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国》:刘备伐东吴——谈主观主义的危害

 李朝云律师 2020-05-17

      刘备当上蜀国皇帝后,便下令攻打东吴。许多文武官员提出不同意见。赵云劝道:“篡夺汉室江山的是曹操父子,不是孙权。人们把曹操看作国贼,非常愤恨。如果攻打曹魏,会得到关东老百姓的支持。如果去打东吴,那是报私仇,会误大事。”诸葛亮等人也苦苦劝阻攻吴,刘备一概不听,坚持要为关羽被害报仇,亲率七十万大军,杀奔东吴。

       孙权得知,马上派人求和,表示愿交出蜀国的降将,送还荆州,送回孙夫人,吴蜀联盟,共灭曹魏。可刘备坚决拒绝了。蜀军攻入东吴后,水陆并进,声势强大,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围了彝陵,并且把杀害关羽、张飞的凶手也处死了。孙权又派人求和,愿还荆州,送回孙夫人。蜀军中的马良等也主张趁此得胜收兵,刘备仍然怒气不息,誓要灭吴。于是,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领兵抵御。陆逊见蜀军连营七百里,从猇亭到川口,前后四十营察,白天產旗遮日,夜间火光照天,士气正旺,便严令吴军不准出击,只能坚守。刘备以为陆逊不敢应战,越加得意,并夸口说: “我打了一辈子的仗,还怕这么个毛头娃娃么!”当时已到夏天,气候炎热,用水不便,刘备见吴军坚守不出,便命蜀军移到山林溪边扎营,等秋凉后进兵。马良建议把移营情况,绘图去东川征求诸葛亮意见,刘备不在意说:“我也很懂兵法,何必去问他

呢!”陆逊得知蜀军移营,心中大喜。他起初坚守不出,就是为了等待时机。今见蜀军驻扎在地形复杂的山林中,有了破绽,双方相持七、八个月,蜀军已经松懈下来,这正是反攻的好机会。马上着手准备转守为攻。

       诸葛亮在东川知道移营的情况,拍案大叫:“在山林连营七百里,若遇火攻怎办?太危险啦!”赶紧派人带信给刘备去。可惜诸葛亮的意见还没带到前线时,陆逊果然发动反攻了。在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他分派几路军队,带着茅草等引火东西,突然袭击蜀营。当晚,刘备的御营左屯先起火,正要救时,右屯也烧起来。风紧火急,不一会,树木也着了火,喊声大震。蜀军在慌乱中自相践踏,碰上吴军杀来,死伤很多。刘备赶忙上马,望见大江南北,火光冲天,蜀军营寨都在火海之中,不能相顾。他本想组织力量,吴军两路人马一齐杀到,逼得他走投无路,幸遇张苞等将保护他逃上附近的马鞍山,暂时有了喘息的机会。接着,吴军把山围住,四面放火,刘备只得弃山西逃。吴军紧紧追赶,喊声连天。蜀军骤遇火攻,抵敌不住,混乱中被分割开来,失去了战斗力,死伤严重。刘备逃到天色微明时,才遇赵云领军赶来接应,一起退入白帝城。这时,刘备身边只有百多人了。第二年,刘备便病死在白帝城里。

       刘备率领的七十万大军,为什么竟一败涂地呢?这次大败,毛病出在刘备的主观主义。他只相信自己,不尊重实际,不听取正确意见。当时的形势是,魏、蜀、吴三国并立。魏国的曹操集团篡夺了汉朝政权,激起了公愤。刘备一贯用“兴复汉室”的口号,团结群众,本应联合东吴,共抗曹魏,才能符合人心,取得群众支持。可他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告,拒绝东吴的和好,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偏要为关羽、张飞复仇,兴兵攻吴,违背了民心、军心,这是战略上的失误。其次,开战不久,蜀军接连得胜,杀了谋害关羽、张飞的仇人,东吴愿意交还荆州,送回孙夫人,刘备东征的目的已经达到,本该及时收兵,接受东吴求和要求。可刘备头脑发热,把东吴的实力估计过低,硬要一下子灭掉东吴才罢手,继续盲目进兵,这是又一个失误。第三,在军事部署上,刘备骄傲轻敌,瞧不起年轻有为的陆逊,忘记了当年火烧赤壁的经验教训,连营七百里,扎寨山林之中,还自以为“很懂兵法”。吴军趁东南风起,发动火攻,蜀军便瓦解了。这一再失误的根子,难道不是与刘备主观主义联系着的么?主观主义是一种害人的思想方法。有这种毛病的人,不尊重实际,不尊重科学,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盲目相信自己,以为真理总是在自己手里,把自己弄成耳聋眼瞎似的。即使象刘备这样很有经验的人,也会干出蠢事,犯下严重错误,受到客观实际的惩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