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超级水手ssl 2020-05-17

第二十八卷 交通运输(上)

2008-7-15 9:51:25

概述

 

    宋代,青龙镇港成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外贸港口,内河市镇小港也有发展。漕粮、食盐、纸张和手工艺品成为水运的主要货种。迟至北宋嘉2七年(1062年),青龙镇港已与日本、新罗等国通航,与江浙的苏、常、杭、湖等州辟有较固定的内河航线,南方沿海明(宁波)、台、温、福、泉、漳诸州每年有船到港。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市舶务设立,上海地区港口始有市舶机构。南宋,上海至南方的沿海航线延伸至两广。南宋末期,上海港发展,运输船只通过吴淞江入海,华亭、青龙镇港成为内河港。

    元代,漕粮海运兴起后,上海成为糟米集疏中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上海至天津的北方沿海航线辟通,平底沙船承运漕粮,至元二十年至天历二年(1329年)海运漕粮达8300万石。江南数郡船商与日本的贸易船只,大多由上海起航,出口布匹、瓷器、苏杭丝绸等,进口珠宝、香料、药材。布匹和粮食成为埠际水运的大宗货物,布匹经长江、内河输往内陆,年运量近2000万匹;运入上海及邻近地区的米粮年有一二百万石。

    元末明初,上海港港区开始立基于大黄浦。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浦江形成,入海通道始由长江口航道和黄浦江航道组成,黄浦江作为上海港主要港区的位置基本奠定。吴淞江成为沪苏、沪皖间水路主航道。永乐九年起,漕粮运输弃海路而走大运河,长江、内河水运兴盛。同时,先后形成16个以棉布、棉花和漕粮短途集疏为主的内河市镇港。明代中后期,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约20万吨。

    清初禁海,上海海运受阻,远洋航线中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禁,水运发展。大批沿海、长江、内河船在沪集散,至日本、朝鲜、南洋的国际航线恢复,上海港成为中国4大外贸口岸之一。由沙船运营的北方沿海航线可达芝罘(今烟台)、牛庄(今营口)、天津,由鸟船、疍船、三不像船等运营的南方沿海航线可达浙、闽、粤、台等省的多个港口。内河市镇港增至40余处,内河定线航班船和可以搭客的信局船开始出现。因沙船运输业的发展和豆麦、稻米、棉布等国内运输量的增长,上海港迅速成为全国埠际贸易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主要航行于北方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沙船运输业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每年出入上海水域者不下二三万艘,小的载货300石,大的可达3000石,收泊于境内的千石以上大型沙船,有时聚集达3500余艘,每年从北方南运的大豆、豆饼达1000多万石。至鸦片战争爆发前,上海有多条南北沿海航线,并与宜昌以下长江各埠和大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通航。年埠际航运货物价值约3000万银两。上海港有10多个踏步式石砌码头,岸上筑有一批石砌仓库,年货物吞吐量近200万吨。

    上海开埠后,外商利用《上海土地章程》,七八年间在黄浦江外滩洋船停泊区建10余座土石方堆砌或踏步式驳船码头。外国商船纷纷驶抵上海。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上海已与纽约通航,与香港间有定期班轮,均由外国商船运营。进出口货物的骤增,使上海港吞吐量扶摇直上。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港进出口货值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东南亚第二的外贸大港,进口货值占全国59.7%。

    咸丰八年(1858年),长江沿岸主要港口开埠,外国商船开始长江营运,两年后,上海轮船运输业勃兴,多家外国轮船公司在沪开设,虹口、浦东沿江一批浮码头和木结构码头建成,上海港港区扩大。至19世纪60年代初,外商运营的申汉、申甬、申温、申椒、申青、申烟等长江和南北沿海客货班轮航线开辟,申汉线有13家外国船商运营。北方的豆麦、长江流域的粮食、本地的棉花棉布为埠际贸易大宗货,海运漕粮最多时一年需用船1600艘,运量达24万吨;国际水路贸易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金银、铁器、木材等为主。

    同治十一年(1873年)十二月十九日,第一家中国人办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在以上海为起迄港的多条国内国际航线上与外国轮船公司展开竞争,成为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出上海港的船舶达5833艘、544.3万总吨,其中86.9%为轮船。远洋航线通达伦敦、汉堡、不来梅、加利福尼亚、温哥华、维多利亚、敖德萨等地。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轮船航运枢纽。至甲午战争前,上海水上货运量每年在350万~380万吨。

    约19世纪60年代,苏北独轮小车输入,上海始有营业性车辆运输。80~90年代,榻车、老虎车等人力货运车辆投入运输,成为陆路短途货运的主要工具。光绪二年(1876年),英商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

    甲午战争后,小型轮船开始进入内河,沪苏、沪杭等跨省市内河班轮航线开辟。中外轮船公司在苏州河建客货轮船码头,四川路至新闸桥一段成为上海最大的内河港区。形成朱家角、川沙、崇明等内河港区。驳船、划舢等非机动船数量和种类增多。日本航运企业趋势扩张,与英美法等船公司展开竞争。光绪二十四年吴淞开埠,吴淞洋船停泊区随即设立。其间,上海港专业码头公司渐次建立,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最盛时拥有海轮泊位10个。开始出现钢筋混凝土高桩桁架码头和万吨级泊位。多层钢筋混凝土码头仓库。码头装卸始有少量起重机。煤炭、石油产品运量增加,集中在上海港装卸或中转。19世纪末,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增至300万吨,其中煤炭70万吨。

    20世纪初,上海成为远东金融、商业、贸易中心,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工业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经黄浦江、苏州河(吴淞江境内段)水路进出。光绪二十七年,首批两辆汽车从国外输入,上海成为中国汽车运输的发祥地。专事笨大件船运、安装的起重盘路工人和榻车行出现。上海浚治黄浦河道局(后为上海浚浦局)开始整治黄浦江航道,建成吴淞口导堤。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沪宁、沪杭铁路先后建成,成为通向国内各埠的陆路运输大动脉。

    1912~1937年,上海成为远东最大的港口城市和航运中心,铁路、公路运输迅速发展,民用航空业创办,各种运输规模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光绪年间开始至1920年,黄浦江航道浚治和吴淞导堤改建,3000吨级船舶无需候潮进港。30年代初,黄浦江港区扩大到35公里,两岸码头总延长达20公里。苏州河等黄浦江支流内河码头建设发展,1936年苏州河沿岸有码头123座。同年,黄浦江港区英、日、美商码头的仓库总容量和堆场总容量分别达到377万吨和425万吨,有桥式卸煤机等装卸机械27台。内河客货运输业华商企业增至270家,经营数十条航线,申汉、申宜渝、申扬航线竞争激烈。至抗日战争前,以上海为起迄港或中继港的水路航线逾百条,其中沿海航线17条;进出上海港的船舶最多时一年达2.37万艘、3700多万总吨;上海港和苏州河港的货物吞吐量1400万吨,进出船舶总吨、货物吞吐量和贸易值等均居国内首位,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水路旅客年到发量约200万人次。

    1916年,沪宁、沪杭铁路联络线建成,两大铁路干线贯通,客货运量增长。1935年,每日运营旅客列车19对,每列编组平均9辆,沪平(北京)线旅客列车已从每周1列改为每天1列。1937年,沪宁、沪杭两路发送旅客1681万人次(包含市境外车站发送量)。

    汽车公路运输发展。1912年,全国最早的城市短途汽车货运企业3家汽车运输行开设。1922年,沪太长途汽车公司始办跨省市长途汽车客运。20年代~30年代初,中外汽车运输行竞相开设,搬场运输、平板车大件运输业务开办。至抗日战争前夕,多家长途汽车公司已开辟跨省客运线7条。上海成为全国汽车货运业最发达的地区。

    1921、1922年,虹桥机场、龙华机场相继建成。1929年,开辟第一条民用航空线,运营沪宁航段。1930、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欧亚航空公司相继成立,开辟上海至北平、广州、成都等航线。1937年,旅客运量2.3万人次,货邮量500吨。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上海交通运输业损失巨大。一批中国商船被征用,或用于沉江,以阻日军水路进犯;或承担军运后,毁于战火。铁路遭日机轰炸,沪杭铁路上海南站被炸为废墟。长途客运汽车在战初就几乎损失殆尽。机场被日军占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轮船公司经营的远洋和沿海航线全部中断,用木帆船往返申甬、申温及浙东其他小港,用划舢作黄浦江摆渡。港区码头设施大都为日军占用。铁路、跨省市公路客运受日军控制,日商、日伪汽车运输企业扩张。人力车货运业发展,出现三轮、四轮车短途运货。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交通运输各业复苏和繁荣。美、英等商船公司恢复经营,轮船招商局等华资船公司运力有较大增长。1948年,上海有华资轮船734艘、90余万总吨。远洋、沿海、长江、内河航线相继恢复,开辟上海至台湾高雄、基隆航线。招商局开辟至美国和东南亚的航线。水路进口货物约有一半转至长江各埠。长江、沿海水路客源猛增,沿海客运航班每天到发旅客在万人以上。1946年,沪宁、沪杭线旅客列车分别增至19对和8对,列车编组分别增至15辆和11辆,货运量也有较大增长,开始承办沪宁、沪杭两线的零担货运。汽车运输行复业。长途汽车客运企业恢复运营。沪平、沪渝和中美、中印等多条国内国际民用航空线恢复航行。因内战爆发,航空、水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又对上海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和劫掠。招商局80%的轮船被征作军运。华商轮船公司大轮被掳至台湾、香港,仅剩小轮270艘,不足12万总吨。沪宁铁路真如至南翔线路被切断,沪杭铁路16座铁路桥毁损。沪浙、沪苏间客运汽车停运。民航飞机绝大部分被转移至香港。是年5月23日,上海港全面封港,各条航线断航,25日上海航空站全部停航。

    解放初,打捞阻航沉船、抢修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组织和恢复运输生产。仅半年时间,市船舶打捞修理指导委员会组织打捞船舶60多艘、1.4万总吨,修竣旧船200多艘。建造拖轮、木帆船、木驳船3.3万余载重吨。1949年6~12月,从长江、内河运入上海的粮、煤、棉达235万吨。沪宁、沪杭铁路通车。公路交通部门突击抢修大批汽车,投入市内货运,榻车、拖车等约承担60%的市内陆上短途货运量。

    解放初至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码头、水运、公路运输等行业,建立国营企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铁路部门运力增长。民用航空业开始恢复部分国内航线运营。

    1951年起,上海港务局陆续接收其他单位的国营码头和受让外商码头,并经过私营码头、仓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开始统一管理和经营黄浦江港区码头。港区的水平运输在“一五”期间实现半机械化,港内驳船运输实现拖带化。至1957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增至1649万吨。

    沿海和远洋运输在解放初期一度中断。1950年6月,舟山解放后,恢复申甬等沿海航线。其间,上海海运局、长航上海分局以及地方所属的上海内河航运公司等国营水运企业成立,分别主营沿海、长江和内河客货运输。1955年,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沿海客货轮投入运营。内河运输仍以木帆船、驳船为主。一批仿苏蒸汽机拖轮投入长江下游的拖驳运输。至1957年,申连、申秦、申青、申津等沿海航线相继通航,由中波轮船公司经营的船舶,在上海与新加坡、卡萨布兰卡等港间运货。1956年,沿海、长江、内河运输企业货运量1420万吨,其中长江和沿海的煤炭运量合计达405万吨,超过历史最高纪录。1957年,长江客运量上升至615.24万人次,比1952年增长1.48倍。远洋客运业务在1954年前有接侨运输船到港,后中断。

    铁路运输,在1950年全国铁路实行统一列车运行图后,增加客车对数,还同水路、公路部门实行货物联运。1957年,铁路货物到发量比1950年增长69%。

    公路运输,国营运输企业汽车保有量增加。私营汽车运输企业由分散经营到集中经营,实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营业人力车货运业实行“统一承揽、统一调度、统一运价”。1956年,市属公路交通部门的汽车拥有量和完成货运量已分别占全市60%以上。

    民航运输,1952~1957年先后开辟沪汉渝、沪京、沪粤等航线。1957年,建立飞行中队,有运营飞机8架,经营国内航线9条,通航125座城市。

    1958~1978年,上海交通运输各业自力更生,排除干扰,根据国家计划安排,为发展上海经济和支持全国作出巨大努力。

    上海港和内河港区在60年代末之前经过数次调整,布局逐渐合理。内河港区建成盘湾里、蔡家浜等装卸作业区。针对上海港压船压货状况,1973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港口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之一。至1978年,黄浦江新建和扩建24个泊位、4000多延米,军工路码头成为有8个万吨级泊位的大型外贸港区,一批煤炭、矿石、散粮、木材等专用码头得到改造。建成杭州湾北岸陈山原油码头和总容积5.1万立方米的民生路码头散粮圆筒仓库。其间,内河港也新建码头泊位595个,靠泊能力最大的增至3000吨级。码头作业机械化改造持续近20年,多种抓斗、移动机械、卷扬机、输送机、门式桥式起重机、吸扬机等成批装备作业现场,煤炭、散粮、木材机械化装卸作业线建成。至1978年,上海港和内河港有主要装卸机械5500多台,其中起重机有1200余台。是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955万吨,比1957年增长3.8倍。60年代起,对黄浦江长江口航道进行日常疏浚维护,黄浦江深水航道稳定,长江口航槽水深保持7米,2万吨级海轮可乘潮进出。

    沿海、远洋、长江和内河水运企业,大批淘汰旧船,投入营运大吨位新型船舶,运力迅速增长,出现集装箱运输。1958~1965年,沿海航运企业在北方海区新增国产轮船20多艘,有3000~5000吨级杂货轮、5000吨级客货轮、4500吨级成品油轮、国产第一条万吨轮,以及从国外订购的28艘、8万余载重吨的海轮。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又有一批设备更为先进的沿海、远洋、长江和内河船舶开始装货载客,有3000~7500吨级客货轮、3310千瓦长江干线客轮、1942千瓦长江顶推轮、1500~2000客位申崇线双体客轮、1.5万~2.4万吨级的国产原油轮、1.8万吨级国产散煤轮、6000吨级木材钢材运输专用轮、从国外订购的20多艘远洋杂货轮以及中国大陆第一艘小型集装箱轮等。实行万吨级油轮江海直达运输,中波、上海远洋等公司开辟远洋航线,其中有中日、中朝、中欧(洲)航线。1976年,上海远洋公司船舶通航82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港口。1978年,始辟中国大陆首条集装箱远洋班轮航线。是年,上海海运局、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中波轮船公司货运量超过6000万吨,比1966年增长1.36倍。

    铁路运输部门全力改造线路,辟建专用线,发展专用铁道用户,新建和扩建一批铁路货物、编组站,增添新型机车、车辆。1958年起,先后改造和新建南何、新闵、吴泾、吴周、何杨、南新、金山等支线。1978年,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零担货运站北郊站,南翔站成为有52条股道、调车驼峰实现半自动化的大型双向编组站。完成沪宁复线工程。上海南、新龙华、何家湾、桃浦、杨浦等货站也相继新建和改造。1975年,上海铁路货物到发量达到2450万吨,比1965年增长43.5%。1978年,旅客发送量超过1000万人次,比1965年增长1.07倍。

    公路运输,1958年起大批淘汰人力货车,用4~300吨级的国产汽车大批装备运输企业,建立大件、化工、钢铁、煤炭、木材、散货等专业汽车运输场,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60~70年代末,公路交通部门派出大批汽车赴市境外驻点运输,1978年,市交通运输局直属企业完成汽车货运量7185万吨,比1957年增长2.8倍。

    民航运输,1964年开辟上海至沈阳、兰州航线。1963年虹桥机场改建成国际机场,替代龙华机场成为上海惟一的航空港。1964年5月,解放后上海第一条国际航线中巴航线开辟。70年代初,续辟上海至西安、贵阳等国内航线。1974年,与日本正式通航。1977年,完成旅客运量24.3万人次,比1965年增长8.9倍。

    1979年起,港口、航道、铁路场站、长途汽车站、民航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运输工具大批更新,经营管理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运输生产综合能力快速增长。上海交通运输各业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取得成就。

    为适应浦东开放开发和振兴长江流域经济,90年代兴建外高桥新港区、罗泾作业区等,上海港开始从黄浦江向长江口和杭州湾拓展。发展上海港货主码头。开挖水深7米的长江口南港北槽航道,吃水10米以内的船舶可乘潮进港。开始杭州湾金山嘴水域深水航道试挖工程。至1995年,上海港长江口主航道和黄浦江航道合计长199.5公里,其中黄浦江航道90%以上的航段水深8米以上。是年,上海港拥有公用码头140个(万吨级68个),码头总延长18995米。港内建有单体面积3.6万平方米的大型集装箱拆装箱仓库、符合国际惯例的保税仓库、总容积12.7万立方米的圆筒粮仓群;仓库总面积66.5万平方米,堆物总面积194.8万平方米,有主要装卸机械2561台。1984年起,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其中最高年份1993年为1.76亿吨,居世界第三位,1995年1.66亿吨。上海港的码头规模、机械装备、客货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中国大陆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跻身世界20强。其间,全市11个内河港每年货物集疏量2000万吨以上。1995年,内河港公用码头共有泊位1591个,码头总延长5.54万米,有仓库228.6万平方米,堆场420万平方米,装卸机械1697台,完成年货物装卸操作量6567.3万吨。是年,上海港和内河港共有货主码头泊位3414个,码头总延长10.2万米。为使上海港成为国际航运枢纽,开始实施以长江口航道整治为中心的上海深水港战略规划。

    上海水运系统各企业增添新型船舶、开辟航线,抢占日益扩大的国内国际两大水运市场,上海海运(集团)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等企业分别投入营运1700~3800箱位的各类集装箱船、中国大陆最大的12.5万吨级远洋散货轮、700箱位的大型滚装船、3.1万吨级肥大型散货轮、6.3万吨级原油轮、国内航速最高的水翼船、1.5万千瓦功率的远洋拖轮等。上海水运业船舶的总体技术经济水平与国际航运界差距大为缩小。1995年,上海交通部门有沿海、远洋船舶541艘、869万载重吨。是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拥有运输船舶139艘、312.3万载重吨,经营的航线通达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个港口,并成为世界上第七家有能力开辟班轮航线的船公司,其集装箱船拥有艘数列世界第四位、载量列第九位,运量达152万标准箱、1541.9万吨。上海海运(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海运企业,有运输船舶221艘、408.7万载重吨,多年承担上海90%石油和80%煤炭的输入量。长江、沿海客运量在80年代增长较快,90年代初,因铁路、公路和民航等客运业的发展,开始下降,有的航线停止营运。1995年,上海水运专业企业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6686.1万吨,比1978年增长107.5%;客运量1600多万人次。远洋拖航运输业务迅速增长,上海救捞局成为世界知名拖航企业。

    铁路运输,改善线路,增建支线,扩建场站,配置多种新型机车和车辆,强化管理和服务。1984年起连续开展“中取华东”、“再取华东”铁路建设大会战,先后建成沪宁、沪杭铁路复线工程。建成铁路上海新客站,扩建南翔编组站等一批货运场站。至1995年,境内铁路线路总延长达670公里,有沪宁、沪杭两线,还有9条支线、81条专用线,有37个车站、12个货场和3个编组站。铁路上海站成为全国铁路系统设施最先进的特等大站。是年,日到发旅客列车60对,旅客发送量2929.4万人次,到发货物4165.6万吨。

    公路运输,1979年起不断开拓新的运输经营方式,恢复和发展传统服务项目,确保国家重点基本建设工程的运输需求和港口、铁路货物的集疏。1980~1990年,公路交通部门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工地承运各类物资2389万吨,为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工程运输物资3415万吨。发展国际集装箱公路运输,引进800吨级大平板车承接特大特重设备运输。建设公路货运主枢纽站及一批公路长途汽车站,长途汽车通达9省1市。建成辐射大半个中国的汽车零担货运网。建立20多家民用和工业搬场企业。全行业货运汽车向大吨位、专用化方向发展,一批高档次舒适型客运汽车投入运营。1995年,全市货运汽车保有量增至10.45万辆,货运量2.45亿吨;有416条跨省市客运班车线,发送旅客743.5万人次。

    民航运输,80年代起高速发展,国际国内空运业务日益繁忙。扩建虹桥机场,并成为全国3大航空港之一。1985年,成立全国首家地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1995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等37家中外航空公司经营民航业务。是年,虹桥机场起降飞机8.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达1107.6万人次。是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共有各型飞机77架,商业载重1436吨,可提供座位数9194个,共经营国际、国内和香港地区航线210多条,合计完成旅客运量817万人次、货邮运量19.77万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跻身国际民航企业百强行列,纯利润排名第十一位。为适应浦东开发开放,把上海建成亚太航空枢纽港,1995年开始浦东航空港的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