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窍不通治疗医理

 经方之道 2020-05-16

​”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日,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

如果脾胃元气越见虚乏不足,针治应在腹上六腑的募穴,如胆募的日月穴,胃募的中脘穴,小肠募的关元穴,大肠募的天枢穴,膀胱募的中极穴和三焦募的石门穴。如果病传五脏,表现九窍不通顺,那就随着各窍的症状针治腹上各脏有关的募穴,如目病刺肝募的期门穴,鼻病和喉病刺肺募的中府穴,口腔和咽病刺脾募的章门穴,舌病刺心募的巨阙穴和心包募的膻中穴,耳病和二阴病刺肾募的京门穴等。这些次位都在腹部的体表,为脏腑经气所集。因此说,五脏的精气输布不平衡,是六腑的气行滞塞所致的。又说:五脏气只行不和,表现出九窍不通顺,目昏、耳鸣、鼻塞、口不知味、咽喉不利、二便闭涩等等,都是五脏的阳气不足、阴火有余的反映;所以说,阳气不能战胜阴火。腹为阴,凡属用针刺腹部的募穴,都是元阳不足,所以要抑阴扶阳,从腹部募穴中引阳气上行,是不能误治的。

这是东垣论针灸之法,在各科辨证论治,亦不外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方法,促使病机的转化,达到愈病的目的。例如“清气在下,则生   泻”,就是”阳病在阴”,治当从阴引阳。方用升阳除湿汤,升阳于除湿之中,湿浊化而清用升,自下而上引而去之,这就是阳病治阴的治疗方法。如因“油气在上,则生    胀”。就叫“阴病在阳”,法应从阳引阴,方用除湿益气汤。浊气以湿为重,湿去则胀消。因此以除湿为主从上而下引而去之,则胸中豁然,这就是阴病治阳的方法。东垣运用《内经》原理,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前人的理论,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