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反扫荡:冀中八路军突破合围实施战略转移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0-05-15

冀中平原地处河北省中部,物产丰富,素有华北粮仓之称。周围被平汉、平津、津浦、石德四条铁路环绕,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01

前所未有的“大扫荡”


冀中抗日根据地从创立以来,就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直接威胁着平、津、保、石等敌占城市的安全。日本华北方面军虽发动多次“清剿”“扫荡”,但均以失败告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出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多方面考量,日寇更加强调“欲确保华北,必将确保冀中”的方针,妄图将冀中变成“大东亚圣战的兵站基地”。

1942年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订“治安肃正工作”应以河北省北部平原根据地为中心的作战方针。4月,又制订详尽的作战计划。妄图通过大规模的“扫荡”,“对以吕正操为司令的冀中地区的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摧毁其根据地,同时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各种措施,以便将该地区一举变为治安地区”。为此,日本华北方面军制订了分三个阶段进行“扫荡”的计划。他们从武汉将独立混成第九旅团、驻山西临汾的第四十一师团主力调运至冀中前线,担任主攻部队,随后在深县建立了前线指挥部。同时,将第一一○师团、第二十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各一部抽调到冀中,配合作战的还有第二十七师团和二十九独立飞行队,加上伪治安军和警备队共10万多兵力。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临石家庄,召集中队长以上军官会议,部署对冀中的扫荡,并在8天时间里,到肃宁、饶阳指挥作战。第四十一师团在4月中旬还仿照德军的“撒网战法”,专门研究训练如何对付冀中八路军。之前,为迷惑我军,日寇对冀东、冀西和冀南根据地进行了“扫荡”。其准备之周密、战术之狡诈、动用兵力之多、时间之长(5月至7月),均为日寇侵占华北以来所未有。这就决定了这场“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必将是空前残酷的。

02

撕开“大网”跳出日寇重围


面对这种形势,中共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指示冀中区党委和军区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反“扫荡”准备。此时,冀中军区已有五个军分区(六、七、八、九、十)、14个主力团及大批地方武装,总兵力约6.3万余人。4月下旬,司令员吕正操与区党委书记黄敬等人,制定了反“扫荡”的基本方针:对党政军机关进行较大精简,调来能攻善守的二十七团负责保卫;主力部队寻机跳出合围圈,由内线转到外线去打击敌人。地方武装留原地区,分散隐蔽,和敌人兜圈子,采取“敌进我进,避实就虚,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游击战术。此外,领导机关不急于撤离根据地中心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地区,而是待日寇接近,基本形成合围态势时,再向外线转移。

5月1日至10日,日寇开始了第一阶段扫荡。企图将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压缩到深、武、饶、安四县相连接的地带予以歼灭。为此,日寇对滹沱河以南、滏阳河以西和石德路以北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实施严密的包围封锁,以鱼鳞式的纵深配备,进行“拉网扫荡”。

冀中区党委和军区从5月1日开始,边战斗边转移。为给日寇造成假象,吕正操等在当天召开了直属机关干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晚上还安排上演了话剧《日出》。就在日寇认为我军仍在原地的时候,区党委和主力实则分别按照预定计划向外线转移。

第二天,区党委和军区领导机关涉渡齐腰深的滏阳河,夜行军30公里,撤到交河县与阜城县交界的军张村,冲出了日寇的“铁壁合围”。7日,区党委和军区发出指示,要求主力部队除留下一部分带领地方武装和民兵就地分散坚持外,应迅速插到敌后积极袭扰日寇。就在同日,敌在外围担任警戒的第二十七师团发现我主力向外突围的迹象,遂报告了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建议调四十一师团到任丘、河间地区阻截,企图将我指挥机关一举“歼灭”。然而,敌指挥机关认为我军不可能冲出其封锁线,继续对我中心区加紧合围。我主力部队利用敌人这一错觉,在广大群众的配合下,突破包围圈,先后取得了定县赵户村、深县护驾池等战斗的胜利。日寇在第一阶段扫荡中,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损失1000多兵力。

11日至15日,敌开始第二阶段“扫荡”。为迷惑我军,日寇四十一师团先从石家庄顺平汉铁路南下至邯郸,随后突然北上,并于10日夜经石德铁路在辛集、衡水之间部署兵力。11日拂晓,自北向南对深县东南和安平西南地区进行了“双重包围”,但我军已经分散转移,所以日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随后,四十一师团(配属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继续向北压缩,一一○师团白泷部队从滹沱河北向南进攻,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小川部队则从河间、肃宁向饶阳推进,分路分片向冀中根据地腹心包围进攻,企图与我主力决战。显然,这时日寇并未摸到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踪影。其间,我主力中的部分兵力以连排为单位与敌周旋,大部主力则跳出了日寇重围,转移到外线作战。日军费尽心机想“张网捕鱼”,不仅八路军领导机关这条“大鱼”没有捉到,就连军分区领导机关的“中等鱼”也撕开了其布设的大网。后来,吕正操在回忆时说,掌握好时机很重要,一定要从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跳出去。

03

保存有生力量实施战略转移


在敌未发动第三阶段行动前,各分区部队已向铁路沿线的边缘区靠近,等待时机成熟再向外转移。15日,区党委和军区向北进入任丘、河间、大城地区,拟按聂荣臻司令员指示,过大清河先到十分区,然后从日寇守备薄弱的地区过平汉路转移到平西根据地。就在此时,彭德怀副总司令电示冀中区领导,要求再坚持两个月。区党委和军区根据历次反“扫荡”作战经验,分析认为敌“扫荡”不会超过两个月即可结束。因此,又继续在津浦路与滏阳河之间的地区与敌周旋,同时命令各分区部队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坚持斗争;在外线的主力则集中一定兵力袭击敌重要城镇和交通线。

5月17日,朱德、彭德怀电勉吕正操司令员和程子华政委,嘉奖冀中军民顽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号召冀中部队闯过艰险路程,争取反“扫荡”全部胜利。同时命令山东部队向津浦路沧县至德州段,晋冀鲁豫军区向平汉路石家庄以南,进行大规模破袭,钳制敌人。晋察冀军区聂荣臻、肖克决定以一、三、四、十一军分区向石家庄至琉璃河段之平汉线展开有力破击,以吸引深入冀中中心区的日寇回援,缩短敌扫荡时间。

日寇第三阶段“扫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在青纱帐起之前取得“肃正作战”的成果,然后长期坐镇,促进“治安建设”。为此,敌在第三阶段行动中,主要依托已经建立起的据点、碉堡、公路、沟墙,利用对冀中区形成的分割态势,实行“纵横搜索”与“分段清剿”的合击作战,以求尽快消灭我冀中部队。5月中下旬以来,日寇已发现我军主力的行踪,遂由向中心区的进攻转为对外线我军主力的“合围”。20日,日寇以2000人的兵力“扫荡”青县、建国地区,23日,又以6000余兵力“扫荡”任丘、河间、大城、文安、新镇等地,并向保定、白洋淀以南地区“合击”。日寇到处烧杀抢掠,给我根据地军民带来极大伤亡、造成严重破坏。23日,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仁怀率部突围中不幸牺牲;28日,二十三团一部在饶阳东西张冈村遭敌合击,损失惨重;6月9日,九分区机关率十八团在东西城、赵庄、马阜才一带陷入合围,损失严重。分区政治部主任袁心纯被俘(后绝食牺牲),十八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牺牲……一些地区队、县大队等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在将近月余的“扫荡”中,日寇在冀中800多个村庄先后修筑了1750多个据点,使我根据地逐渐被细碎分割,变为游击区。

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老红军,6月8日,在河间肃宁公路附近率所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分区政委王远音。后来,日军将他的头颅残忍地割下,挂在河间城门楼上。但人民群众没有被敌人的威胁吓倒,而是更加团结在八路军周围,投入反抗侵略的洪流之中。

随着形势愈加严重,我指挥机关长期处于敌人合围之中,给统一指挥带来很大困难,一些部队只能凭借过去反“扫荡”的经验与敌人周旋。同时,部队在这种无根据地作依托、连续作战的情况下,根本得不到休整,物资补给和伤病员更是无法保障。正如区党委和军区在31日发出的《关于坚持冀中区工作的指示》中分析的那样:“敌人反复奔袭我主力与机关,使我无立足之地,无喘息之机。”一些参加过当年战斗的老同志回想起往事仍记忆深刻:日军到处搞四面合击,有时部队刚刚结束战斗准备转移,又碰上了另一股敌人,一天最紧张的时候要打十几仗。吃饭睡觉更谈不上,刚做熟的饭还没吃,敌人就包围上来,有的战士只好将饭装在口袋里投入战斗。这还是好的,吃不上饭是经常事。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区党委和军区向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区客观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领导机关向冀南、主力越过平汉线进入山区的提议。诚如吕正操所说:“保存住有生力量就是胜利。”29日,在区领导机关转移到景县西边的留府村时,接到彭德怀的指示,同意他们对冀中形势的分析和主力转移山区的提议。6月4日,区党委和军区电示各地委、军分区,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力部队分别自拟路线,向外转移,到冀西或冀南,留下大部分基干团(乙种团)和地方游击队继续支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同时,中共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也发出指示,认为敌人“扫荡”绝非短期内所能结束。因此,要求区领导机关和主力迅速转移,留下基干团与地区队“坚持地区”;各级群众抗日团体,分散到各分区帮助工作。

04

运动中寻机歼敌


在向外转移过程中,我主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重大杀伤。5月22日至27日,我第十七团两个营在转移中,分别在藁城、无极、新乐以西地区,顽强抗击千余名日伪军的合击,使敌人付出了伤亡540余人的代价,而十七团大部则安全转移平汉铁路西。30日,十七团一营一连转移到深泽城东的白庄时,会同六分区警备旅的一个半连和30多名民兵,与日伪军1000余人展开激战。在十七团副营长张子明统一指挥下,打退日伪军5次冲锋,以伤亡20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敌人400多人,日寇第二十六师团第十二联队第一大队长菅泽直记少佐毙命。我参战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13日,二十二团在团长左叶指挥下,在无极县小吕村附近痛击日军一一〇师团骑兵一一〇大队及视察团,给日本天皇所封的“常胜骑兵大队”以歼灭性打击。加岛大队长受重伤,视察团团长被击毙,日军伤亡180余人,而我方无一伤亡。

6月6日,日伪军1000余人向第二十二团驻地进攻。二十二团1个连与敌激战10个小时,掩护主力撤出,日伪军伤亡180余人,22团伤亡仅32人;六分区的深(县)南战斗、束(鹿)晋(县)战斗、滏阳河战斗,以及八分区的肃(宁)河(间)公路战斗,都是冀中部队转移外线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掌史战斗和宋庄防御战斗。

掌史村位于冀南威县以北,是冀中领导机关和二十七团转移冀南后的地方。这里群众基础好。6月12日晨,就在区领导机关进驻该村时,被前来催要民夫的伪军发现,随即与二十七团警戒部队交火,由此暴露了目标。随后,周围据点的日伪军千余人携带山炮前来增援。为不暴露冀中领导机关,军区司令部命令部队只使用轻武器,不使用重机枪等武器。战至中午,二十七团打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不料午后,日寇用施放毒气的方式实施进攻,我军采取一些防毒措施,继续坚持战斗。此时,日寇兵力已陆续增加至两千多人。为冲出包围,吕正操、沙克、张学思等认为在日寇没有摸到我军实情之前,二十七团要全力抵御敌人的进攻,为当晚的突围创造条件。随即命令二十七团集中所有轻重武器猛烈射击,进犯的日伪军战斗力顿然受挫。此战,日伪军伤亡300多,二十七团伤亡46人。晚9时许,我领导机关和二十七团分三路沿道沟胜利突围,为打开通向太行山区的道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出色的战斗是在宋庄打响的。宋庄位于深泽东北15里,是一个有着400多户、1700余人的中等村庄。天然的环境把宋庄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大,南部小,两者相距不足60米。6月9日凌晨三点多,经过连日征战奉命向外线转移的冀中军区二十二团两个连和警备旅一个连,以及藁(城)无(极)县大队一部、晋(县)深(泽)无(极)县大队一部先后进驻南北宋庄,由二十二团团长左叶统一指挥。9日晨,日寇冀渤海特区新任司令官坂本吉太郎联队长率300余人向宋庄搜索前进时,当即遭我军突然伏击,坂本吉太郎负伤落马(后身亡),随后日寇多次进攻均被打退。不久,附近据点的日伪军携“九二”步兵炮等重武器增援,兵力达到1800余人。我军依托村庄内的工事房屋进行顽强抵抗,并不顾日寇毒气弹的威胁,打退了日伪军十几轮进攻。战至天黑,日伪军锐气大减。为迅速摆脱敌人,左叶等决定部队趁夜色分两路突围。由于准备充分,我军在激战后胜利实现突围。此战,我军以伤亡73人的代价,给日伪军重大杀伤,击毙坂本联队长以下官兵600多人,打伤300余人,伪军伤亡200多人。

自5月1日至6月底,冀中八路军实行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原则,共作战272次,毙伤日伪军1.1万多人。按照部署,截至6月底,冀中十七团、十八团、二十二团、二十四团、二十九团先后转移到北岳区;六分区机关及警备旅第一、第二团,抗大第三团、骑兵团、回民支队先后转移到冀鲁豫地区;二十三团大部转移到冀鲁边区;第八、第九、第十军分区机关大部转移到文安洼、白洋淀一带;八分区骑兵团、三十团一部、二十三团一部及分区直属机关一部等,在突围中损失较大。冀中区党委、军区领导机关及二十七团经过艰苦转战,在冀中地区迂回行军1个月,于6月上旬越过石德路,转移到冀鲁豫地区,并于8月底胜利抵达太行山根据地,使日寇妄图首先消灭冀中领导机关的计划彻底破产。留在冀中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法,不断打击敌人。

先后转移到山区和其他根据地的12个主力团经过休整后,一部分随吕正操经太行山前往晋西北根据地开辟新的局面,抗战胜利后,参加了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工作。另一些部队则在1943年形势好转后,返回冀中参加了根据地重建工作,为恢复根据地局面、投入抗战后期的战略反攻做出了贡献。

(作者  王凯捷: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