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人,去潭下赶圩过吗?扣肉米粉、油炸粑粑、沙谷米,你吃过没?

 桂林0773 2020-05-17
原创专栏/2020年第33期

赶圩,这个离城市遥远又陌生的场景
很多年轻人压根没见过
但若有幸赶一次圩,嗅一嗅人间烟火
从日常忙碌和重压中逃离
停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中
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灵治愈和自由


菜市场 Market 久石让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 潭下圩的市井百态——地方生活博物馆 』


在桂林与农村地区紧密结合的城郊,还保留了独特的“赶圩文化”。人们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圩日”,桂林周边乡镇都有固定的圩天,大多都是三日一圩的,“二五八” 或”一四九“。

灵川潭下镇是”二五八“圩,也就是每个月的2、5、8、12、15、18……以此类推。每逢赶圩日,人们会早早起来,三三两两从远近不同的村子出发到镇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顶着朝霞,冒着晨雾,绕过村庄,走过浮桥,把当季家里田间的农作物拿出来卖。

赶圩越早越好,9到10点左右到达圩市的高峰期。人声鼎沸的市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孩的吵闹声汇聚成一部市井交响乐!热闹且温暖。


据当地人说,潭下镇这个集市已经翻改三次了。虽有宽敞的大铁棚子和分区,但架不住趁墟者的需求,四周的通道、墙角、空地上都布满了摊子。

搬个石头,垫个传单,就坐着卖自家土货的老闺蜜,闲时就聊聊天,这么大把年纪还忙活着,她们说“人老了,动动手,动动脑子“,”赚点伙食费”。


出来赶圩的人群,卖菜的、买菜的、看热闹的都有,经常都能遇到屋前屋后的熟人,走近了就扯起板路了。



『 赶衣食用行的热闹场子——乡村小淘宝 』


旧时社会,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出一次门,需耗费的时间、财力、物力超过了收入。所以集市应运而生,每一次赶圩,人们就会一次性采购各种日常所需物品。

如今交通发达,城镇发展,网上购物便捷,很多年轻人选择网购,还送货上门。而赶圩便成了老一辈人的主场。他们会挎着篮子或揣着布袋,转遍集市。

圩市上应有尽有,从吃的、用的到玩的,穿的,让人眼花缭乱。简直就是个乡村小淘宝。
清晨,从田间地头采摘的新鲜蔬菜、爬上树摘下来的枇杷,养了三四个月的土鸡,家里养的鸡这几天刚下的蛋……

自家腌制的酸菜,晒了大半个月的鱼干,上山挖的药草和各种”秘制不外传“的膏药……


勤劳能干的大叔大娘,能下得了地,也能河里打鱼撩螺,野生的泥鳅,田螺、小螃蟹,还有外表长得怪瘆人的水蟑螂,只叹民间美食令人吃惊。


食,是中国人的信仰;鲜是桂林人的追求。圩上不乏从城里来寻找新鲜土货的。圩市直接连通着普通人的餐桌,行走其间,脑袋只关心“今天吃什么”,生活的压力在沸腾的烟火气中疏散开去。

卖什么的都有,T恤、拖鞋、眼镜、饰品,穿插在过道里,不追求多么新潮,在这里实用舒适才是硬指标,关键还便宜。

活禽类在最里头的角落,卖鸡、鸭和鸭苗的居多。毛茸茸的雏鸭,扁扁的嘴巴,一举一动逗乐了小朋友。除此外,这里也有微缩的花鸟市场:鸽子、兔子、小猫、小狗等着被看对眼的主人领回家。

汪曾祺老先生曾在《做饭》一书提到:“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正如观看vlog,感觉“与他人的生活有所联系”一样,给家人买只土鸭炖汤补一补的大爷,可能前一天捕鱼第二天起太早累到睡着了的卖鱼大哥,蹲守在摊位前的七八旬老人……我们近距离看着这各色人群认真生活的样子,想想自己也没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不满意了,也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前行和“努力下去”的正能量。

『 治愈人心的美食,温习童年小课堂 』

对小孩来说,赶圩是快乐,不仅能收获一些心仪的玩具,还能品尝到心心念念的好吃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赶圩也是快乐的,也是因为贪吃!


还记得来之前,同行的zizi说她没来过潭下赶圩,但“这里的油炸粑粑可好吃了,我妈每次来都给我带回去”。

?  油炸粑粑 ?

潭下圩名气最大的小吃就是这个油炸粑粑了。一条美食通道走过去,起码有五六家在卖。每家的味道又不尽相同,却都有一大批拥簇者。

看上去像迷你版的油堆,不起眼,入口却令人惊艳。油炸香气扑鼻而入,食欲喷薄而出,入口外脆内软,软而不粘,香中带甜。芝麻的香气在齿间碾碎和油炸香气缠绕在一起,全数落入你的胃里,和心里。

奶奶一边做一边炸,她告诉我们粑粑主要是用糯米浆做的。每家的手艺稍有不一样,有些硬一点,有些脆一点,有些甜一点。我个人偏好这对老夫妇家的口味,外脆内软,香甜不腻。一块钱5个,真的太让人快乐了!

既是炸物,卖油炸粑粑的店,一般都会有开口笑、南瓜饼、韭菜饼……一旁来买饼的大哥买了7、8个,还不忘向我们推荐,这个饼好好吃的。

?  传承三代人的赵记馄饨 ?

老赵夫妇和儿子的这家馄饨店,开了40多年了。最早是老赵的父亲在街边的一个小摊起家的,老赵继承了包馄饨的手艺,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凭借真材实料的新鲜肉馅,和自己擀的薄而软嫩的皮子,留住了一大波固定食客。每天来这吃早点,成了他们的日常。

店内5毛一根的油条,也是极受欢迎的早餐搭档,豆浆油条,馄饨油条,米粉油条……

?  连店铺都没得的小石扣肉米粉 ?

桂林人爱嗦粉众所皆知,卤菜粉、汤粉、马肉米粉、烧鸭米粉……吃出了一个外人看不懂的高深米粉江湖。所以看到招牌这扣肉米粉,岂能放过。

并无想象中的猎奇,但小石家这肥瘦均匀的扣肉太实在!没有很冲的香料味,入味且香浓的肉香味,软烂合适,让这碗米粉充满了灵魂!

?  甜到心坎里的沙谷米 ?

第一次认识沙谷米,除了此处别地怕是没有了。它看起来就像健康版的珍珠,口感却不一样。

用高又深的桶熬的浓稠的沙谷米糖水,是当地独特的手艺。香甜的芬芳伴随着柔软的沙谷米,沁人心脾。可以试试原汁原味的,也可以撒入芝麻粉,口感更为丰富。

只恨胃口不够大,糖水汤圆、米豆腐、酸菜馅的艾叶粑粑,麻辣烫都没一一尝试。只能留个念想,和再来吃一次的回响。


正是这番浓浓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 靠手艺谋生的老江湖,平凡而坚守 』

不管时代变化得多么迅速,圩市总有自己的态度。它装着很多人的大半生、一辈子。上了年纪的大伯大爷们,凭着自己能力,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钱,踏踏实实。

修补电器的小伙子,瞪着眼睛,认真地修理一台沧桑的风扇。还有村民拿过来的各种各样的电饭煲和热水壶在排队等候着。

修了几十年表的修表师傅,依旧一丝不苟地对待时间的齿轮。

正在自己案台上,给一枚硕大银戒指打磨抛光的师傅。


手工竹编,都是当地人手工做的,市区很多竹编制品还是专门从这里批发过去的。各种各样的筐子、篮子、笼子、鱼篓,兜着这个城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

『 偷得浮生半日闲,潭下古镇梦一场 』

古街、浮桥、甘棠江、小森林
城南花已开 三亩地 - 城南花已开

(转场音乐,记得开启▲)

从热闹的圩市转头看到这排房子,恍惚有穿越时空的错觉。转身走进这个桂北四大圩镇之一的潭下镇,只想探寻旧时光在这里留下了多少痕迹。


和平街是古镇通往河边的老街,修旧如旧的老房子,和新房子错落交叠。

2020

与热闹的圩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街之隔仿佛两个世界,老街安静得不像话,此刻阳光、旧时光和人们一起隐居在这里,鸟儿自在,狗儿慵懒。



一千余年历史的潭下古镇,因为甘棠江的水运之便,自古繁华。在古镇北边的甘棠江边,就建有6个码头,可见古时商贾往来商品贸易的繁荣。

甘棠江上有一条几十米长的浮桥连接着对面的码头村庄,行人过客几世载,旧貌换新颜,依旧联系着一方乡民邑人的乡愁记忆。


初夏,漫步在江边步道两侧,古树,凉风,让人不自觉脚步慢下来,这个造福当地人的滨江公园,成了一座外人也可停靠休憩的码头。

往古树码头方向直走,有江中小岛,那是一片湿地,以前有白鹭栖息。

沿着步道一直走,就会发现这处森林秘境,仿若从电影里走出来的画面,叶子纷飞旋转,蝴蝶在花丛中嬉戏,风捕捉我们的步伐,对我们说慢一点。是的,多想让此处成为我们的秘密花园,不愿分享。

碎碎念 聊聊天
潭下圩时间是2、5、8、12、15、18……以此类推。早上9点到10点是最热闹的时候。
从市区出发到潭下圩,大概需要4、50分钟。可导航灵川潭下镇的“知善百货”,马路对面那人山人海的场子就是圩了,还找不到可问下当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