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59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 九月共读 ★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领读者:李大刚

领读者说

第117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118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书接上回,钟会带兵攻打剑阁的姜维,邓艾则通过阴平奇袭绵竹,诸葛亮儿子诸葛瞻自刎而死,孙子诸葛尚战死于乱军中。

邓艾进兵成都,刘禅投降,西蜀灭亡。姜维则诈降钟会,与钟会结为兄弟,离间钟会与邓艾。司马昭则亲自出兵长安,名义上防治邓艾,实则防治钟会。

【背景叙述】

最后一个脑洞:钟会的身份:钟会出身于颖川的名门望族钟氏,大书法家钟繇的小儿子。而据《汉书》记载,颍川的这些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而“荀、陈、钟、李”就是东汉时期颍川大族的代表。

钟繇的爷爷钟皓与陈群的爷爷陈寔就是挚友,而陈寔又与荀彧的爷爷荀淑,同被名士李膺当做师友。钟皓的嫂子是李膺的姑母,李膺的妹妹嫁给了钟皓的侄子,陈群娶了荀彧的女儿,钟会的堂妹嫁给了比荀彧低一辈的荀肸。

所以,颍川几大家族通过世代的联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资源共同体。

而颍川势力又都得益于曹操、曹丕、曹叡的提拔和重用,受到曹魏的恩典很大,特别是钟繇自从被荀彧推荐给曹操以来,一直被曹家高度信赖,负责镇守关中地区抵御来自西面的各种入侵,被比作曹魏的萧何。

可见钟家对于曹魏的忠诚度极高,所以说钟会的宗族DNA中,是自带忠于曹魏的,这也为钟会后期的行为有了一个极大可能性的注解。钟会五、六岁时父亲钟繇便已离世,十五岁的时候曹魏的魏明帝曹叡离世,曹爽与司马懿同为辅政大臣。

自幼才华横溢的钟会,敏锐的意识到曹爽根本不是如日中天的司马懿的对手,司马家族极有可能如法炮制般的篡位。为了报答曹魏家族的世代恩典,钟会制定了一个惊天的卧底计划。

计划的核心有两个:

一是取得司马家族的信任,然后通过辅助司马家族而不是暗弱的曹爽势力,来扫除带给曹魏的外部威胁;二是暗中扫除司马家族势力的中坚力量;三是等待时机取得兵权,一举铲除司马势力,重塑曹魏政权。

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打掉曹爽势力的关键一战,当时司马懿朝中的威望很高,又取得了太后的支持,联合了四朝元老太尉蒋济等人发动政变,一举消除了曹爽势力的威胁,重新掌握朝政大权。

那么此时的钟会为什么会帮司马懿呢?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司马懿一生中唯一一次冒险,如果钟会提前走露风声,很有可能失败的会是司马家族,那么钟会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原因有三:

一是曹魏家族的掌门人曹爽不行,即便司马家族被打掉,可是曹爽所托非人,将来还会有其他势力干掉曹爽,曹魏皇权依然会旁落;

二是司马懿此时并未过多暴露篡位的野心,更多提现出来的是自保性的争权,而且司马家族与曹爽相比,更能抵御来自外部孙、刘势力的入侵;

还有一点是此时的钟会刚刚打入到司马势力,24岁的年纪羽翼未丰,很难有所作为。

高平陵之变后两年,司马懿去世。钟会继续选择潜伏,而另外一位魏臣毌丘俭因为不满司马师废帝曹芳之举,感昔日魏明帝曹叡之恩,要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于255年在淮南发动兵变。

此时的钟会在冷静分析时局的基础上,认为毌丘俭并不能撼动司马家族的势力,于是选择继续潜伏。当时的司马师眼睛患病,新割了目瘤未愈,朝廷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让太尉司马孚前去镇压毌丘俭即可,而只有钟会则联合傅嘏和王肃,力劝司马师亲征。

而亲征的结果呢,司马师因为文鸯夜袭,导致惊吓过度,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疼痛而死。按常理来说,钟会是不该力劝司马师带伤亲征的,诡异行为的背后带来的却是隐蔽的巨大收益。

公元257年,诸葛诞联合东吴谋反。

此时的钟会,已经成为了司马昭的首席谋臣,钟会一方面协助司马昭粉碎了诸葛诞的叛乱,进一步取得了司马昭的信任;同时又设计离间了东吴孙家与大族全家的关系,导致全家势力的灭亡,削弱了东吴方面的势力,可谓一石二鸟。

当德胜还朝后,朝廷要晋升钟会为九卿之一的太仆,钟会为了继续完成卧底的使命,坚决拒绝了,仅以中郎官的身份在司马昭府任记室,被所有人认为是司马昭的心腹之臣。

关于钟会与嵇康交恶的事件,如果脑洞稍开的话,就会得到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了: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所以被公认为亲曹魏而远司马。此时司马昭十分爱惜嵇康之才,一心想要将嵇康纳入自己的势力。

钟会深知嵇康之才,他对于嵇康的评价是: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如果嵇康被纳入到司马昭的势力,将会对自己的潜伏计划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政治立场不明的嵇康必须被除掉。

这就好比在《潜伏》这部电视剧中,余则成想方设法的除掉了站长吴敬忠身旁的马奎、陆桥山和李涯,达到除其羽翼的效果。于是乎,钟会设计了一个局,目的就是让嵇康坚定的反对司马昭,而执行这个效果的就是钟会本人。

钟会先是将一本自己写好的《四本论》送到嵇康家,但是又故意不进去,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这样给外人和舆论造成一种印象,嵇康看不起钟会,钟会又是司马昭的红人,那么嵇康就看不起司马昭。

为了加深舆论的印象,钟会又故意带了一群拥护司马昭的名流去登门拜访嵇康,嵇康正在自家大树下“打铁”,根本无视钟会等人的到来,钟会觉得非常没面子,就打算离开。

嵇康这时候问钟会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如此一来,嵇康彻底与钟会交恶,而这正是钟会想要达到的目的。后来又借吕安事件,向司马昭诬陷嵇康,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此时的钟会,虽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无不插手。钟会始终在等一个机会,就是像司马懿一样能够领兵作战,从而掌控兵权。恰好姜维在费祎遇刺后掌控了蜀汉的兵权,经常骚扰边疆。

司马昭很想带兵消灭姜维,从而平定西蜀。朝中大臣都认为不应该采取军事行动,这一次又是只有钟会站出来,支持司马昭伐蜀的战略行动。262年,钟会被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共计16万人马伐蜀。路上,钟会找茬除掉了许褚的儿子许仪,至于除掉许仪的原因,除了要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之外,还可参照司马懿除掉张郃的情形。

钟会在很多方面,很好的借鉴了老师司马懿的谋略和做法。第二招是向朝廷诬告诸葛绪畏缩不进,于是将诸葛绪押进囚车运回京城,自己则吞并了诸葛绪的部队。第三招是诬告奇袭成都的邓艾谋反,也将邓艾押进囚车运回京城,钟会则又吞并了邓艾的部队。

邓艾由于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寒门代表人物,钟会又借机除掉了一个司马家族的左膀右臂。此时的钟会,手中握有伐蜀的十余万大军,又有姜维带领的几万蜀军降兵,便假借皇太后遗命,谋划着举兵反叛。

钟会计划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精锐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百密一疏的钟会,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对于部队的掌控力。当年司马懿浸润军队多年,南征北战在军中树立了极强的向心力。

但钟会由于久居文臣序列,第一次带兵出征,并没有多少向心力。而且,由于部队的家人都在曹魏方,都会顾忌自己一旦跟随钟会反叛,家人便会遭受牵连,所以只有极少数的部队愿意跟随钟会,绝大部分士兵都反对叛变。

毕竟,对于出身老百姓的士兵来讲,姓曹还是姓司马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同时,钟会此次出征后斩许仪、连夺诸葛绪和邓艾兵权的举动,引起了生性多疑的司马昭的怀疑,所以司马昭亲率大军驻守到长安,又派中护军贾充率兵入斜谷,驻扎在乐城,守住了战略要道,采取了充分的防范措施。

最终,钟会和姜维死于乱战,超级卧底功亏一篑。史称:钟会之乱。历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钟会是个文人,很有学问,不是不知义理的军阀,他要尽忠与魏朝,是极合理的。

钟会和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一样,都是魏朝的忠臣,并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钟会的效忠于魏,又可称封建道德之下的烈士

打卡集锦

灵玉

钟会收诸葛绪,斩许仪等,原来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玩的是无间道,碟中谍。先借司马家势力扫清障碍,再借手中的兵马扫清司马家。果然狡猾,隐藏够深。而且几乎成功了。

诸葛亮的儿孙也是好样的,没给丞相丢人。国家危机之际,不得不迎难而上。明知不可为,仍然苦战至最后,父子二人为国捐躯。

相比之下,刘禅就是败家子,亡国君了,枉费先主刘备的一生的辛苦打拼。此时姜维等扔在外死战,敌住钟会。邓艾勉强穿越山地险峻无人区,兵马已是强弩之末,此时不降继续战斗,可以全部吃掉邓艾的人马。实在是可惜之极。

姜维确实对得起师傅孔明,继武侯之志反抗到底。得知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仍然不放弃,准备诈降借钟会的力量再翻盘。

不得不说姜维不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而且聪明有胆略,有勇有谋。也难怪当年诸葛亮一眼就看上了姜维,称只有姜维可以做自己的接班人。    

娜娜

部下出战不利,钟会要斩了郑艾的下属,还放言说如果郑艾有失一样会斩首。自恃才高骄横自大的形象好鲜明。


郑艾大怒上门兴师问罪,看钟会军容严整,想了个绝地求生的 mission impossible。钟会深谙此计甚佳你来办理之道,放郑艾去了。


郑艾进取阴平,三万人起兵 每隔百里扎营留下三千人,走了七百里,最后留下两千敢死队披荆斩棘,过了摩天岭,真像西游记取经一行。


诸葛瞻诸葛尚cosplay武侯形象,在绵竹吓退了郑忠,打退了魏军几次进攻。最终还是不敌郑艾父子殉国。这里写的也怪,深入蜀国腹地,郑艾能调动如此多的军马围城吗?


绵竹一破,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第一个先灭掉,灭蜀后的局势开始变得微妙起来。山高皇帝远,怀有不臣之心手握重兵的大将在外必须有限制使用。司马昭下旨,遥控局势让钟郑相斗。    

云淡风轻

钟会用兵打仗毫无疑问是一流水准,但是昨天杀了先锋官,今天又准备杀邓艾山头的诸葛绪,着实不妥。

邓艾不仅仅谋略过人,而且有股拼命三郎的狠劲。为打通阴平小路,邓氏父子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取下江油,攻打涪城,直扑成都。刘禅此时用了“哭诉”这个传家宝,诸葛瞻父子统兵迎战,不幸双双战死,为国尽忠。面对邓艾兵临城下,下书招降刘禅,刘备创下的蜀汉基业就此崩塌,好在孙子 刘湛为其挽回一点颜面。

邓艾无疑是占领西蜀的最大功臣,但其所作所为不合常理之处,引起司马昭怀疑,为日后埋下隐患伏笔。姜维面对亡国之恨,最后一次用了反间计,算是报复曹魏    

上官婉儿

蜀汉没了。蜀汉的天然屏障真是有利有弊,挡住了发展,也挡住了骚扰,邓艾打的也很辛苦,以势在必得之心以身犯险,想想之前数次与姜维周旋,都没有走这条路,只能说姜维诸葛亮的以攻为守也是有道理的,用武力和侵犯震慑对方,不敢轻易进犯。

如今蜀汉如蛀空的大树,外壳看着坚固,内里早已消极。偏安一隅的至高权力,没有让刘禅自大自傲,生出许多自尊来,反而无比惜命,宁愿抱着骂名生。世人惊叹的不是他的降,而是早早的就放弃了抵抗。

想想他的父亲,颠沛流离那么多年,几次把妻儿流落在外,不知道在幼年的刘禅心里种下了什么样的影子,看着几次差点赔的本儿掉的父亲,大哭之后又一次投入厮杀和辗转,刘禅会不会替刘备疲倦呢?

至少这样的磨难在演义中看不到为刘禅滋生出什么理想与志向,剩下的只能是佛系,或不争吧。    

笑看风云

钟会自恃才高位尊,先后斩杀许褚之子和邓艾下属,还说即便是邓艾有错也会同样斩之!初次领兵打仗,就先后得罪重臣大将,也是开始作死的节奏!

邓艾以身犯险,帅大军凿壁开山强渡阴平,身先士卒,置死地而后生,率领亲随的几千敢死队拿下成都,招降刘禅,可谓是曹魏第一功臣。

当然,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蜀汉自身的问题,后主懦弱,亲小人远忠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富二代的享受思想占据了主导。

蜀汉的群臣没有了诸葛丞相的统领派系繁多,没有一个集权的精神领袖,使得姜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虽有尽忠之心,但却缺乏强有力的后台支持,诸多原因于此怎能不亡国。

刘家后人也不是全部丧失血性,刘禅的七子刘谌没有给祖宗丢脸,自刎而死,实为刚烈!钟会与邓艾结怨已久,此次刚刚破蜀,还未享受成功的喜悦,就开始了相互较劲的争斗。

可怜的邓艾,忠心耿耿,才高志广,但是太过耿直,没有司马懿的圆滑和隐忍,甚至还敢和司马昭硬抗,也是作死的“二重奏”。姜维忍辱负重,委身于钟会,预知妙计能否成功,蜀汉命运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