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染料植物‖ 涨涨“黑”姿势:盐肤木

 369蓝田书院 2020-05-16

换个角度看文化

色彩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精彩,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染料。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给物品染色。植物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染料大部分都来自植物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的色素。


染料植物:盐肤木

“你喜欢什么颜色?”小编相信绝对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黑色。或许会觉得黑色耐脏,或许会觉得黑色比较神秘、亦或者就是觉得黑色比较百搭、显瘦,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单纯的喜欢黑色,就是想要这种“五彩斑斓”的黑。


染料植物:黑色

秦始皇画像

黑色,不仅是夜的特征、光明的对立面,也曾是中国古代帝王将相推崇的贵族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待黑色的态度很不一致。在秦朝,由于秦始皇认为秦灭周是以水德战胜了火德,因此“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汉朝建立初期,承袭了秦王的“黑色癖好”,汉文帝赞赏“身衣弋绨”,弋绨是指黑色粗厚的丝织物。文武百官则“虽有五时之服,至朝皆着皂衣”,所谓的“皂衣之吏”即源于此。皂,最主要的意思是黑色,与白色相对,故有“不分青红皂白”一说。

汉朝分裂后,魏晋时期仍崇尚黑色。当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以“染黑”著称,据说秦淮河南有个地方的贵族子弟都穿黑色绸衣,即乌衣,以显身份尊贵,此地便被称作“乌衣巷”。还记得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那首《乌衣巷》吗?经过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这首传世之作的渲染和宣传,曾经“乌衣云集”的地方,如今也成为了中国最知名的古巷景点。 


染料植物:盐肤木

△其貌不扬的盐肤木

传统染黑色主要是用五倍子。五倍子是一种虫子,寄生在一种叫做“盐肤木”的植物中。盐肤木(Rhus chinensis)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奇数羽状复叶,叶轴上有较宽的叶状翅,叶边缘有明显锯齿;盐肤木的雌雄花“分居”在不同的花序上,雄花序大,花序轴上没有毛,雌花序的花序轴上却长满锈色的绒毛;白色小花排成宽大而多分枝的圆锥花序。

△果实上的“盐肤”

盐肤木得名的由来,特别有意思。它的果实上,常常会覆盖有一层半透明白色的结晶状物质,似白霜,似盐花,也就是所谓“盐肤”。其果实成熟时为红色,生食味道酸咸可以止渴,有一些地方也会直接用盐肤木的果实泡水代醋用。

△蚜虫寄生后形成的虫瘿

盐肤木还有另外一个更加著名的名字“五倍子树”。所谓五倍子,就是一种寄生在盐肤木的蚜虫在其幼枝和叶上形成的虫瘿。虫瘿其实就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其他形状的突起。用于染色的部分也不是虫子本身,而是被虫叮咬的部位。主要是因为被叮咬的树皮会分泌出单宁物质(又称鞣质,是一种具有多元酚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当单宁和铁盐作用时,就可将织物染成黑色。《本草纲目》中对其培植有所介绍,须“生于肤木叶上”。同时指出了五倍子的染色功用: “九月采子,曝干,染家用之……皮工造为百药煎,以染皂色,大为时用。”  

△剥开五倍子,里面全是虫子.

五倍子除了是中国古代的纤维染色材料外,也是最早用于钢笔使用的蓝黑色墨水的染料。此外,我国古代染黑的原料多为含有单宁的植物。古代文献记载用来染黑的植物还有橡树、鼠尾草、乌桕、狼把草等,利用这些植物的树皮、叶、果实外皮、壳中含有的单宁和铁盐作用,将织物染成黑色。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研究》谭光万

《草木情缘》潘富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