灭吴的?

 浪子曾兄 2020-05-15

每篇文章都做了语音版,可在喜马拉雅FM搜索浪兄笔记收听。

总算到魏晋内容的最后一篇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司马昭怎么玩转钟会邓艾两个大神的,他们又是怎样伐蜀的,胜利后又有什么想法,王睿是怎么灭吴的?

一 伐蜀之战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

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

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1 第一回合 — 邓艾胜姜维

魏国方策略:邓艾派天水太守王欣对姜维军队猛攻,让陇西太守牵弘在前方阻截,让金城太守杨欣抵达甘松驻守待命,以便进行援救支持。诸葛绪军侧面夹击。

蜀国方策略:蜀军得知魏军进攻的消息后,派廖化军到沓中支援姜维,派张翼东君君到阳安关屯兵驻守,同时命名各部不要恋战,要有序的退回汉中防守。

经过结果阶段:蜀军面对多路大军的攻伐夹击,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得知钟会大军的到来,从而改变策略,将张翼廖化等各路救援大军集中起来,从慢慢撤退变成了急速退守剑阁。因为剑阁是入川的咽喉,大军必经之路,是出名的易守难攻之地。

2 第二回合 — 钟会平姜维

蜀军策略:绝不主动进攻,下军令严守剑阁,并且在险要道路设置多个营寨。

魏军策略:因为千里行军,粮草很难供应得上,所以得急战猛攻,但还是难以攻破。

经过结果:姜维稳固防御,使钟会大军骑虎难下,陷入进退两难,使得魏军由主动变得被动了。这个时候邓艾得知相持消息后,果断建议司马昭偷度阴平,走小道绕过剑阁障碍,直接进军成都的门户涪城,然后派骑兵日夜兼程进攻蜀都。如果剑阁分兵撤回狙击邓艾军,钟会军可借机向前推进:倘若姜维军不退,就可出其不意的拿下成都。

3 第三回合 — 邓艾平蜀国

山林澡泽战争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艰难,可以回想下红军的长征。这也就理解了为何孔明,不答应魏延的奇袭子午谷计划,虽然是有可能成功的,但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不,邓艾军的偷渡阴平,据说带了三万大军,最后生还的也才一半。之前还以为,过了这种山林澡泽后,就很顺利的平定了蜀国,原来中途还有几场小战役。

因为邓艾的多次身先士卒,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用毛毯裹住身体滚下山,临危不惧的面对各种险境,将士受到鼓舞,终于艰难的通过了自然的险阻。有次想去弄食物充饥,居然遇到了敌军,还好蜀军防守松懈,果断进攻打败了团章部众。

邓艾深切的知道光凭自己,即便在敌军松懈的情况下,很难速胜蜀都,毕竟中途还有几百公里要走,难保不会被敌军探子发现。于是劝降了团章将军,在他的带领下绕过了不少防线和险要,少走了很多弯路,绕过了孔明的儿子,诸葛瞻镇守的涪城大军。

没想到还是被蜀军追上了,可惜诸葛瞻没有采取,占领险要的防守策略,硬是跟破釜沉舟的邓艾军硬扛,结果蜀军大败,诸葛瞻被斩杀。魏军趁势继续推进直逼成都,附近的蜀军来不及调度,城内百姓得知敌军来后,纷纷向山野逃跑。最终,刘禅跟蜀臣商量后,出于形势和百姓的考虑,果断带着玺印出城投降。

4 第四回合 — 姜维投降钟会

姜维得知国君已经投降的消息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怎么可能这么快,哪怕肉盾也得打不少时间,况且他们还是远征劳顿,成都军还可以以逸待劳拼一会,等我军回援的。直到收到刘禅的命令后,才向钟会投降了。这里的投降值得说一说。同样是三路伐蜀大军,为何不向邓艾诸葛绪投降,而向钟会投降?我的分析如下:

A 作为儒将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老大都发话了,肯定不能在打了,也不可能像魏延那样自己带领部队,进攻敌军或者自立成王。有了这个前提,才有投降的打算。

B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嫡系徒弟,得到了正派正和真传,鄙视搞阴谋的邓艾奇胜,相对欣赏钟会的稳打稳扎进攻,在多次的对决中,不算敌军身份的话,很欣赏对手钟会。

C 多次对决中,相对了解钟会的立功心理,肯定会和邓艾抢功的。还暗藏小心思,在外面还有可能策反姜维,哪怕不一伙反司马,也有机会先打败邓艾,保存蜀国。

D 最后就是距离问题,向邓艾投降太远容易生变,向钟会投降近在咫尺,也为了军士或百姓的安危考虑,毕竟多年战争下来,蜀地民不聊生,都不愿在战。

二 入蜀后的政策考虑

邓艾绝不仅仅是个将军,虽然之前因为口吃的问题,仕途举步维艰。幸好得到了伯乐司马懿的赏识,大力发展生产和实行屯田羊兵养民,提出了臣田且守、屯田开漕和积谷富民的有效政策,独到的见解整理成济河论书了。平蜀后也有不少利国利民政策。

1 严格管理部下,从而没有出现像李傕郭汜那样,进城后的一路烧杀抢掠。

2 释放和优待俘虏,对待阵亡的将士,一同将他们掩埋了,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3 派兵保护皇室和大臣家眷,还仿效东汉邓禹,封赏刘禅和他的儿子。

在稳定蜀国的同时,还向司马昭提出了攻打东吴的对策:

1 继续封赏刘禅君臣,示范给东吴君臣,主动投降的好处。

2 配合第一条后派人到东吴游说,说明利害,可以兵不血刃。

3 如果上面两条效果不大,还得来实在的威胁,马上造更多的船只,作出从水路进攻的准备。部队可以暂时休整后,乘着大胜的势头,分批进入吴地。

没想到司马昭因为邓艾,私自给蜀国君臣拜官感到不满,而邓艾又在这个时候,提出要留兵蜀中,让本就多疑的司马昭更加对他产生了怀疑。面对灭东吴计划,司马昭也知道不错,但此时更要处理的是内政问题,毕竟对曹魏政权垂涎已久。君主和将军考虑的问题还是有所偏差的,灭蜀后处理好内政,远比急用进攻东吴来的重要。

因此派了监军卫瓘给邓艾传达意思,并告诫道:凡是都应该先上报朝廷,不应该擅自采取行动。这下邓艾的积极性一下子跌到了谷里,本来自己是为了魏国的前途着想,也采取了一些深得民心的措施,还提出了攻吴计划,没想到热脸碰到冷屁股了。

三 三个大神的对决

邓艾表面上向国家表达了忠诚之心,实际上心里有不甘,处理公事虽然秉公办理,但还是带着傲慢的情绪,加上脾气也变得暴躁了,所以得到了不少同僚。邓艾这种心情,早有叛变心思的钟会看在眼里,于是开始了各种谋划。

1 钟会联合其他同僚诬告邓艾又反叛之心,职位管理失察之罪。

2 钟会继续发挥书法家的优势,模仿邓艾的笔迹,伪造信件,把邓艾向朝廷的信件语气,改成了一种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和对上不满的口气。

3 跟姜维商量一起策反其他将军部下,如果不从,直接抓起来软禁。

4 先灭了邓艾,把他的部下弄过来,在处理不跟自己造反的部下,在用太后懿旨跟司马昭一决雌雄,如果成功,拿下魏国,如果不成功,则退守蜀地。

计划总体还是不错的,成功借着司马昭之手灭了邓艾,可惜的是谋反的事泄密,多数将士家人还在魏国当人质,不想跟着谋反而被诛三族,还没等司马昭的大军到,钟会和姜维就被部下聚众杀死,很难想象两位大人物就这样死于乱军之中。

而司马昭更有远见和厉害,早在钟会出征伐蜀的时候,就注意防范他。先派监军卫瓘去监视,再派一路军随时准备策应,如果钟会伐蜀不利,可作为支援,如果胜利的话,可作为预防谋反,一旦确定谋反,自己都带着大军随着准备出发。

防着钟会的时候,还防着邓艾。所以灭蜀胜利后,怕邓艾不听命令,派护军贾充军驻扎斜谷。又派监军传达意思,而卫瓘不愧出身官宦世家,很有计谋策略恩威并施,先给成都军士表达了平蜀之功,如果跟着邓艾谋反就灭门三族。

没想到人家邓艾只不过是受钟会的离间之计,只表达了可惜没用自己策略之情,并没有谋反之心,所以乖乖的被监军扣押等着回国。可卫瓘也有私心,他知道邓艾能够被扣押,是因为自己和钟会的诬陷,如果回国后,等邓艾官复原职后,估计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连同杀死了邓艾父子,直到多年后邓艾谋反案才得到平反。

四 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王濬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博学多闻,美姿貌,多谋善战。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任广汉太守时,发兵讨灭益州叛军,升任益州刺史。后因治边有方,被征入朝为右卫将军、大司农。密谋伐吴的大将羊祜建议晋武帝留王濬镇益州,以襄助伐吴大业。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上书请求速攻吴国,促成武帝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次年正月,他自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二月,越过建平,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继续前进。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三月,与另两路晋军同逼吴都建业。在王浑击破了吴国中军主力之后,王濬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末帝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结束了东汉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亦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在晋灭吴的战争中,西晋准备充分周密,战略指挥正确,作战部署得当,所以取得了胜利。王濬率的水军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情况下,千里长江天堑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何况吴国以舟楫为舆马,水军向来强大。曹操败于赤壁;曹丕攻吴,临江而返,都因受限于长江。司马炎接受了这些教训,编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这支水军从巴蜀启航,沿江东下,破铁锁,除铁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只用40多天就驶抵建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配合步兵发起总攻。终于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灭亡了吴国。

五 三分归晋

三分归晋看似一个结局,却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看到卫瓘、文鸯这种三国时的大将在一统之后却是如此结局,真是感觉世事变化无常。司马氏虽一统天下贵为皇族,却经历了世上最残忍了兄弟子侄间的互相残杀,想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没人能想到司马氏一族竟落得如此结局,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司马氏曾为了自己家族的崛起,践踏过无数人的鲜血,不过几十年时间又悉数报应到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上面。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真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最后用网上的一首诗词,来概括总结东汉三国的历史。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瓚,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本章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网络文章 3 三国十二名将

——写于2019年6月23日0到4点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 浪兄笔记 ,解读文史,记录生活,感知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