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华里的市井烟火12

 宜昌石头书屋 2020-05-17

  

从天还没亮强华里巷口就传来的环卫工铁锹清理垃圾的声响,到学生上学时巷道里各家饮食店飘出的各种香味与蒸汽;从各种培训班的营销人员此起彼伏的吆喝,到用花花绿绿的包装、化整为零的方式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从中午时分香气四溢、被挤得满满当当的各家店堂,到傍晚时分推着电动车在人群中灵活穿梭的外卖员;从闻得到家家户户饭菜香,到深更半夜依然还在营业的流动夜市摊;从放学路上津津有味吃着零食的小学生,到那些不顾夜深人静依然自顾自的谈笑风生的宵夜的食客,都是我们身边最熟悉不过的人间烟火。

其实,中国人个个都是吃货。虽然大家现在都知道,经过煎炒烹炸闷溜熬炖等复杂制作工艺、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调味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在营养构成上反不如简单的汉堡包,我们所向往的仅仅就是舌尖上的味道。然而,我们就喜欢那种或油腻 或甘甜、或浓郁或清淡、或外酥内嫩或鲜美多汁、或粗犷大方或精雕细琢的美味佳肴所构成的饕餮大餐。有一种解释是,吃货都是幸福指数更高的,因为嘴上容易满足的人,心里也更容易享受甜蜜的滋味。这就是根本所在。

于是就可以看见巷道里油馍在多油的平底锅里翻来覆去,红油小面的味道从灶台一直飘到餐桌上;可以看见阳光洒满巷道,那些有了些年头的楼房、店面招牌和摆在店外的餐桌椅都显得亮闪闪的;静悄悄的支巷那家麻将馆门口,老板娘端着一碗饭正在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说话,不知那汉子说了句什么,女人咯咯地笑弯了腰;晚上那家裁缝店灯火明亮,女裁缝正拉着皮尺在给一位少妇量身段,两人小声地笑谈,要知道女人有很多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市井人家的烟火气。

也许是邻近的红星路如今是一条文化街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里弄有了一所学校的因素,强华里就有了种若隐若现的高雅文化品位和美学趣味;而因为另一头横过沿江大道的斑马线、穿过滨江公园的粉墙黛瓦,就可见大江东去,粗犷的码头文化就会扑面而来;而这条里弄百年来演绎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故事,于是,土的、洋的;旧的、新的;雅的、俗的在这里混杂交融,形成了不同一般的文化韵味。就和老舍先生说的那样: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因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对宜昌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熟悉之极。加上自己又在那座位于四新路上、曾经汇集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干部的人委宿舍大院里住过十多年,自然对傍晚快到饭点前各家各户厨房里飘出的不同味道的烟火了如指掌。山东人家总少不了大葱的气味,广东人家总有些咸腥气味;江浙来的肯定有糖醋味,四川的辣椒油下锅会把每一个过路的呛得咳个不停;如果闻到腊肉的哈喇味,无疑是本地人存放的时间过久,偶尔也不知从哪里飘来一股洋派的罗宋汤的牛腩和洋葱气味,那无疑是某位知识分子的矫情……时过境迁,偶尔能在强华里支巷里重新闻到,除了深深吸一口气,就是久远的回忆。当年人委宿舍那种底蕴醇厚的文化氛围与现实中的烟火气味有机融合之后,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更、舌尖的味道、人情的冷暖,都如行云流水尽在其中了。

“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蹬蹬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的张爱玲女士对市井烟火写得细腻入微:“有一天,下了一黄昏的雨,出去的时候忘了关窗户,回来一开门,一房的风声雨味,放眼望出去,是碧蓝的潇潇的夜,远处略有淡灯摇曳,多数的人家还没点灯。”不过,还是不如人家梁朝伟潇洒,心有所念,就能从香港飞到巴黎喂鸽子,然后又飞回来喝下午茶。这就是张国荣唱的意境:“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强华里的市井,就是不一样的烟火!(2018年5月——9月2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