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印、育人和传授七十余年,全国印学中人唯有西泠印社“四绝名家”袁道厚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本文共2.5万字,为「陈洪标写字说画」作者陈洪标对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四绝名家”袁道厚先生的独家专访。

今天为上篇11700字,将与你分享以下内容:“艺术家袁道厚印象”“一个县城的印学在中国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4岁开始的艰苦人生 改姓报考当医生”“启蒙于书画印大家  郑彬钱大礼陆维钊”“结缘叶一苇  拜师谭建丞  受教于沙孟海”。

看完需要你的耐心,文尾有福利,附袁道厚先生的篆刻、书法、绘画等精品图片。——小编注】

【图为袁道厚先生近照】

从中年的清瘦到如今老年的白发,袁道厚先生就是一个传奇,一出精彩的人生大戏——全科医生、食用菌专家、书法篆刻家、戏剧爱好者、诗人、画家、教育者……虽经历曲折,但他把每个角色都做得很到位,很出色,真可谓:“诗书画印写人生,西泠名家德艺馨。印学育人满天下,七旬出发又一春。”

袁道厚先生七十年来致力治印、育人和传授印学,三者皆功成名就者,在浙江,乃至全国的浩浩印学人中,唯有袁道厚先生。

艺术家袁道厚印象

金庸的小说《鸳鸯刀》中有:“鸳鸯刀一长一短,得之者无敌于天下”。

袁道厚也有“鸳鸯刀”:一把是早年闻名方圆几十里的做外科手术的柳叶刀,一把是全国知名的篆刻刀。前者用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后者是刀耕笔犁,治印育人。

世人说印学,必提桐乡,而论及桐乡,必定要提袁道厚先生,而且必定浓墨重彩。

从创办全国第一份《篆刻报》弘扬印学,组织印学展事赛事,交流切磋技艺,到创建青桐印社,为桐乡培育大量印学人才,提高桐乡印学在全国和海外的地位;

从1991年入西泠印社,到“诗书画印”四绝人才;

从成立厚道人家,授艺传道,弟子过百,广布海内外,在中国印坛传为佳话,到率14位女弟子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袁道厚同门女棣书画篆刻十四人联展”,创下了中国印学史上的记录。

如今虽年过七旬,依然治印不辍,传授不断,先后在嘉善、上海、临安、黑龙江五大莲池等地设立厚道人家和西泠名家袁道厚创作基地,以基地为据点,传授技艺,交流切磋,基地深受各地欢迎,不仅扩大篆刻金石艺术走上社会,而且进一步传播了桐乡印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篆刻名家叶一苇先生曾在《书法报》上评价:道厚在艺术上成就的起点“在于道,在于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为人,道厚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厚道的人,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不务空言,默默地学、默默地干,所以能从“道”中求“厚”,取得成绩。

本公众号陈洪标写字说画访谈实录

走进袁道厚先生的家中,诗书画印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书房里就更加了,立柜的一排排图书,案头的一方方印石,墙角堆得一人多高的书画杂志,书桌边一摞摞刚画就的小品,还有墙上挂着的对联、字画。

在书房里落座,温煦的阳光从明净的玻璃飘窗进来,落在小小的圆茶几上,把玻璃茶杯里刚刚泡上的绿茶,映照得异常生动,一枚枚茶叶如入定的禅者悬浮在杯口,集体在等待客人的启唇吹拂,才肯徐徐下落,展开那两三片小嫩叶,姿势缓和而优美,而此时茶水上的热气一丝丝上升弥漫,阳光里便到处是五颜六色的世界。

在这个温馨的空间里,这位诗书画印西泠印社四绝的古稀老人,向本公众号陈洪标写字说画」发布作者陈洪标讲述了他和篆刻的故事。 

一个县城的印学在中国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袁道厚先生首先谈的,不是自己,而是印学渊源,围绕桐乡印学的发展历史,说来更是如数家珍。

桐乡印学,虽然局限于一个县的范畴,但却是中国印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悠久,已长达五百多年。

袁道厚说,桐乡印学之所以长盛不衰,与苏州、杭州、上海等周边地区的书画印发展密切相关。

桐乡印学,萌芽于明中后期,此时的印学活动以南京为中心,波及苏州、无锡、扬州、松江一带,并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篆刻流派。以文彭(1498~1573)为代表的吴门派(又称三桥派),是当时印坛的佼佼者,其风格影响到嘉兴、桐乡等地。

桐乡印学有传者共有朱昌祺、朱奎祥、沈甲秀、沈奇和诸文星5人,其中主要人物当属沈奇。据《光绪石门县志》载:沈奇,字无奇,万历(1573~1619)时人。工铁笔,摹秦汉文苍古秀劲,与文三桥齐名。

到了清代,中国印学发展进入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文人篆刻的兴盛,为中国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清朝初期,桐乡印学在吴门派和浙派篆刻的影响下,继续发展壮大,印学水平不断提高,著名印人层出不穷,见于《广印人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史料者有80余人。其中主要人物有:俞廷谔、张宏牧、殳扬武、吕留良等。

其中俞廷谔,初名经,字揆千,一作夔千,号葵轩,一号眇狂,濮院镇人。精刻印章。师事徐士白(字贞木),其祖师便是文彭。与张宏牧、殳扬武师徒在文彭印学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何震猛利刚键的风格,形式了自己既雄浑又安闲的印学特色,开创了“幽湖派”印学。对此《濮院志》有载:“文氏篆学,惟梅里、幽湖得其传,而眇狂(俞廷谔)实幽湖之鼻祖。”开创的“幽湖派”不仅是文氏印学的一个重要支派,同时也为濮院以后几百年印学的兴盛开疆辟土。

在清中期,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篆刻家和以汪启淑为代表的藏印家云集杭州,印学艺术出现了一个较为繁荣的局面。

以释明中、释篆玉、方熏、沈皋(六泉)、陆费墀、释篆玉、汪之虞、沈淮等桐乡印人与浙派印学共同发展,并在《飞鸿堂印谱》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收录6人。

其中浙派的标志人物丁敬,与桐乡颇有机缘。交情最深的,当数释明中。明中为桐乡人,杭州净慈寺方丈,小丁敬十五岁,二人不仅与杭世骏、厉鹗等结社唱和,而且引为知己。在《西泠四家印谱》中,丁敬刻给明中的印章就有十七枚之多,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反过来,明中也认真地学习了丁敬的篆刻艺术。从明中目前已有的几枚印作来看,丁敬对他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还有释篆玉等与丁敬的异地交流,以及集印家汪启淑,不仅对桐乡印学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当时的印学,已经成为僧俗共赏的大众化爱好。

晚清是中国印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西泠印社的成立和发展,在中国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为代表的晚清印人,把印学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此时的桐乡涌现了胡䦆、胡传缃、沈庆云、吴宝骥、吴传经等一大批印人。其中胡䦆治印与吴昌硕齐名。

胡䦆(1840~1910),一名孟安,字邻、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竹外外史,别署不波生等,洲泉镇屠家坝人,同治八年秀才。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善书画,工诗词,精竹刻。

与吴昌硕等西泠名家往来甚密,在吴昌硕印风极为盛行的环境下,仍以一路纯正的汉玉印风格特立独行,不为时风左右,体现了一个印人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名列晚清印坛四大家。

胡䦆治印虽苍老不及而秀雅过之,但所仿汉玉印,可与原印相伯仲。有《晚翠亭印存》等。还有吴宝骥亦与西泠印社吴昌硕、叶为铭等名家交往频繁。

延至近代,丰子恺、茅盾、钱君匋、鲍月景、殳书铭、郑彬、计安康等印人将桐乡印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中丰子恺、钱君匋与上海也颇有缘分。

丰子恺从事篆刻的时间主要是在杭州求学期间,当时是一师“乐石社”的积极参与者。1919年,丰子恺到上海后与同学吴梦非、刘质平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担任图画教师。从此,丰子恺便和上海结下不解之缘。

到上海以后,刻印的时间虽较少,但丰子恺对上海的印学事业仍十分关心,对后辈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对桐乡钱君匋更是关爱有加。

钱君匋出生于桐乡屠甸。1923年由丰子恺介绍,免试插班入学于上海私立艺术师范学校,随吴梦非学装帧,随刘质平学音乐,随丰子恺学绘画。

艺师毕业后,钱君匋回乡,因书信写得不通顺,受到了丰子恺的严厉批评。这次批评对钱君匋震动很大,决心重新学习,国学基础得以长足提高。钱君匋在《丰子恺珍品画集序》一文中讲到:“在他的教诲下,我逐步取得了艺术方面的学识,这才跨进了艺术圈子,终生不渝”。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担任了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等多项重要职务,对促进上海印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君匋自18岁以后基本在上海谋生,解放后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美协理事等职务。其印艺,有吴昌硕的雄强,赵之谦的整饬,但终有自家面目。同时,钱氏门下弟子众多,且多有建树,于繁荣上海印学事业贡献较大。

桐乡籍的印人中,曾得钱君匋亲自指教的不少,如计安康、鲍复兴、傅其伦、晋鸥、毛建翔、高逸仙等。由于钱君匋的推动介绍,桐乡和上海的印学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对于促进和提高二地的印学水平,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桐乡印学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事件,即1906年在灵安李王庙成立了境内第一个金石篆刻团体——钱林印社。

据现任青桐印社社长沈慧兴经过多年考证,并发现钱介山刻给于邦柱的一枚印,其边款内容为:“民国七年半耕作于钱林印社”。

从目前所知的材料来看,社长钱介山、社员钱中、钱林、释允中四人的身份已经可以完全确定。而从这枚印的刻印时间所示,此时离钱林印社成立已有十二年之久。

据此可推定,钱林印社是与西泠印社同期成立的全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印社之一。根据现有印学资料,当是我国第二个成立的金石印学团体,其意义对桐乡乃至全国的印学研究十分重要。

桐乡印学五百余年长盛不衰,印人辈出。有史记载的桐乡印人,《飞鸿堂印人传》中有沈皋、明中等6人,《广印人传》(包括补遣)中有胡、沈振名等36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有张宏牧、吴宝骥等39人,《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和《桐乡县历代书画篆刻家传略》中均有70余人。

纵观其发展史,这与桐乡印学的基础深厚、家学渊远、承传有序这三个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仓禀实而知礼节”。书画艺术总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首先繁荣起来,并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桐乡印人众多,与桐乡历代书画繁荣有关。在印学昌盛的时代里,父子甚至祖孙三代、五代都能刻印的印人世家屡见不鲜。据现有资料,桐乡印人中父子同能刻印的有胡䦆、胡传缃;袁萼、袁福星;钱介山、钱中等。祖孙三代能刻印的有陆费墀、陆费林、陆费烻等。祖孙五代能刻印的有董棨、董耀、董念棻、董心壶、董巽观。

时至当代,桐乡印学传承和发扬开启了新的时代,有西泠印社社员14人,形成了老、中、青、少四支庞大的印学队伍。

桐乡印学的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多个相对比较稳定、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印学流派,兼收并蓄,又不为时风所左右,按照自己的风格不断发展,成为桐乡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桐乡印学缘何盛兴不衰,袁道厚认为关键是在传承有序。

其实,凭借袁道厚先生现在全国印学的地位,他的印学成就和印学育人,早是有目共睹,功不可没。但他既不揽功,也不自耀,正所谓“山不争高自成峰,水善下流便成海”。

在断断续续的访谈中,袁道厚讲述了自己七十年来的遭遇和故事,娓娓道来,平静如流。他只想告诉世人传承的重要所在。

14岁开始的艰苦人生 改姓报考当医生

袁道厚其实并不姓袁,而姓黄,原名黄道厚,祖籍湖南澧县。父亲曾在湖南当兵,后来到德清与洲泉袁氏结为连理。

1944年12月,黄道厚出生于浙江德清,一年后,父亲突然死亡,原因至今不明。袁氏便抱着幼儿来到桐乡洲泉娘家。

黄道厚由舅舅抚养成人,供其上学读书。

1957年的整风运动,打破了平静的生活。14岁的黄道厚虽然德智体美劳皆优,在班级担任副班长,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不能继续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离开学校后的黄道厚相信机会就是靠自己创造的,并没有放弃学习,在帮家里干农活之余,自学不怠。

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嘉兴地区桐乡县洲泉人民公社医院招考中西医内科、骨伤科4名学徒。

这家医院的前身为崇德县洲泉区卫生所,桐乡和崇德两县合并为桐乡县后,改名而来,把洲泉区联合诊所、洲泉镇医药合作商店、洲泉环卫所并入,院址迁至夹河里。医院设有化验室,可开展血、尿、粪三大常规化验,还创办了制药厂,替杭州胡庆余堂加工桑椹膏。在当时,算是一家大单位,到公社医院做学徒,是很多青年的志向。

为了报考怕受影响,黄道厚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母亲的袁姓,一直沿用至今。

没想到,这次报考的人还挺多,报名就有四十多人,而且学历都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只有袁道厚是小学毕业的。

袁道厚没有泄气,报名后,回家抓紧时间看书自学。他想要走做医生这条路。

9月8日,在洲泉人民公社医院举行了这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第二天开红榜,袁道厚、俞婉如、蔡锦昌、钟新民4名社会知识青年被录取为学徒。

袁道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挺自豪,他说,“虽然说比我学历高的人都在考,但我还是考进去了,这样就能做医生了,心里很高兴。”

当天崇福卫生院院长潘志贵就找袁道厚谈话,告诉袁道厚他可以正式到医院里做学徒,但先要下乡锻炼,下午就要下去。

袁道厚的母亲是位裁缝,在儿子成绩公布之前,不管儿子能不能考进,都为袁道厚做了一套新衣服,还买了脸盆、球鞋。

当天下午,袁道厚就穿上新衣服,带着母亲准备的行李下乡去了。这一年袁道厚16岁。

袁道厚下乡后,做的第一件活是去做大便普检血吸虫。说起来,并不难,就是把大便放到杯子中,再打开了搅拌,倒进玻璃容器里,加温以后再看有没有血吸虫蠕动。

眼前的污秽之物,让袁道厚哇哇大吐。接连三天,饭也吃不下,一看到饭也要吐。

袁道厚第一次发现,做医生的现实太残酷了,几乎想放弃。

这时,碰到一位老医生,劝他,有这种症状反应是正常的,一个星期就好了,你再忍一个星期,实在不行了,再做决定也不迟。

袁道厚强忍了几天,一个星期过后,还真得不吐了。袁道厚自己也不敢相信,原来习惯了就可以让你改变。

这一次,让袁道厚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只要养成习惯,就会有变化,至于是成功,还是失败,就看养成的这个习惯是好是坏。所以,养成好习惯很重要。这也算是人生第一次大收获。

做学徒期间,袁道厚就更加勤奋,以养成以苦为乐的习惯。一方面研读《内经》《伤寒》等大量医学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工作之余,刻苦练习书法,研究篆刻章法结构,浸润于笔墨金石之间。

1961年10月,桐乡县洲泉人民公社医院更名为桐乡县洲泉地区卫生所。

次年4月,洲泉地区发现麻疹疫情,卫生所抽调医务人员投入防治工作。在下乡做了三年学徒的袁道厚,被调入洲泉地区卫生所。

两年后,袁道厚再次抓住了一个机会,可以到浙江中医学院函授班进修两年。

这两年期间,洲泉卫生所与崇福镇中西医联合医院合并,组建成桐乡县洲泉地区联合医院,院址迁往圣贤里西桥堍4号,并在崇福镇和晚村、义马、青石三乡设立分诊所,老百姓还是习惯爱叫卫生院。

进修回来后,袁道厚被分到青石乡卫生院,担任分管业务的副院长。

风华正茂发的袁道厚,经同事介绍,和崇福丝厂的车间主任王凤妹相识恋爱,于1970年结成伉俪。次年儿子袁海旭出生了。

袁道厚在青石卫生院工作期间,在事业上也有所起色,为卫生院筹建了一幢两层楼的病房,大大改观了卫生院的医疗用房的状况。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对已生育第一胎的农村妇女或配偶实行结扎等绝育手术,县卫生局把实行这项手术的任务分解到各乡卫生院,为此,袁道厚被选派到崇福接受培训,主要进修外科,学习给妇女和男性做结扎手术,其次还有阑尾炎、小肠气、静脉曲张等外科手术。

当时,袁道厚居住在妻子单位的宿舍里,中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分别是厨房和房间。那时还没有液化气供应,家家户户多用煤球炉,下班回家便在炉子上煮饭炒菜。

1977年出生的女儿王晓雨刚上小学,一回家就喜欢学做家务。第一次煮饭时,直接用手端饭锅子,烧得发烫的锅把一下就把她的手指给烫伤了。袁道厚不愧是全科医生,找出纱布和药膏,熟练地给女儿包扎好。晚上,袁道厚为了让女儿转移注意力,忘却伤痛,带她去看电影《城南旧事》。影片里的故事,尤其小英子淳真的笑容,吸引了女儿,不再注意烫伤的手指。那晚,袁道厚用转移注意力的疗法很管用,让女儿忘却了灼伤的疼痛。

细致入微,又有好办法,农村患者对袁道厚称赞有嘉,也因此名闻方圆几十里。

时至今日,袁道厚回到青石,年长的老人还很喜欢这位喜书法刻字的“袁医生”。

启蒙于书画印大家  郑彬钱大礼陆维钊

 袁道厚自幼喜涂鸦刻石,却苦于无师面授启蒙,一直到相识篆刻家郑彬先生,才算如愿以偿,碰到了一位篆刻治印的大家。

郑彬(1923—1996)字世智,又名纯彬。祖籍浙江金华塘雅,居崇福已近五十年,其居室名:“二喜堂”。自幼酷爱书法、篆刻。曾得龙渊印社创始人金维坚指授,在崇福创办刻印社,誉满乡里。

郑彬虽以刻印为生,但对书法篆刻刻苦钻研,真草隶篆四体皆精,数十年如一日,为浙北一带书法篆刻大家之一。

说起郑彬先生的书法篆刻造诣,袁道厚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玺篆释从郑司农》,文中说:“郑彬先生书法篆刻上溯三代古韵,下循明清遗风,以甲骨金文、权量砖瓦、凤翔石鼓为宗。所作篆书,胸有成竹。得汉碑之厚重,线条如枯藤新枝,盘根错节,富有弹性,并兼有隶意。草书变化间距,错落多姿,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醇雅中见朴实,凝重处见灵动。常以浓墨书写,以求厚实,有生机勃勃之感。”

读郑彬先生的印,如“江山如此多娇”“乘长风破万里浪”“祖国万岁”“石门于梦全印”“吴茀之”等,“有汉风神韵,并在印的篆法、章法、刀法上自有天趣,参差挪让有姿,刀法遒劲,凝重中见流畅,朱文处理大疏大密,古拙质朴,有虚和之象。取封泥为边框,残破边框与文字有机结合,稳重苍劲,完美的调整在分寸之中,形成了自己篆刻艺术的风格。”

不管是同道中人,还是爱好者,均来者不拒,一生治印不下万枚。也能刻竹、雕木、凿铜,无不得心应手。尤擅刻砚铭,不失丝毫,沙孟海、陆维钊、吴茀之等多有赞赏。

郑彬先生是桐乡建国以后崛起的一代书法篆刻大家,也是桐乡当代篆刻艺术兴旺发达的奠基者。在桐乡乃至省内外均有声誉,著名艺术大师丰之恺称他为“郑彬金石家”,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曾求小印二方,为丰一吟先生治印甚多。

当年,崇福镇上一批书法篆刻爱好者在他的熏陶下,经常在他的寓所欣赏他的收藏,聆听他对篆刻及书画艺术的精辟见解,请教于他。袁道厚就是众多书法篆刻爱好者之一。

当时,因夫人在崇福工作,在洲泉工作的袁道厚经常来往崇福。一到崇福,袁道厚就要到郑彬先生的刻字店看他刻印,并向先生请教和交流。

郑彬先生看袁道厚虚心好学,喜爱刻字,便也把袁道厚当成自己的学生,悉心指导。郑彬先生也就成了袁道厚的启蒙老师。

【图为袁道厚的启蒙老师郑彬先生】

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崇福没有卖印石的地方,袁道厚就从杭州买来印石,一块印石要三元钱,为了充分利用印石,多刻多练,袁道厚就把一块印石分成三块,而且每块上下两头都刻,原来一块印石只能刻一方印,这样就可以刻六方印。刻的不满意,用砂纸把印面磨平,重新再刻。

袁道厚回忆说,当时,初次涉及刻字,还不会写印稿,郑彬先生就帮他设计了印稿。其中曾经刻过李白一首诗《早发白帝城》,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每句刻一方印章,且一朱文一白文,四方为一套。

袁道厚照着印稿刻字,刻好了,郑彬先生再帮他精加工,这印章就变得很精美了。只可惜这四方印章因为多次搬家,被遗失了。

郑彬先生乐于帮助人,乐于与人打交道,人家结婚求字求画,总会乐于帮忙,且他楷书基础好,把字刻在印章上就要将楷书写反转字,楷书的纳撇都发生了变化,但郑彬却能处理得很好,不愧为篆刻高手。

袁道厚始终铭记郑彬先生在治印中对他的传授:“刻印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添合六书,挪让有依,不加雕琢为印之妙也!始学篆刻至今,而难入此佳境。”

郑彬先生对袁道厚后来走的艺术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

袁道厚的第二位启蒙老师是杭州的钱大礼先生。

【图为袁道厚与启蒙老师钱大礼先生】

钱大礼1927年9月生于上海,曾用名平雷、平一、明一、钱青、江峯,祖籍江苏无锡鸿声里乡,西泠印社社员。

其7岁丧父,由三叔父、上海著名书画家钱瘦铁先生抚养,跟着叔父学习金石书画,也非常幸运地得到郭沫若、刘海粟、唐云等多位艺术和文坛名家的指点。

年轻时以篆刻、山水花鸟画作品居多,其书法篆刻大气磅礴,也很精妙。山水画则性情幽远,花卉蔬果风韵高雅。中年后蔬果小品画才多起来,当时在画界,画蔬果的画家较少,蔬果小品画就成为了他的特色。

还有一位是陆维钊先生。

【图为袁道厚的启蒙老师陆维钊先生】

陆维钊生于1899年,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

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1925年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先生助教,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潜心中国文学研究,尤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词有专攻。

教学之余,于书画艺术始终孜孜以求。1959年到浙江美院,开设诗词题跋课。1960年,自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古典文学和书法专职教授,开设诗词题跋课。1963年,受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教授委托,主持筹备书法篆刻科,为当时我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书法篆刻科,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

1979年浙江美院率先招收书法研究生,由他任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陆氏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先驱。

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蜚声海内外。

先生学问人品为后人所仰,著作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袁道厚很早就听说陆维钊先生篆刻很有名,就去杭州拜师,陆维钊先生很热情地招待了他,教授篆刻书法之道。

让袁道厚惊喜的是,陆维钊先生还精通医学,一次袁道厚去拜访,陆维钊先生给他把脉,开一个解湿气的中药方子,回来服用后效果很好。

1983年,袁道厚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经常参与协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1984年,袁道厚策划组织浙江省书协、省部分篆刻家创作“茅盾笔名印集”,共征集了125方。

【图为部分参与篆刻创作茅盾笔名的省部分篆刻家合影】

结缘叶一苇  拜师谭建丞  受教于沙孟海 

袁道厚除了受教于三位启蒙老师之外,浙江一批书法篆刻绘画的老一辈艺术家对他的影响也很大。他们乐于教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道的,所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人,袁道厚因为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经常因公到杭州,成为了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与叶一苇先生的交情

在这期间,遇到叶一苇先生,当时叶一苇先生是杭十二中的语文老师,篆刻之外,还写诗词。

【图为袁道厚与叶一苇先生在一起】

叶一苇,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草马湖村。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诗人,书法篆刻家、篆刻艺术家书法篆刻家、学者。

叶一苇出生6个月,父亲病逝;6岁时母又去世,住城中外婆暨乳母家长大。小学毕业,入私塾读古文,喜爱诗词、篆刻及书法。后自学中国文学、古汉语,并广泛涉猎社会其他学科,寓学于社会观察,举一反三,综合思考,相互贯通,厚积薄发,勤于实践,为学日进,打下深厚国学基础。

先后在部队和金华县政府部门做秘书文员,后经推荐到杭州第十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任教三十多年,退休后寓居杭州,进行艺术创作,大多数作品是在退休后完成。

叶一苇一生刻了上万方印章,大多数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叶一苇艺术馆等77个单位和机构或送朋友。其中捐给设在武义县图书馆的叶一苇艺术馆,书法篆刻作品、书籍资料等1482件,其中书画作品213件、印章258方、篆刻印屏281件;书籍资料730件,包括学术著作(含手稿)20余部、论文90余篇。历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泠印社理事等。

对于袁道厚来说,当时叶一苇先生属于老一辈,他属是小年轻。袁道厚到杭州开会经常遇到叶一苇先生,他虽为老先生,但没有先生的架子。他对袁道厚说:“道厚你来杭州,就睡在我家好了。”

当时,协会办公经费很紧张,袁道厚去省里开会,旅馆费不能报销,于是就睡在叶一苇先生家里。叶一苇先生在杭州的房子很小,书房里还剩有一张小床,袁道厚晚上将就一下,到第二天再回桐乡。有时也留在杭州,帮叶一苇先生做一些事情,多次交往下来,获益匪浅。

后来,浙江人民出版社要出一本莫干山旅游册,总编请袁道厚组织几位朋友刻一组关于莫干山风光的印章。

袁道厚请叶一苇先生当顾问,将内容定下后,袁道厚等人到莫干山住了四天,和先生一同完成了莫干山风光印章的创作工作。

【图为1991秋西泠印社85周年社庆,与叶一苇先生在西子宾馆。】

拜江南宿儒谭建丞为师 

袁道厚调到茅盾故居工作后,认识了章柏年和沈运闿,他们一个是写字的,一个是画画的,与袁道厚成了好朋友。

章柏年和沈运闿是谭建丞的弟子,他们让袁道厚拜谭建丞为先生,并开玩笑说,拜了先生四个人就是“四大金刚”,书法、中国画、篆刻都齐了。

1985年7月4日,在乌镇“茅盾故居”开馆日,袁道厚就在师兄家里拜谭建丞先生为师。谭建丞很谦虚说:“袁道厚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不能拜。”但袁道厚还是拜了先生,正式做了谭建丞的弟子。

【图为1985年7月4日,在乌镇“茅盾故居”开馆日,袁道厚拜师后与大家的合影。右起徐宜兴、谭绍英、天生伯伯、师兄黃欢华、沈运闿、先生谭建丞、袁道厚、许振华、毕宏伟。】

【图为与先生谭建承在一起】

1996年西泠印社90周年社庆,谭建承先生为袁道厚题写了一首诗《天命之颂》:

缶翁一百岁,道厚刚出生。

缶翁曾长社,道厚慕西泠。

缶翁精篆刻,道厚学纵横。

只令印坛上,雏凤有清声。

社庆九十周,道厚年五十。

努力五十年,缶庐堂堂入。

缶翁,是吴昌硕。原名俊,俊倾,字昌硕,别号缶庐、大龙、苦铁等,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吴昌硕是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善以书法入画,将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于绘画,其画亦富有金石味,近似于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

吴昌硕与谭建丞,艺坛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佳话:谭建丞13岁那年,由大伯吉卿公带去上海拜访吴昌硕先生,当时吴昌硕正在作画。

吴昌硕看谭建丞稚气可爱,就把手中的毛笔给他,让他画一幅来看看。谭建丞毫不犹豫接过先生手中的笔,踮起脚,铺开纸,在钵中蘸水蘸墨,不假思索,只两三下挥动,就完成了一幅《玉兰图》,交给吴昌硕:“公公,我画完了,你看怎样?”

时年68岁的吴昌硕非常高兴,说:“这个孩子不用干笔头作画,又蘸水又蘸墨,用笔湿润,将来一定成功,其成就必是在我之上。”

16岁那年,谭建丞正式拜师湖州书法名家宋勉成学习书法,同时为湖州珠联室笔扇庄书写对联,从而结识李叔同、丁紫卿、戚纪唐等。中学毕业后,谭建丞先生考取东南大学文学系,并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受到近代实业家张謇的指教。1922年,25岁的谭建丞东渡日本,经日本著名画家桥本关雪的介绍,成为东京美术专科学校的研究生。1929年谭建丞考入上海法政大学法学系,毕业后获法学学士学位和律师资格。抗战期间,谭先生流寓上海,供职于湖州菱湖金融家唐伯耆办的振业银行。期间,谭建丞仍一直致力于书法绘画的创作和研究,与邓散木、赵叔孺、黄葆戍、张葱玉等金石名家交往密切,艺术上取精用宏,日臻完善。 建国初,谭建丞在杭州市工商局工作,工余与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余任天等谈书研艺,西子湖畔留下了他颀长的身影。成为一代江南宿儒。

从谭建丞在诗中,把吴昌硕与自己的学生袁道厚相比,足可以看出他对袁道厚赏识,洋溢着鞭策鼓励之情。

【图为1996年西泠印社90周年社庆,谭建承先生为袁道厚题写的诗《天命之颂》】

受教于沙孟海等老一辈书画家

袁道厚还有一些亦师亦友的同道中人,在参与省书协工作期间,有两人和袁道厚都是1944年出生的,一位是朱关岭,一位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审编颜建华,颜建华重视书法,经常和袁道厚进行书法理论探讨。

袁道厚写书法以篆书为主,想把篆书里的优秀的东西,大篆小篆等结合起来,像模特一样,把端庄、对称的篆书,写得动感些,粗细不同,写成袁道厚风格的硬篆,这一想法得到了颜建华的认可,两人关系进一步得到融洽。

袁道厚还受教于老一辈书画家,如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沙孟海先生,沙孟海和袁道厚的几位老师是同辈中人。因为知道这层关系,当时桐乡要请名家题词,就多请沙孟海先生题,而且沙孟海先生的字粗壮、稳重,很适合做招牌。

袁道厚为此桐乡到沙孟海门上请字,先后请了六次,像浙江凤鸣化纤厂、炉头水泥厂、浙江电机厂、青石信用社、桐乡汽车站等招牌,都是请沙孟海题写的。因而袁道厚和沙孟海的交流也较为密切。

后来,袁道厚想请沙孟海先生为崇福嘉兴真菌研究所题词,最终却没有等到沙孟海先生的题词。后来,才知道这期间沙孟海先生回老家宁波举办“沙孟海诗友会”。

当时的宁波市委书记、宣传部长都去看望他,沙孟海先生很激动,加上年纪大了,行走不太方便,到卫生间摔了一跤,脚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当天被送到杭州治疗。

结果,沙孟海先生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后,便过世了。

沙孟海虽然不是袁道厚的先生,但是沙老先生毕生搞学术研究,又是浙江省文物研究所所长兼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做事非常认真,和先生相处的日子里,袁道厚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

袁道厚在像沙孟海这样的老一辈影响下,传承了他们的思想,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印学之路。

【文尾福利来了,以下为袁道厚先生部分书法篆刻绘画作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百宜高兴

美意延年

金石刻画吾能为

墙外香

楼观沧海日

苏东坡词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篆书

阳光无私照天下  月色宁静洒人间  对联

苏东坡词 水调歌头 篆书

年年有余

 群芳争艳

独家原创作品,拒绝转载,欢迎直接转发分享。下篇待续,诚邀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