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思蒋国为楚所并,为史界所公认,但具体在哪一个时期被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权威的说法,当为北宋学者蒋之奇的《恭述远祖序》:“孟十三代孙简轲,伯龄二十三代孙也,为楚宣王所并。其后子孙分散,或仕于齐,或家于乐安千乘”。但此说的疑点很大,主要是:楚宣王于前369年-前340年在位,此时,中原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百余年(一般将周平王时代至前476年列为春秋时期,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列为战国时期)。此时除战国七雄外,剩余小国数量已不多,如蒋国此时仍存在,其灭国事件在典籍中肯定会有记载。但遗憾的是,整个战国时代并没有蒋灭于楚的记录。此其一。其二,《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载有蒋闾葂言论,这是最早见之于典籍的蒋姓人士,而庄子出生年正是楚宣王即位年,据此推断,蒋闾葂只能生活于楚宣王同期甚至前数十年,此时能产生有如蒋闾葂式的蒋姓高级学者,只能说明蒋氏人口在当时已发展有相当规模。因此,蒋之奇所说蒋国“为楚宣王所并”没有历史依据,逻辑上也讲不通。那么,蒋国到底何时为楚国所并呢?这要从蒋国的变迁史说起。
蒋国的分封地,现在所能看到的史料大多认为在今河南淮滨或固始一带。但从周初分封的习惯看,大多是以初封地的原始地名作为爵名。而“蒋”这一地名实际上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方位不在今天的淮滨或固始,而是在今河南的获嘉、修武一带。 再者,淮滨或固始在周初仍属“淮夷之地”,直至周昭、穆王之时才纳入版图(但仍属边陲)。因此,蒋侯伯龄的初封地在获嘉、修武一带就显得比较合乎逻辑。分封的初始原因主要是与周室宗亲一道,共同对“三监之乱”后的殷人进行监视,同时对北方少数民族“北戎”“条戎”进行防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朝的政权逐步巩固下来,特别是经过周穆王一代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周朝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狄和戎等逐步归顺,南部疆域也扩张到淮河中上游,东部在齐、鲁二侯的努力下,势力已扩展至海。这时,除鲁国以外的周公后裔封国的原始作用已慢慢减弱。为了加强对南部荆楚地区的控制,周昭、穆两王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侯国往南迁,这其中就包括了伯龄后裔的蒋国。根据考证,周穆王时期,蒋国被迁封至现在河南的尉氏县一带,现在当地仍存有蒋城古迹。至于今天河南淮滨的蒋城古迹,则是蒋国再次迁封所在,时间当在周宣王初期,其目的仍与前同。当然,分封并不意味着同时就开始殖民,特别是封侯本人就封不就国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周君自不必赘言,历代周公都在周王身边辅佐;凡、胙、祭三君可能因离宗(成)周较近,又是周公后裔,亦都有兼任宗主国卿士的记载。特别是祭公,长期在周昭王身边为卿士,“十九年春,祭公、辛伯从王伐楚《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昭王将亲征荆蛮……还反及汉,梁败,王及祭公陨于汉中《吕氏春秋·音初篇》”;凡伯在任周平王卿士时,“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左传·隐公七年》”,在周王左右,又傲气十足,不接受北戎的贿赂,结果埋下祸根,最终被强悍的北戎所灭。因此,就封不就国,在当时可能形成了一种常态,这对于国君本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好事,但对于侯国来说则明显弊大于利。周公诸子封国的发展变迁史即可证明这一点:就封也就国的,其侯国发展就快,势力也较大,影响也深远,如鲁国;就封不就国的,其侯国发展就慢,势力也较小甚至连封地所在也无从查考,如祭国。蒋国的情况可能介于二者之间,但由于如前所述经常被动迁徙,殖民繁衍速度非常缓慢,其势力较难发展。蒋国最后迁封地在今河南淮滨或固始一带,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以“蒋国”初来乍到,虽经几代发展,人口与其他实力如何能担当起“加强对南部荆楚地区的控制”这一任务。我们推测,蒋国在当时特别是后期的作用,最多只能是充当宗周与楚国及周边异姓小国的信息沟通桥梁,它对楚国及周边异姓小国的监控作用是无足轻重的。在宗主国本身实力日渐衰弱的情况下,蒋国周边的异姓小国,或者倒向南边日渐强大的楚国,或者向北部强国寻找依靠,这在春秋时期的侯国关系中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蒋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既不能背叛宗主国,又不能得罪异姓国,蒋国贵族们日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也正因为如此,肯定事先就做好随时迁徙的准备。处在强国之间的与蒋国临近的几个异姓小国,如江、六、蓼等,其处境一定比蒋国更为悲惨,因为它们是直接与楚国接壤的。但由于它们建国的时间较长,自有周以来一直在所封国经营,实力比蒋国大得多,而且它们是异姓国,可以游走于大国之间而没有道德上的包袱,纵横捭阖的空间较大。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们一段时间与楚国结盟,一段时间又与魏、齐等强国联合抗楚。蒋国由于实力的影响,加上沉重的道德上的包袱,只能做壁上观,一旦作为其缓冲地带的周边小国发生重大变故,蒋国的前途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作为蒋国南部屏藩的异姓小国灭亡之日,也就是实力更弱的蒋国灾难发生之时。综合春秋时期有关历史资料,有专家推论,在六、蓼两国被楚国所灭的同时,由周公后裔所建的蒋国也被楚国所并,这一结论是十分合理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在六、蓼两国临将被楚国所灭的时候,蒋国的贵族就已经四散逃命了。
如果以上的推论成立,那么蒋国何时为楚国所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左传·文公五年》载:“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说明蒋国被楚所灭,准确时间乃于鲁文公五年,即周襄王卅一年、楚穆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22年。 公元前622年,蒋为楚穆王所并,此后蒋地被楚设为期思县,也就有了“楚穆王九年,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左传·文公十年》”的记载。蒋国的贵族们为了生存,大部逃往东部的鲁、齐等近亲国寻求庇护,为了保持自己仅存的一点贵族尊严,共同约定以蒋为姓也就可以理解了。在齐地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蒋氏贵族后代凭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家乡逐步生根开花,并且出现象蒋闾葂这样能为侯国君主出谋献策的学者型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