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汗证

 昵称52929267 2020-05-16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汗证的定义、范围、护理、调摄及研究进展;熟悉病因病

         机、辨证及辨证要点;掌握汗证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

         分类。

    教学内容:汗证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

         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
         
         等。

    教学要点:掌握汗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分型论治。

课 堂 教 学

 1 概  述

 1.1 定  义

定义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1.2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1.《黄帝内经》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汗出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

      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2.《金匮要略》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虚劳所致者较多。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3.《三因极—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与盗汗作了鉴别。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

      现的自汗,应针对病因治疗。

      《三因极—病证方论·自汗论治》:“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

     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

     非自汗也。”“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

     源,无使混滥。”

    4.朱丹溪概括了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

      盗汗属血虚、阴虚。

    5.对汗证的治法,各代医家阐述很多。

     《临证指南医案·汗》:“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

     营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

     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1.3 范  围

范围

    
     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中,西医学中的甲状

   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亦

   可按本节辨证论治。

 2 证候特征

证候特征

    
     1.自汗表现为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有气虚不固的症状。

     2.盗汗表现为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的症状。

     3.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及体征。

 3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4 诊  断

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

      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

    3.查血沉、T3、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作抗“O”

      等检查以排除甲亢、肺痨、风湿热等。

5 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汗出特点伴随症状预后
自汗白昼汗出,动则尤甚,且不受外界影响。可伴恶风,乏力,动则加重,易于感冒,心悸气短等,脉细弱。单纯出现而非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预后好。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且不受外界影响。可伴心烦,口干,午后潮热,两颧色红,脉细数或弦数。单纯出现而非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预后好。
脱汗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病势危急,预后差。
战汗出现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汗出。突然恶寒战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若汗出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则预后好。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病程缠绵。

6 辨证论治

 6.1 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着重辨阴阳虚实。

     2.一般汗证属虚多。自汗多因气虚不固;盗汗多阴虚内热。也可

       见于肝火、湿热导致的实证。

     3.病程日久,可出现阴阳虚实错杂。

 6.2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1.虚证者根据证候不同予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予清肝

       泄热,化湿和营;虚实挟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2.治疗时均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固涩止汗。

 6.3 分型论治

分型论治

    肺卫不固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稍劳尤甚。
    兼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舌脉: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加党参、黄精;兼见阴虚,舌
    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处方举例:生黄芪20克,炒白术12克,防风6克,麻黄根10克,糯稻根10克,党参10
    克,煅牡蛎30克
(先下)、煅龙骨30克(先下),炙甘草6克。

    营卫不和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或半身局部汗出。
    兼症: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舌脉: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加龙骨、牡蛎;兼气虚,加黄芪;半身或局部汗出,可加甘麦大枣汤;
    见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可改为黄芪建中汤;兼见心胸不适,舌
    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可改用血府逐瘀汤。
    处方举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炙甘草6克,防风6克,清豆卷
    10克,白术10克,龙骨30克
(先下),牡蛎(先下)30克。

    心血不足
    汗出特点:自汗或盗汗。
    兼症:心惊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主方:归脾汤。
    加减: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血虚甚,加制首乌、枸杞、熟地。
    处方举例: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30克,
    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木香6克,大枣5枚,浮小麦10克,五味子10克。

    阴虚火旺
    汗出特点:盗汗或有自汗。
    兼症: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口渴。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当归六黄汤。
    加减:汗出多,加牡蛎、浮小麦;潮热甚,加秦艽、银柴胡、白薇;若以阴虚为主,
    潮热,脉数不显著,改为麦味地黄丸。
    处方举例:生熟地
(各)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芪15
    克,牡蛎30克
(先下),浮小麦10克。

    邪热郁蒸
    汗出特点: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症: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主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小便短赤,加茵陈;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不显著者,可改为四
    妙丸。
    处方举例:龙胆草15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栀子15克,泽泻20克,木通6克,车前子
    12克
(包),当归10克,生地20克,甘草6克。

 7 转归预后

转归预后

     

     1.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预后好,短期内可好转。

     2.伴见于其他疾病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较重。

       需待原有疾病好转后,汗出方能消失。

 8 预防与调摄

预防与调摄

    

     1.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感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

     2.汗出之后,及时将干毛巾擦干。

     3.汗出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注意保持衣服、被褥干燥清洁。

临床资料

     王某某,男,18岁。白日汗出较多一年,加重一周。患者自幼体质较弱,常易

   感冒,一年来常于白天汗出明显,恶风。近一周因劳累后加重,恶风,活动则加重,

   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要求写出辨证分析及中医诊断、治法、方药、调护措施等。【答案

患者以白日汗出较多,动则益甚为主要特点。故中医诊断为汗证,因汗出于白日,故为自汗。患者自幼体弱、肺气不足,日久肺气虚弱,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故自汗,恶风,肺气虚,故劳后汗出尤甚,易于感冒;气虚则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总之,病位在肺卫,为虚证,属肺气虚弱,表虚不固之自汗,若及时治疗则预后好。
    诊断:汗证,自汗(肺卫不固)。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处方:生黄芪20克,炒白术10克,防风10克,陈皮10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 六付,水煎服。上药水煎至200毫升,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适劳逸。

教学参考

    自汗
    邢氏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
  旺,经治后全部有效。其中16例全部症状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
  (3):35]。马氏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1例自汗严
  重(称为漏汗)病程达1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6]。
  俞氏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
  梅)对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有良好
  疗效[中医杂志1988;(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如陈氏治疗1例汗出如油,白天需换衣5~6次,已
  病10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自汗患者,曾用其他治疗无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
  收到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633]。辛氏及吕氏分别以血府逐瘀汤治愈2例黎明
  汗出,患病半月的患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以阴虚导致者为多,但亦有由阳虚所致者。如钟氏谓,对于阴虚于内,阳浮于外,
  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可获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2;(11):6]。周
  氏对1例43岁的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已6年的患者,经辨证后采用真武汤治疗,4剂汗止,
  继以原方出入服药10剂,随访2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1;(12):27]。江氏对1例夜卧则
  下半身出汗已5年的患者,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3方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疗
  效优良[中医杂志1991;(6):353]。

    止汗方药
    余氏对汗证妙用仙鹤草,其经验是:仙鹤草配白术疗自汗,仙鹤草配紫丹参治盗汗,仙
  鹤草配藿胆(藿香加适量猪胆汁拌)治头汗,仙鹤草配黄芪治半身出汗[中医杂志1992;
  (9):517]。魏氏等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
  质制成每粒含生药1克的锭剂)治疗168例汗证(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兼盗汗54例),
  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为94.05%。在无效的10例中,有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期5例,更年
  期综合征1例。止汗锭的用法是:将脐部洗净擦干,放1枚药锭于脐内,上盖塑料薄膜,外敷
  纱布,周边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8日为1疗程。疗效佳的患者,3日左右即显效
  果[中医杂志1991;(6):41]。

复习自测


    必考题

    1、汗证的病因有肺气不足、营卫不和、心血不足、

阴虚火旺、邪热郁蒸,汗证之辨证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 [答案]



    2、汗证如何分型辨证及治疗?[答案] 分型论治

    肺卫不固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稍劳尤甚。
    兼症: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舌脉: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加党参、黄精;兼见阴虚,舌
    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处方举例:生黄芪20克,炒白术12克,防风6克,麻黄根10克,糯稻根10克,党参10
    克,煅牡蛎(先下)30克、煅龙骨(先下)30克,炙甘草6克。

    营卫不和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或半身局部汗出。
    兼症: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舌脉: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加龙骨、牡蛎;兼气虚,加黄芪;半身或局部汗出,可加甘麦大枣汤;
    见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可改为黄芪建中汤;兼见心胸不适,舌
    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可改用血府逐瘀汤。
    处方举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炙甘草6克,防风6克,清豆卷
    10克,白术10克,龙骨(先下)30克,牡蛎(先下)30克。

    心血不足
    汗出特点:自汗或盗汗。
    兼症:心惊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
    舌脉:舌质淡,脉细。
    治法:补血养心。
    主方:归脾汤。
    加减: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血虚甚,加制首乌、枸杞、熟地。
    处方举例: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30克,
    酸枣仁30克,远志10克,木香6克,大枣5枚,浮小麦10克,五味子10克。

    阴虚火旺
    汗出特点:盗汗或有自汗。
    兼症: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口渴。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当归六黄汤。
    加减:汗出多,加牡蛎、浮小麦;潮热甚,加秦艽、银柴胡、白薇;若以阴虚为主,
    潮热,脉数不显著,改为麦味地黄丸。
    处方举例:生熟地(各)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黄芪15
    克,牡蛎30克,浮小麦10克。

    邪热郁蒸
    汗出特点: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
    兼症: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舌脉: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主方:龙胆泻肝汤。
    加减:小便短赤,加茵陈;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不显著者,可改为四
    妙丸。
    处方举例:龙胆草15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栀子15克,泽泻20克,木通6克,车前子
    (包)12克,当归10克,生地20克,甘草6克。

复习思考题

    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如何鉴别?[答案]

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的鉴别


汗出特点

伴随症状

预后

自汗

白昼汗出,动则尤甚,且不受外界影响。

可伴恶风,乏力,动则加重,易于感冒,心悸气短等,脉细弱。

单纯出现而非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预后好。

盗汗

寐中汗出,醒来自止。且不受外界影响。

可伴心烦,口干,午后潮热,两颧色红,脉细数或弦数。

单纯出现而非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预后好。

脱汗

大汗淋漓,汗出如珠。

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病势危急,预后差。

战汗

出现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汗出。

突然恶寒战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

若汗出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则预后好。

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

病程缠绵。

5自汗和盗汗的总病机是             A  卫外失固,腠理疏松             B  虚火内盛,津液外泄             C  邪热交争,湿热熏蒸             D  肺气不足,营卫不和             E  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考题解析:《内经》谓汗出的病理,主要缘于“阳加阴、谓之汗”,阳旺于内,或阴虚阳旺,均可以迫液外泄;或阳衰于外卫阳不能固护津液,也致外泄,均可引起自汗、盗汗,故E为正确答案。而A、B、C、D只是从一个侧面阐述了自汗、盗汗的病理因素,而不是概括总的病理,故都是错误的。

7. 下列哪种汗证最危急而且预后差: [1分]

A.自汗

B.战汗

C.盗汗

D.脱汗

E.黄汗 

28. 肺卫不固型汗证代表方为: [1分]

A.当归六黄汤

B.玉屏风散

C.四妙丸

D.甘麦大枣汤

E.龙胆泻肝汤

解析:肺卫不固型汗证,治法:益气固表。主方:玉屏风散。

22. 治疗营卫不和型自汗的代表方为: [1分]

A.当归六黄汤(汗证-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

B.玉屏风散(汗证-肺卫不固,治法:益气固表。)

C.麻黄汤

D.麻黄附子细辛汤

E.桂枝汤

解析:汗证-营卫不和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或半身局部汗出。
    兼症: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舌脉: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D)    A.玉屏风散B.六味地黄丸C.一贯煎D.当归六黄汤(治法:滋阴降火)E.生脉散

20.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营卫不和型自汗证的主证: [1分]

A.脉缓

B.面色不华

C.时寒时热

D.汗出恶风

E.周身酸痛

解析:营卫不和
    汗出特点:汗出恶风,或半身局部汗出。
    兼症: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舌脉: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返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