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昵称32901809 2020-05-17

北宋的范仲淹,堪称一代名臣、一代名儒!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梅尧臣对范仲淹屡遭贬谪的处境十分不忍,曾多次写信劝诫好友,让他学会隐忍,告诉他为官之道需要圆滑,并且还说朝中都将他的谏言当做乌鸦的不详之声。可是范仲淹却回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正是如此充满无私和信念的言语,才让世世代代的儒生士子向着光明,致使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代代延续,民族的脊梁,便是因为范仲淹这般的人,从而坚韧正直。范文正公,他当之无愧。

守边疆,范仲淹则是名将;居庙堂,则是名臣;处江湖,他又成了一位博学才高的书生,《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虽然范仲淹流传于世的词只有五首,但颇受后世赞誉,李清照甚至还模仿范仲淹的词,从而写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有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大家是否很熟悉?不熟悉也没关系,我们一起品读下李清照的《一剪梅》就熟悉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些争议。元代的《琅嬛记》说,李清照结婚没多久,赵明诚便外出游学,于是她在锦帕上写下了这首《一剪梅》,送给丈夫,以慰相思之情。但是《李清照校注》却认为,李清照和赵明诚刚结婚的那段时间,两家都在京城,并且赵明诚那时候还是太学生,不会去外出游学。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据李清照自己写的《金石录后序》言,是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受到政敌打击,李清照也因此受到影响,被迫还乡,与赵明诚聚少离多,所以写了不少词,《一剪梅》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词一直是千古名篇,并且选入了语文教材。

首句点明了季节,是初秋。逢秋本是寂寥萧瑟的,不过李清照以“红”、“香”等清丽的字词来加以点缀,使句子不致太过老气横秋,并多了一番出尘的气息。女子总是容易被那些精致、玲珑、明艳的景物所吸引。

玉簟秋,则有丝丝凉意传来。季节的变化,知道看到荷花凋零才发觉,从而换下轻薄的罗衫,由此可见李清照心中藏着心事的,她独自上了一叶小舟。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大家或许觉得泛舟水面很有意境,殊不知要驾驭小船,使之按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是那么简单的,看来李清照平时是比较爱玩的,什么都能上手操作一番。

古人总说鸿雁传书,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总将相思寄予那些穿梭云间的飞鸟。李清照痴痴地望着天空,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什么时候传信过来呢?雁群排字南归之时,正是月光照洒西厢窗柩之夜,此时,丈夫应该回来和我共同在檐下的石阶上赏月吧!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落花无意,自顾在西风中飘零,然后落入水中;流水无情,卷裹着花瓣悄然而逝。看着眼前的景象,李清照突然感到一阵浓郁的相思,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一种的相思,却是两处的忧愁,想必他也是如此思念自己吧。

想要消除这令人难受的情绪,但是却无法排遣,才落下眉头,却涌上心头。相思,原来越是抑制,越为强烈。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素来令人称道。李清照将无形无色的相思,描绘的恍若实质一般,在眉间、心间盘踞,折磨着有情之人。明代大才子杨慎叹其“离情欲泪”,明代王世贞说这一句,可谓憔悴支离矣。

李清照模仿范仲淹,写下一首词,不料千古流传,还被选入教材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发现,李清照这是模仿范仲淹《御街行》当中的那句词,或者说是化用而来。清代王士禛说:

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

王士禛认为,虽然李清照是模仿范仲淹的,但是李清照的更好一点。诸位认为谁人的词句,更胜一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