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思明居士 2020-05-15

作为非历史科班草根历史创作者,我最佩服的作者就是当年明月,在大学时期,我曾一口气就把《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不止一遍,每次读完感觉就是神清气爽,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

我现在能够成为一名专业历史自媒体创作者,估计当初多多少少受到了当年明月的影响,当时的我以为很快就能够看到《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结果是等了十年,当年明月的新作没有,倒是出了一堆“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明朝那些事儿》销量几千万册,创下中国图书销量奇迹,据说到2014年的时候,当年明月凭借这一部作品就获得了四千万的版税,可以说,如果当年明月愿意,在现在这个文字变现的时代,只要稍微写几篇文章,基本做到不愁吃喝的地步。

然而,当年明月就像是当年的明月一样,在黑夜里闪耀了一把,却再也没有出新的作品,很多人因此怀疑,当年明月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喜欢看书,熟读二十四史,最喜欢明朝历史的当年明月

大概是在当年明月成名之后,说起自己的童年的创作经历,在五岁的时候逛书店,求着父亲用将近五分之一的月工资买下一套《上下五千年》。

那个时间应该是刚改革开放不久,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面对儿子的央求,当年明月的父亲慎重的问当年明月,喜不喜欢历史,当年明月后来说,当时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只是喜欢去读。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比我们幸运的是,当年明月的父亲会拿五分之一的工资去给他买一套书,即使到两千年我读初中的时候,想买一套历史书,都不敢跟家里提,害怕挨打。

当年明月也没有辜负这套书,在小学时就将这部作品翻读了12遍,我想也正是这部作品让给当年明月打下了坚实的历史素养。

长大后的当年明月有更多的书可以读,最喜欢的就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这需要巨大的阅读量才能够完成的,我到现在都没能沉下心来,仔仔细细的读一遍《二十四史》。

在读史的过程中,当年明月发现明朝的历史人物最有意思,后来将主要历史兴趣都放到了明朝有关的历史中,并且研究了《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等书。

到2006年的时候,27岁的当年明月在“天涯论坛”上开始连更“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看”,创下两千万的点击率,这在当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随后就有出版社联系上了当年明月,并且这内容整理成《明朝那些事儿》出版,估计当年明月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就像一股海啸席卷了当时的图书行业,甚至是网文行业。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当年明月能够创作这样的传奇,其实还是长期积淀的历史素养有关系,他早年翻看的历史书籍,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一个作家在没有看书的基础上就能够创作出优秀作品的。

前几天我写的那个高考零分女孩蒋多多,自己曾写下上百万字的作品,当记者问她你都读什么样的书时,她说,她从来不看名家的作品,担心束缚住自己。

当年明月能够写出洋洋洒洒的《明朝那些事儿》,必然是长期读书的功劳。

在一次访谈中,当年明月坦言“那十几年,我一直没什么朋友,可是我觉得,我很强大,我经常扫视周围的人,我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得的东西,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在最好的年纪,写出最好的东西,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在有了沉淀之后都能够写出这个东西,有些作品越是老年越写不出来,其实大家如果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好多作家在五六十岁之后就很难再创作出精品,大多都是仗着名声写着水文。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每个作家也有自己的黄金,张爱玲24岁时曾经在小说集《传奇》的再版的序言中写道,“出名要趁早!”

遭来很多非议,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爱慕虚荣,贪图名声,其实这都是不恰当的,张爱玲在早年火过之后,步入中年之后很少再有作品。

在张爱玲去世后很多年,韩寒参加《萌芽》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16岁的韩寒写下《杯中窥人》,技惊四座,一时成为文坛佳话,17岁时写下《三重门》,名动天下,成为八零后作家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韩寒在2010年最后一部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之后,已经十年没再写小说,在2014年的散文随笔《告白与告别》之后,再没有作品出版。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年龄渐长之后,心态发生了变化,文章中缺乏那种年轻时的冲动。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当年明月在27岁的时候,正是处于当年青年最有活力的时间,那段时间,大学刚刚毕业没过多久,闯入社会没有几年,事业大多也都没有起步,或者说还没有组建家庭。

这个时候的人,其实活得最为干脆,拥有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当渐渐变老的时候,懂得更多了,圆滑更多了,妥协更多了,再写出作品,肯定少了那一份冲动

昨天我评冯小刚的作品《只有芸知道》,平淡如流水,连电影高潮都展示不出来了,就是因为他已经老了。

年老并不意味着行文水平下降,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不断提升的过程,但是文章的灵魂却逐渐没有了。

当年明月能够创作出《明朝那些事儿》,其实就是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写出了最好的东西。

《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当年明月为何消失匿迹了

曾经很多人在网上请求当年明月再出新作,我倒是认为当年明月急流勇退,神秘隐退的行为很有良心。

有的人明明已经做不出来东西,偏偏还要去做,比如冯导的《只有芸知道》,拍这样一部片子,还不如不去拍了。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说写文章当年明月写不出来是扯淡,以他的历史功底,只要他想,一定会写出来,只不过应该是他的偶像包袱太大,由于无法再创作出来跟《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出色的作品,他宁愿不写,宁愿不赚这个钱,这是很良心的。

有多少作者在火了一部书之后,趁着名声疯狂出一些垃圾书骗钱,这我就不点名了,总之,在中国图书市场也好,影视市场也好,百分之九十的续集都是垃圾。

像金庸一样,在写出15部作品封笔后,爱惜自己的名声不出作品的情怀作家,实在是太少了。

当年明月作品中,有很多值得人肯定的人,显然,他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更看重情怀。

除此之外,当年明月没有新作品,也跟自己的仕途有关系,当年明月一直是一名公务员,当初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是在事业起步阶段,因此有空闲时间,而现在的仕途走的很顺,现在已经处长级别,年纪轻轻就已经到这个职务,前途无量,现在如果有大把的书出版,估计也不太好看。

至于当年明月为何执着于走仕途,在在2009年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得以一窥他的内心:“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也好,出多大风头也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很理解当年明月的处境,网络写文在很多人看来都不是正经的工作,不为人所理解也很正常。

我现在是一名职业自媒体创作人员,在很多人的眼里,我就是一个连班都不上,也不出去打工,也不下地干活,成天在家打游戏的“废柴”。

我能说什么,我要是告诉他们我两年码字赚40万,我还怕他们跟我借钱呢!

我也相信,在一个适当的时机,当年明月肯定会回归写作这个行业的,在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在经历了更多的风和雨之后,他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至于作品能不能创作出《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奇迹,那还真是不好说,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多的苛求,也算是我们曾经看的盗版作品给当年明月“补票”了。

《明朝那些事儿》实在是太经典了,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没有读过,我建议有条件的同学,不管是自己去读,或者是送别人,买一套放家里还是必要的。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三年赚四千万,却再无新作?当了处长工作忙

下方链接这一套,是增补版的,相对于以前的版本,增补版不但在排版上进行了优化,在内容上也进行了增补,一方面是多了一些人物插图以及延伸内容,另一方面是对于历史大事件制作了图表和地图。

对于还没有看过这部神作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利,而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也值得再次品读,毕竟《明朝那些事儿》每一次读来都能让人激情澎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