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砍柴的少年 2020-05-17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章相当让人费解!费解之处在于什么是微明。
    老子用四个“将欲,必固”,说明了“微明”是什么?
    用“柔弱胜强”说明了“微明”的目的。
    用最后两句,说明了要做到“微明”需要坚持的两个原则。
    老子为啥要提“微明”呢?
    因为,前面老子说,我强敌弱,不得已而用兵,用兵不可强。
    如果“敌强我弱”呢?直接用强那会死得更快,怎么办呢?
    “微明”就是在“敌强我弱”时,打持久战的要诀!


怎么才能柔弱胜强?

    柔弱胜强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当强敌开始进攻时,必然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这时候首先要“限制”敌人。

    要想限制强大的敌人,不能拼命抵抗,而要用空间换时间,让敌人扩张,使之成为强弩之末

    拿抗日战争为例,日本鬼子气势汹汹,不断扩张,当它们占领了武汉,就没劲了,日本鬼子的进攻势头得到了抑制。这是持久战的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拿解放战争为例,在“存人失地,人地皆失,存地失人,人地皆存”的战略指导下,战争之初,让国军充分扩张,圣地延安都被放弃了,但国军攻势得到了抑制。

    拿三次反围剿为例,敌人开始进攻,红军先“敌进我退”,为了限制敌人,先放纵敌人。     

    第二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当敌人的攻势得到了“抑制”,就要想办法“削弱”敌人。
    这个时期,依旧敌强我弱,要想削弱敌人,不是直接硬打,而是想办法让敌人觉得自己很强大,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对手,从而发力过猛,用力过度,加速其消耗。
    拿抗日战争来说,进入相持阶段,国军被动防御,八路敌后游击,都在示弱于敌,暗中壮大自己。中国军队的弱势,让鬼子很膨胀,他们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是持久战的第二个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拿解放战争来说,国军全面进攻受挫之后,依旧轻视共军,自我膨胀,改成重点进攻。在一次次夺地失人中,被不断放血,渐渐虚弱。
    拿三次反围剿来说,就是“敌驻我扰”,让敌人不能修养生息,不能站住脚跟,让他四处追击疲于奔命。
    

    第三步: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当敌人被不断削弱以后,双方力量渐渐持平,此时就可以进入反攻阶段,将敌人驱逐出去。
    这个阶段,虽然实力持平,要想将敌人驱逐出去,也急不得,需要不断与敌人保持接触,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收复失地
    拿抗日战争来说,就是第三个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从1943年底到日本鬼子投降,反攻阶段其实挺长的。
    拿解放战争来说,从粉碎国军重点进攻,到大决战,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经过大大小小无数个战斗。
    拿三次反围剿来说,就是“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将白军赶出根据地。

    第四步: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打败敌人后,要夺取敌人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力量。

    要想夺取敌人的力量,不是消灭他,而是把敌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要想成为自己的力量,就得先给予,才能真正化敌为己。

    这种夺,是夺心,夺心最需要人心换人心。

    拿抗日战争来说,无论是对待战犯、战俘、还有移民,中国人民都给予了他们很多宽容和帮助,培养了大批亲华势力,在日后为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拿解放战争来说,土地革命,优待俘虏,以及后来对国民党的旧势力给出路,都让曾经的敌人变成了自己人。伟人曾风趣地说:“我们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人碗打破了,如果不给人家饭吃,人家就要另起炉灶。”

    拿三次反围剿来说,优待俘虏,留下的俘虏,官兵平等,想走的俘虏,送路费,这种给予为红军攒下了不少的人气。


什么是微明?


    老子说完上面的四个步骤,总结成一句“是谓微明”。

    什么是微明呢?

    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宏观,到微观里才能明白的道理。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拾之”,也就是限制敌人,是宏观的目标,是最终的目的。

    “张之”,也就是放纵敌人,是微观的角度,是具体的行动。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弱之”,也就是削弱敌人,是宏观的目标,是最终的目的。

    “强之”,也就是使敌骄横,是微观的角度,是具体的行动。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去之”,也就是使敌远离,是宏观的目标,是最终的目的。

    “与之”,也就是接近敌人,是微观的角度,是具体的行动。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夺之”,也就是夺取敌人,是宏观的目标,是最终的目的。

    “予之”,也就是给予敌人,是微观的角度,是具体的行动。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发现,宏观的目标,和微观里的具体行动,正好相反。

    就像在月球上宏观看地球是弯曲的,在地球上微观看地球是直的。

    这就是微明。

    微明的目的什么呢?

    老子说:“柔弱胜强”。


柔弱胜强的原则


    微明是柔弱胜强的智慧,但是要想成功,还需要坚持两大原则,“鱼不可脱于渊”和“邦之利器不可以视人”,否则必败无疑。

    第一个原则:鱼不可脱于渊。

    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不能脱离自己的根据地,一旦离开支持你的基础,就会失去力量。

    拿抗日战争来说,国军和共军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所以一直坚持到胜利。而失去根据地,失去群众支持的抗联,就没能坚持下去。

    拿解放战争来说,通过土地革命,共军获得人民空前的支持,而国军正好相反,最后,得民心者得天下。

    拿反围剿来说,有根据地,红军如鱼得水,由弱变强。离开根据地,得不到修整和补充,就会越打越弱。当重新找到根据地,就又有了不但强大的前提。


    第二个原则: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只有保存自己,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底牌不能轻易露,用了就没有退路了。
    拿抗日战争来说,长征剩下的老底子就3万人,这就是八路军的利器,一场平型关战斗就死了六百多,这种仗打不起,所以八路及时改变策略,用游击战作为主要对敌手段。
    拿解放战争来说,国军五大王牌就是国军的利器,七十四军覆灭于孟良崮和济南战役,新一军,新六军覆灭于辽沈战役,第五军和十八军覆灭于淮海战役。一旦利器被毁,国军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拿黔之驴来说,当它把自己的“利器——蹄之”向老虎展示出来后。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里只是用军事来说明“微明”的道理,其实“微明”适用于一切柔弱胜强的案例。
   

读完第36章,继续读《道经》的最后一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