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42)——钟会谋反·陷害邓艾·逼迫众将

 新用户6303bXRU 2023-08-01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第九节 钟会谋反

钟会、邓艾灭国大战成功,取得魏国前所未有的卓越功勋,司马昭也不吝赏赐,将二人都升为三公,于公于私都是普大喜奔的好事。没想到平地起风波,钟会居然谋反了。

始终不明白钟会为什么会谋反?淮南三叛还可以说是心向曹氏,忠于故主,钟氏家族从钟繇起就背叛了曹氏,倒向了司马家族,钟繇依附司马懿,钟会一直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心腹,怎么会谋反呢?

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个人野心,其他的还真找不出来。

有人曾经提醒过司马昭,不能让钟会做主帅征伐(蜀)汉。此人是司马昭大将军府的西曹掾邵悌,他对司马昭说:“钟会单身,没有人质在朝,很难让人放心,不能让他领兵伐蜀,应该派其他人去。”

司马昭不以为然,认为:“取蜀易如反掌,但众人都说不行,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灭蜀之后,中原将士人人思归,(蜀)汉的遗民还有恐惧之心,钟会即使想叛逆,也不会实现。如果要作恶,只是自取灭族大罪而已。你不必为此担忧,这些话也不要对别人说。”

既然有人怀疑,说明钟会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有让人起疑的地方,可惜史无记载,不敢妄说。

但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第一个发现钟会有野心的应该是傅嘏,曾亲口告诫钟会说:“你的志气大过了你的能力,难以成就大事,一定要慎重啊!”

还有就是钟会在任司隶校尉时的一些行为。司隶校尉虽然权力高于其他州刺史,但毕竟只是管辖司隶地区的地方官,并非朝堂大员,但钟会不管这些,凡是朝廷的大小事务、官员任免,都要插手,权力欲极强。

还是从司马昭这句话开始说吧。

前面已经讲过,征伐(蜀)汉时,确实有许多人反对,包括邓艾在内,都认为不可,只有司马昭、钟会两个人坚持,也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起商议、谋划,分析形势,研究地形,如果司马昭能够得出“取蜀易如反掌”的结论,那么钟会也能。

而蜀地可是一个让野心家心仪的地方啊!刘邦由汉中王称帝、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公孙述在蜀中称帝、刘焉、刘璋父子割据蜀中、刘备称帝,刘禅做了四十一年的皇帝,这些都是榜样,钟会是不是在这时就有了自立的心思呢?

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应该是的。

还记得雍州刺史诸葛绪吧?不愿意跟邓艾出江油,带着部队到剑阁与钟会会合,一起攻打剑阁。钟会向司马昭密告,诬陷诸葛绪惧怕敌人不敢前行,朝廷一纸诏书,将诸葛绪抓起来装槛车里押送回洛阳,诸葛绪统领的三万人马全部归钟会指挥。

此时剑阁还没打下来,能否取胜都还未知,钟会就蓄谋陷害同僚,壮大自己。史书上说的理由是钟会“欲专军势”,就是想独掌军权,还没说到他要谋反,但仍然证明了前面的判断,他是个权利欲十分强烈的人。

钟会拉拢姜维,厚待(蜀)汉降将时,姜维敏锐地察觉到钟会的野心,觉得可以借助钟会的野心来谋取恢复(蜀)汉的大事,就挑唆他说:“听说您自从参与平定淮南毌丘俭、诸葛诞叛乱以来,算无遗策,晋王(司马昭)能够继承(司马师)的功业并发扬光大,都是靠您出谋划策。

现在您又平定(蜀)汉,威德振世,百姓赞美您的功绩,主上畏惧您的谋略,您觉得这样能够安稳地回去吗?韩信在时局动荡时没有背叛汉朝,却在江山平定后被人怀疑;文种不跟从范蠡一起隐居五湖,最终被冤杀,他们这些难道是昏暗的主人和愚蠢的臣子吗?这还是利害关系的原因啊。

如今您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为什么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而去,踪迹不留,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跟从赤松子周游呢?”

钟会说:“您说的太遥远了,我不能行,只是如今之道,也许还没尽于此。”这话已经表现出钟会不甘心自行隐退,要抓住如今的机会大干一场的野心。姜维心领神会地说:“其他那些事情都是您的智慧力所能及的,不用老夫操心了。”

让钟会十分尴尬的是自己手握十多万主力大军却没能率先进入成都,被姜维阻拦在剑阁,而邓艾仅带了一万多人马却抢先进入成都,接受刘禅的投降。虽然邓艾之功里有自己在剑阁拖住了姜维等(蜀)汉军主力的因素,但毕竟进入成都的是邓艾,自己反而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因此邓艾成了钟会必须搬走的绊脚石。

第十节 陷害邓艾

邓艾并不知道钟会的心思,冒险突袭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邓艾情不自禁地骄傲起来。这也难怪,一个放牛娃能够靠战功成为三公,获得了自魏国建立以来,连诸侯王都没有获得过的最多封邑,亲身经历接受敌国皇帝投降,以朝廷的名义安置敌国皇帝的奇遇,想不骄傲都难啊。

还记得冷静分析诸葛恪会死于非命的邓艾吗?那时的邓艾何等理智聪明,侥幸取得灭蜀大功后就飘飘然了,看不到自己也面临诸葛恪般的危险,盲目骄傲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难怪陈寿评价他说:“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

所谓“目论”是春秋时越王伐齐的一个典故,意思是能看见毫毛一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知人不知己,知远不知近。

大胜之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一旦骄傲,离失败就不远了,就像赤壁之战前曹操骄傲地对待张松一样。

邓艾安定成都后,给司马昭上书,提出对付吴国的策略,说:“用兵有先树立声威,后以实力进攻之说,如今凭借平蜀的声威,乘势伐吴,正是席卷天下的有利时机。

但是大举用兵之后,将士疲惫,不能立即再次使用,可以暂缓。留陇右兵二万人,巴蜀兵二万人,煮盐炼铁,为军事和农业作准备,同时建造船只,预先准备好顺流而下的事情。然后派人出使吴国,告知以利害关系,吴国一定会归顺。这样的话,不用征讨就可以平定东吴。

而今应当厚待刘禅,以便招致吴景帝孙休归顺。如果立即将刘禅送到京城,吴国人会认为是软禁流放,不利于他们归顺。留下刘禅,等待明年秋冬,到时东吴也完全可以平定了。

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给他资财,派人服侍,让他享受。把郡内的董卓坞作为他的宫室,封赐他的儿子为公侯,分郡中一县为食邑,用以显示归顺朝廷所获得的恩宠。把广陵、城阳设置为王国,以此招引吴主孙休投降。那样,东吴就会畏威服德,望风归顺。”

邓艾这个是王道之策,看上去很好,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吴国不同于(蜀)汉,只有区区一州之地,其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又有海洋之利,具备与魏国抗衡的经济实力。放弃一国之君来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王,对孙休没有什么诱惑力。(蜀)汉小国都是抗争了一番才投降的,何况吴国?

司马昭比邓艾看得明白,知道邓艾这套行不通,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说:“这些事情都必须上报,不能私自施行。”

这说明邓艾是一边施行自己的想法,一边上报司马昭。接到卫瓘的转告后,邓艾不服,上书抗辩,说“我受命征讨,奉既定的策略,收服了敌人元凶。至于给予投降者官职,是为了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时宜的。

而今蜀国全部归顺,我们的疆域已经到了最南端。东边与吴会接壤,应当早日平定。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费不少时日。《春秋》有这样的话,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可以专断。

东吴未平,地势与巴蜀相连,不应当拘泥于常法而失去时机。《孙子兵法》说道:'前进不是为了名誉,后退不怕罪责。’我邓艾虽没有古贤人的风范,但还是想不自我嫌弃以损害国家的利誉。”

邓艾上书中透露出来司马昭对邓艾的两个做法不满,一、自行安置任命了一批投降的蜀汉官员为魏国官员;二、不等朝廷同意擅自进行伐吴的准备。前者涉及到朝廷的人事安排,后者涉及到朝廷下一步的战略规划,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上受到司马昭的指责已经是很危险的事情,邓艾还不醒悟。

邓艾的这两份上书都有自作主张固执己见的意味,后一封更有抗命不遵有意专权的含义,邓艾真的已经骄横到这种程度了吗?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司马家族忠心耿耿,怎么会写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上书呢?这其中必有蹊跷。

仔细探究一番后会发现,这些都是钟会在捣鬼。

原来邓艾从成都发出的各类公文都在剑阁被钟会拦截了。钟会是个书法家,也是个造假的天才。各位读者还记得诸葛诞叛乱时的事情吗?吴国全氏家族的全怿、全静、全端、全翩、全缉等都跟随文钦进入寿春增援解救诸葛诞。

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从建业渡江投降司马昭后,就是钟会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然后派全辉、全仪的亲信拿着信到城内去诱降全氏子弟,导致这些人叛变投降的。

再讲一个钟会造假书信的小故事:

钟会是荀勖(荀爽的曾孙)的从舅,荀勖有一把宝剑,价值百万,经常放在钟会的母亲(荀勖的姐或妹)那里,钟会就模仿荀勖的笔迹写信从母亲那里取出宝剑不还了。

荀勖知道是钟会所为,但没有证据,就想办法报复钟会。后来钟会与哥哥钟毓耗费千万修了一豪宅,装修好后还没入住。荀勖善于绘画,悄悄跑到那豪宅里的门堂中画了一幅钟会父亲钟繇的像,画得栩栩如生。

钟会兄弟有天去宅子里,一进门就看到了,大为伤感悲痛,不愿入住,豪宅因此空置,钟会兄弟千万钱打了水漂。

钟会不光伪造邓艾的书信,让其文辞傲慢悖逆,引起司马昭的愤怒,也伪造司马昭给邓艾的回信,让邓艾产生猜疑。当司马昭和邓艾互不信任时,钟会立即与卫瓘、师篡等人联合控告邓艾有谋反之心。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人,卫觊之子。十岁丧父,少年成名,继承亡父閺wén乡侯爵位,弱冠出仕为尚书郎。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征伐(蜀)汉时,荀勖推荐卫瓘为监军。

卫瓘是钟会的朋友但不是同党,控告邓艾的原因应该还是邓艾不遵从司马昭的指令而一意孤行,还有就是邓艾的独断专行和骄傲自大。邓艾在接受刘禅投降后,对刘禅和(蜀)汉官员的安排确实是自作主张,并没有事前征得司马昭的同意,也没有征得主帅钟会的同意,有钟会所指控的“承制专事”的嫌疑。

师篡本来是司马昭的主簿,因初期邓艾不同意伐蜀,司马昭让师篡去说服邓艾,顺势安排师篡在邓艾军中任司马,已经有监视邓艾的意思了。进攻绵竹时,邓艾命儿子邓忠与师篡出战诸葛瞻,被诸葛瞻击败,邓艾差点杀了邓忠和师篡。师篡告发邓艾有公报私仇之嫌。

这三人都是司马昭信任的人,同时举报邓艾谋反,司马昭也不得不信,立即下诏给钟会,让其抓拿邓艾。司马昭还担心邓艾拥兵拒捕,让钟会率领主力进军成都。

钟会接到诏书后,让卫瓘先行出发到成都去抓拿邓艾。钟会这招很阴毒,卫瓘统领的部队只有一千人,如果邓艾拒捕,就可能杀了卫瓘,这样就坐实了邓艾的罪名。卫瓘和钟会都是官二代,私交很好,行同车,坐同床,钟会不惜以朋友之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太不厚道。权力真是会让人变形啊!

卫瓘对钟会的意图心知肚明,但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就连夜赶到成都郊外邓艾军驻扎地,发文通告邓艾的部将,言明只抓邓艾一人,其他的都不予追究。如果各位将领前来报到,爵位和赏赐照常保持原样,如果有敢不来报到的,一律诛灭三族。

接到通告的将领陆续前来报到,到天亮前,全部到齐。卫瓘恩威并用,举重若轻地解决了有可能出现的邓艾率全军拒捕造反的问题。

邓艾现在志得意满,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和将士们同甘共苦的人,自己住在城内皇宫里逍遥,丝毫不知道城外发生的事情。早上城门开启后,卫瓘改乘使者的车进城,到邓艾住处时,邓艾还酣睡未起,卫瓘轻松将其父子二人抓拿。

城内邓艾的部将想来营救邓艾,全副武装赶到卫瓘营前。卫瓘着便装出来迎接,忽悠这些将领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知道邓艾是被冤屈的,然后当着这些人的面写了道表章为邓艾鸣冤,这些将领相信了才没有强行劫持邓艾。

只有一千人马的卫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在数万人马之中完成了抓捕邓艾的使命,化解了钟会借刀杀人的圈套。

第十一节 钟会矫诏逼将

钟会唯一忌惮的就是邓艾。邓艾被抓,钟会立即率军进入成都,将邓艾装入槛车送往洛阳。蜀中军政大权全部落入钟会之手,一时间,钟会威震西土,自以为功名盖世,不能再为人下,准备谋反。

进成都前钟会在涪城和姜维已经商议好了谋反计划,大致是先到成都接管军政权力,然后重新装备姜维等(蜀)汉降将统领的部队,先出斜谷进攻长安。钟会自己率领魏军主力紧随其后。占领长安后,以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道从渭水入黄河,五天后到达孟津渡口,与骑兵在洛阳城外会合,攻占洛阳,平定天下。

景元五年(264年)一月十五日,钟会进入成都。第二天立即以为去年去世的明元郭太后发丧为名,将成都驻军中的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员全部集中到(蜀)汉皇宫中来。

然后自称益州牧,拿出伪造的太后遗诏,上面写着令钟会起兵废除司马昭,让在座的人传看,商讨,看完后还要签名,同时让自己的亲信代领这些人的部队。

钟会的举动让魏军将领又惊又怕,手足无措,但也有些将领坚决反对,相国左司马夏侯和(疑似夏侯渊七子,后为河南尹)、骑士曹属朱抚、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等都拒不服从。贾辅找机会把钟会谋反的事情告诉了散将王起,让王起转告各部。

钟会的这个举动很反常,前面说过,钟会在军中没有多大威望,赶走邓艾,独掌军权,正是立威的好时机,此时应该做的是先施恩,慰劳赏赐各军将领,以更大的利益去诱惑这些人,让这些人觉得跟着你有奔头。

然后立威,找几个在进入成都时违反军令的中低级官员,这个应该很好找,像庞会就是擅自诛杀关羽全家,将这几个人斩首示众,杀鸡给猴看,震慑那些不听从自己命令的人。

恩威并施,树立起领袖权威后再来威逼利诱这些将领跟自己一起造反。一进城就抓人,显然不能服众,何况驻守成都的士兵中还有邓艾原来的部队,这些人本来就担心受到牵连,突然被抓,更是心惊胆战。

让姜维的部队先去攻打长安,说白了就是把他们当炮灰,真正要依靠的还是魏军主力,如果不能让魏军主力将领心悦诚服地跟随,造反就是一场空。钟会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他又为何如此草率仓促呢?

其实他不想这么做,完全是被迫的。谁在逼迫他呢?司马昭。不得不佩服司马昭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执行力。

司马昭下令抓拿邓艾进京后,立即准备带兵西进。为保证后方的安定,命从事中郎山涛(竹林七贤之一)行军司事,前往邺城监控集中在邺城里的曹姓诸侯,防止他们滋事。

然后带着少帝曹奂亲征,赶往长安,命令护军贾充持节都督诸军迅速进占汉中。曾经提醒过司马昭不要用钟会的西曹掾邵悌觉得司马昭此举有些奇怪,对司马昭说:“钟会带领的部队比邓艾多出五六倍,只需要下令让钟会去捉拿邓艾就行,不需要亲自前往啊。”

司马昭说:“你忘记以前说过的话啦,还说不需要亲自去吗?即使这样,这话也不能公开对外说。我应该以信义待人,只要人不负我,我岂能先怀疑别人啊!近日贾护军还问我:'钟会是不是值得怀疑?’我说:'如今派你去,难道说又要怀疑你吗?’贾护军才无话可说。等我到了长安,事情会有个了断的。”

司马昭想相信钟会,不希望看到钟会造反的事情真正发生,但不得不提防。

司马昭大军西进长安前,给钟会写了封信,告诉了钟会自己的行动,信中说:“我担心邓艾可能不会甘心就范,特派中护军贾充率领一万步骑直接进入斜谷,驻扎乐城。我亲自带领十万大军驻扎长安,我们很快就会相见。”

司马昭先声夺人的策略收到了效果,钟会得到信后,大惊失色,紧急招呼左右亲信前来,说:“只是抓个邓艾,相国(指司马昭)知道我能独立完成,如今大举前来,必定是觉得我有异常了。我们要快速起兵,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也不失作刘备。我自参与平定淮南叛乱以来,算无遗策,四海皆知。我能这样回去吗!”

后面这话是不是有些耳熟?是,这几句话是姜维早前对钟会说的,看来姜维的攻心计还真起了些作用。

钟会没时间一步一步地恩威并施树立威望,只能采取武力强迫,将这些官员全部软禁起来,关闭城门、宫门,派兵看管,无非是要这些人表态,愿意跟随他的估计会官复原职,不愿意的就凶多吉少了。

钟会以前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经历,军中威信不高,嫡系部队几乎没有,除了亲兵以外,姜维成了主要的依靠力量。只能以这种方式来强迫魏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就范。

这是个速成的方式,在那种情况下本来有一定的可行性,将兵相隔,将无兵,兵无将,最终结果大多会选择服从,哪怕是权宜之计。成败的关键就是彻底隔绝,不能让将兵之间互通消息,钟会不够老练,接连出错,自己把事情搞砸了。

更要命的是钟会遇到了一个狠角儿,这人狠到什么程度呢?灭掉蜀汉的两大功臣钟会、邓艾,和蜀汉最顶尖的将领姜维,都死在这人手里。他是谁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