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石窟里的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之碑》,里面隐藏着不少故事

 聽雨軒sjh 2020-05-15
【名称】《伊阙佛龛之碑》
【时代】唐
【作者】褚遂良
【现存】洛阳龙门石窟

       《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 5.00米、宽1.90米。

         伊阙佛龛之碑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碑文主要记述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

《伊阙佛龛之碑》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此碑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刻石。

         伊阙佛龛之碑书写碑文的是号称楷书大家的褚遂良。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自成一体,尤其是晚年的楷书,清秀娟好,瘦劲有力,《伊阙佛龛之碑》便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褚体碑。正因为褚遂良书法的闻名,伊阙佛龛之碑又称为“褚遂良碑”,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

《伊阙佛龛之碑隐藏了什么秘密?

根据对碑文的研究,可知碑中记载的为宾阳南洞正壁的五身大像,文中又对皇后的美德和李泰的孝心大加赞扬。据史书记载,李泰阴谋夺取太子李承乾的宝座,借此造像,表达“潜有夺嫡之意”的政治用心。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被封为魏王,聪慧过人,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每次受到赏赐都比太子李承乾高出一截,久而久之,李泰心中欲壑难平,开始觊觎皇嗣之位。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因病去世,李世民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魏王李泰便借此机会,请求出巨资为母亲在龙门山开窟造像。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从北魏皇室开凿未完工的宾阳南洞入手,在原来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雕刻出主佛、弟子和胁侍菩萨像,再配合以浮雕和线刻,并在完工之后,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镌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题记,使用大量篇幅去歌颂长孙皇后的“懿德”,以博取“纯孝”的美名来争得李世民欢心

宾阳南洞

伊阙佛龛之碑》高清分页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墨拓 贞观十五年(641)国家图书馆藏

伊阙佛龛之碑的艺术价值

      《伊阙佛龛碑》为褚遂良46岁时所作,高252厘米,宽154厘米,作于贞观十五年(641年)。该碑书法结体打破初唐多见的瘦长形态,放宽架构,趋于方扁,且整体疏松,不求紧密,字形外拓,笔画尽量向四周扩散,具有很明显的创新意味,一改法度森严、正襟危坐之态。字的大小相对不一,疏朗率直,具有平易近人、亲切质朴的面目,杨守敬评“方整宽博,伟则有之,非用奇也”。

      其用笔较平直干脆,尤其横坚画起笔多为露锋,锐利爽快,收笔简练,回锋也不明显。撇画较弱,常以捺笔削劲有力、锐角分明对之。总体线条偏细,除捺笔外,粗细变化不大,直来直去,瘦劲如一。

        伊阙佛龛之碑碑文楷书,笔力挺劲,有博大奇伟之感,康有为曾评价此碑“清虚高简”,刘熙载高赞此碑“兼有欧虞之胜”。因此伊阙佛龛之碑作为初唐书法的代表作品,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也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