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钟华读解《道德经》·第八章

 耕夫的图书馆 2020-05-16

老 子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

在经过一连串“谈玄论道”的轰炸后,学生们基本被砸晕了:“道”到底是什么啊?抓不着,也看不到,我晕!

老子善教。

其一,他不让学生迎难而硬上,而是有进有退。同学,你不是觉得“道”玄奥难测嘛!的确是难测,既然你抓不住,那就算了,咱先退回来,给你一个你能实实在在抓得住的具体东西:水。

对,今天不学道,不学天,学水!

“上善若水”,学生现在闻“道”就头痛,所以老子用“上善”代替道,上善就是道。道这个东西好像水一样,反过来说,世间万物具体可见,易于理解,其中最接近道之性能(德)的也就是水也,所以,学道难,学水总容易吧。

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抽象的东西回到尚未抽象的具体往往易于理解,难理解的东西化为易解的东西比较好,第六十三章:“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嘛。

2

其二,老子选择“水”来作为“道”的形象代言人,真是选对了。在中国,除了老子外,孔子、孟子、庄子等得到高人都经常观水以悟道,孔子更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浩叹!庄子则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直言要向水取法学习。

不仅是中国人,只要是人,对水都有很深的情感,在人类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间一切存在者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从水出来的; 连《创世纪》中都记载上帝创造世界,是从“上帝的灵魂运行在水面上”开始的。

其三,老子这种表面上看是以水为喻的办法,实则是中国“文化”之要义。

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在于“以文化人”,岂止“以文化人”,乃是世间一切万物都在起着“化人”的作用,原因在于中国文化赋予了世间万物在形而下的具体功用的基础上,都拥有了形而上的意义,从而对人起到提醒、教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正是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

比如,家里悬梅兰竹菊图,便是师法“四君子”而成为君子。而这里讲的“赋予”也不是死按于物的硬道理,而是活的、可以不断循环解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3

我们来看老子是如何解释“水”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解释一开始就进一步确立了水、道、圣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跑题。八十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这是和天道一般的作用,这估计没人有意见,我们谁也离不开水,可以两天不见阳光,但不能两天离开水,所以人类发展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兴修水利”,而且人类最初的文明基本都是在水边发源的。

不仅如此,还“不争”,利(为)了万物“而不争”,这又正是圣人之道,所以圣人不向水学习也不行。说水不争,你看水与水之间边界分明,河有河堤,湖有湖畔,海有海岸,清清楚楚,互不干涉。若有干涉,则或是合流,或是一水退出,如济水让道于黄河。水之不争也体现在流动的前后秩序上,前后相随,循序而进,无半点争先恐后的混乱。

另,帛书本“不争”作“有静”,其实不争便是“静”,在水为静,在人为不争,这里用“不争”欲关联于人,是在提醒学生。

庸众于世,喜争,争什么?利!争名夺利,常人之所为,私心使然。利于他人而不争则近于道,近于圣人。徐梵澄先生说:“自来成大事者,皆无私。”所以,培养圣人须从利万物,从不争名夺利入手。

此乃老子这堂课所讲内容的第一点。

4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水的第二个特点在于善下,所以能够“处众人之所恶”。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水往低处流是因为水性使然,顺性而为,自然甘处卑下污秽之处,“处众人之所恶”。人往高处走则非人性之故,乃是人生所迫。

人和物之别,在于人有人生,还有人性。人生是指人之生命存在,此与动物无异;人性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即“人者,仁也。”我们最初自我命名为ren,实即“仁”,这是各家学派公认人之为人的基础。“仁”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相应的萌发,孟子所谓“人之四端”是也。基于人性的人会生“辞让之心”,自是不会参与你争我斗向上挤,然人性每受人生影响,不肯甘于地位低下,卑微柔弱。所以,观水正是基于水的处下、柔弱之德,来唤起人性,从而顺人性而甘居人下,水之德也便是人之德了。

顺性而为本就是合于道,能卑己处下,自是“几于道”。

老子用一“几”字,很微妙。几,《说文解字》:“微也。”段玉裁注曰:“〈易·系辞传〉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意为刚刚有点兆头、苗头,是好兆头好苗头。表面上看,老子是说水因“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几于道,然人若能如此,则也近于道,但只是刚起了点苗头,还早着呢!不直说,以免打击了学生,但又确是说给有心人听的。

5

看着一脸懵逼的学生,老子很无奈,只好说得再具体些。以下“七善”既是说水,亦是说人。

“居善地”,意居要善于选择好的地方,从人生来讲,“善地”便是高地,否则水淹便是大患,故自古帝王选都城皆在海抜较高之地,商之都“亳”,周之都“京”都是“高”之意。从人性而言,与人相处交流,则要善于居下,把心态放低,也即立好心地,心地善良。

“心善渊”,渊,深也,水之积厚便成深渊,如此方能负载大舟,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人指如水一般要眼界宽,胸襟广,格局大 ,即常人说的心要大,心大能盛事,也能承事,这是心量。

“与善仁”,“与”是与人相处意。“水利万物而不争”即是“仁”,圣人也当效法水,发乎“仁”之本性做事,便是行仁义之事。由此可知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而是反对为行仁义而做的所谓仁义之事。这是发善心。

“言善信”,水是最讲信誉的,既“利万物”,则水必润下,无下不至;水之所流,无物不湿。人自当如水这般“言必信 ,行必果”。由此也知后世董仲舒所扩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不舍老子所尚。这是与人处。

“正善治”,正,即政。昔大禹治水,即顺水之性,使水行水道,依其条理而因势利导,最终导入大海,顺水之性为治。圣人之治,亦当顺民之性,条理万民,无为而治。这是理万民。

“事善能”,“水滴石穿”最能说明水善于积蓄力量,持之以恒,最终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所以能胜的原因在于“柔弱胜刚强”,孟子所言“击之则过顙”是也。人法水,当守柔处弱,善于涵养蓄能 ,做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是积才能。

“动善时”,河上公注曰:“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时也。”人自当如水这般,“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昔人解《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亦讲学习当随时不同而习之。时,亦有时机讲,《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前面刚讲了“事善能”,即“君子藏器”,“潜龙在渊,所以要等待时机“飞龙在天”。这是王天下。

如果仔细读读、想想,这正是内修圣人到外王天下的培养课程。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最后的总结,讲了“七善”,归根结底还是“不争”,当然是“为而不争”,啥事不干也谈不上不争,唯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无尤”,没有什么麻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