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化课程”追寻的教育目标

 五千韧月 2020-05-17

NO.4

SEPTEMBER

21.2018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本期导读

【“生活化课程”

本质上是一个身、心、灵共舞的课程】

五年前,我们开始了对“生活化课程”的探索。探索之初,并不顺利,因为我和教师们都不知道“生活化课程”到底应该如何完成,我们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就这样,转眼到了2015年,“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也有了近两年的时间。那两年,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天天在谈论感受,但是也很迷茫,难道“生活化课程”的指向仅仅是感受吗?恰巧那段时间,我学习了“具身认知”的理论,感觉和我们中国人讲的“道”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

有天晚上,我灵光一现,有了一个新的思考。我忽然意识到“生活化课程”追寻的目标至少有三个维度。第二天,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写成了这篇文章。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总觉得我们的探索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篇文章一直是我们教师内部培训学习的一篇重要文章。因为新教师来了以后她们都需要知道“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想“生活化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 “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这三个层面。如果儿童的学习仅仅只停留在知识和认知上,我认为是非常不够的。正如李季湄老师所言“这也是对儿童精神资源的巨大浪费”。

今年,这篇文章被《学前教育》杂志刊用在2018年第九期上。在这篇文章中,我阐述了“生活化课程”的三个目标,同时也隐含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学习不仅仅是大脑的学习,还应该包括身体的学习和心灵的学习。只有身体、大脑和心灵的学习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我们很难确定身体的学习、大脑的学习和心灵的学习孰轻孰重,因为他们都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而这样的学习对儿童来讲,选择从哪一个切入点来进行,本质上就是对他们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的认可与尊重。

我总在对老师们说“理解孩子比爱孩子更加重要”。因为当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时候, 也就洞悉了他们成长的奥秘。

全篇文字:  5100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

  /  01 / 

 2013年的一个决定

2013年夏天,我们决定,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之前,我们一直在探寻,什么样的课程不仅能满足儿童学习的需要,还能促进他们心灵与智慧的成长?经过几番讨论,我们将课程改革方向锁定在了“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上。我们想完成一套通盖儿童真正发展需要、能最大限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能帮助家长学习提高的课程体系。

5年过去了, 我们一边思考、一边实践,生活化课程的体系日臻完善,我们也见证了其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情绪更加积极、饱满,更愿意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对事物探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内在的秩序感也越来越稳定。重要的是,这套“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的课程不仅带给了他们很多愉快的体验与思考,还让他们对幼儿园里的人、事、物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他们变得更加本真、自然,在成为“我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欣喜之余,我们也意识到,这个探索过程也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专业学习与体验的过程。这期间,我和教师们对生活化课程的出发点、价值追求,呈现方式、对元认知能力的影响、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家长在其中的作用、教师指导儿童学习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之后我陆续将这些认识撰写成了文字。但生活化课程到底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构?追求的课程目标是什么?5年过去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清晰起来....

@2013年,在北京怀柔的一个农家小院里,

我们决定全方位地进行课程改革。

//

  / 02/ 

 「“生活化课程应当关注

儿童的 “感受与情感”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情感是学习的开端。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

课程探索之初,我们就意识到:教育如果不涉及人格完整性的培养,不涉及儿童情感的培养,始终是有局限性的。一般而言,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完成三件事情。

第一,帮助儿童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

第二,让他们知晓他们所见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三,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这三个方面不仅涉及认知,也更加关注学习者的态度与情感。

传统的教育总是强调知识对儿童的影响,儿童的情感与感受似乎很少被关注。因此,生活化课程开始就从记录儿童的感受与情感入手,倾听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评判。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更是个体内在对自我的洞察。这些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也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灵性的觉醒。儿童对事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着很强的敏感度和洞察能力。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会经常记录孩子们的感受。我们也看到,一旦儿童开始表达自我感受,学习的广度、深度都会扩展,对自己、对世界也有了更深的觉知。当一个人的觉知能力增强的时候,会显现出内在的生命能量,而恰恰是这个能量,使孩子的生活充满直觉、想象与创造,他们主动开始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对感受的表达往往真挚而率真,对成人是有极强感染力的。儿童越是能够回归本心本性,就越能感染成人,他们和教师的相互关系,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质的改变。教师会从内心深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钦佩儿童。

在生活化课程里,我总是要求教师不加评判地认真倾听儿童。因为一个总是被别人倾听、被别人理解的孩子,思考也会不断深入。当有心灵力量参与时,儿童不仅和外在有了更深的联结,还能更清晰地觉知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 【一起清理小兔子的粪便】

孩子们喜欢的学习都附着着情感,如呼吸般自然。

听听老师们的理解

王海霞 

“感受与情感”是构成儿童发展最基础的源代码。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感受的通畅和情感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通常会忽略这一点。

晁妍 

希望我们培养的孩子是情绪顺畅的、精神充沛的、灵性绽放的。

作为今年带小班的教师,在本学期新生家长会上胡老师说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们达到一个状态,那个状态就是‘情绪顺畅,精神充沛,灵性绽放’。”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个月即将过去,我发现的确如此,孩子们的生活充满了直觉、想象和创造,他们的世界有趣极了!

申洁文 

当感受拂过孩子们的心灵,才能永久地保留在生命深处。

有时候家长会问我,你们今天教了孩子们什么?我很难回答。因为我们每天的共同生活、聊天,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教育的重要部分。

@“感受与情感”

是构成儿童心理发展最基础的源代码。

//

  / 03/ 

 “知识与认知”

是“生活化课程”的重要依托

知识是学习的砖瓦,认知是头脑的体操。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儿童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成长,进而完成主动发展的过程。

认知也是生活化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儿童通过认知获得的知识在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没有知识,感受无从依托。人类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不管知识体系多么严谨,它也只是一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即使不借助符号学习,也能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在课程的探索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课程似乎能唤起儿童原有的、内在的经验系统。当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儿童内在的知识体系是怎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借助于外在力量,能够唤起他们内在的知识经验。我们能做的除了唤醒,就是帮助他们把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形成较为稳固的体系。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和儿童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和老师们也感觉到,对儿童,我们的了解与理解都是有限的。对于儿童而言, 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大发展。现在,我理解的儿童发展含义是“儿童通过知识的学习,觉知到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成长,进而主动成长的过程”。对他们来说,知识只是一把开启发展之门的钥匙。

因此,在生活化课程里,我们并不强调用教授的单一方式进行学习, 而是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建构。如果我们观察儿童的学习会发现,他们首先通过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然后在思维层面自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的探索和体验,那么,所谓的感知和学习都会变得毫无意义。获得知识、满足发展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生活与游戏中学习。

点击链接,了解👇

“游戏课程化”和“课程游戏化”是一回事吗?

听听老师们的理解

吴婷婷 

我们只是在“生活化课程”中还原了儿童视角和儿童立场。

在每一个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涉及技能、知识与情感,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这些生活场景,帮助孩子们实现这些目标。

王彩霞 

“生活化课程”的目标虽不拘泥于“认知目标”,但是我们发现,到最后,所有的目标都被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达成了。

“生活化课程”让孩子们恣意地活在当下,享受活动本身。每次活动结束后,当我们不经意地回过头时,发现目标早以实现且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郭佳

三个不同的目标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学习环”。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一年龄段中不同的孩子,都能在这三个目标中找寻到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那部分切入,展开自己的学习,而另外两个目标也会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发生着,从而构成完整的“学习环”。

@对于儿童来说,

三个不同的目标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学习环”。

孩子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进去,

都能展开一次完整的学习。

//

  / 04/ 

 “动作与技能”的学习

才是“生活化课程”的最终立足点 

身体与动作是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 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

坦率而言,在课程探索初期,我们并未强调技能的作用。很快,我们发现,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记录儿童丰富的感受,但如果儿童每天沉溺在各种主观感受中,似乎又有点背离我们的初衷。可以很确定的是,获得如识也不是课程的终级追求目标。课程的落脚点到底应该在哪里?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个领域。于是,我们试图在行动层面寻求答案。我们看到,行动练习可以形成一些重要技能。技能一般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还能和知识一起内化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能力。 但这个技能的定义显然不能满足生活化课程的需求。中国道教文化关于“道”的阐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传统文化看来,“道” 并不是一个空泛的观念,而是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无法言传的个人体验。我们发现,运用感官和动作学习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情感形成的“技能”,还会永久保留,成为生命深处的记忆。但此“技能”非彼技能,并非靠训练获得,它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的描述。但无论怎样,我们开始试着在生活化课程里,将这种“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的落脚点。

这种“技能”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能力,必须靠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有利于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当儿童带着意义感进行操作时,也会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创造,依托在个具体的事物上。 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唤起儿童原有的专注 、坚持、不怕困难、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

我们认为,当儿童运用知识获得了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完成了和自我的联结后,他们对学习技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一切又形成了个体自我完养的人格基础。

可以说,儿童的学习也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从这个方向出发,上升到情感和人格的高度,学习一些相关“技能”,才能在个人发展的层面上实现情感、认知、技能的完美结合,儿童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至此,我们将“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确定为生活化课程的三块基石。因为它们既是形成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课程的方向与追求。

对我们而言,课程的探索过程,改变的不单是课程本身,它带来的更是一次思想深处关于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变革!

点击链接👇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谁,“动”了我的计划?

@当我和孩子们运用身体语言完成学习的时候,

这些记忆会永久地保留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听听老师们的理解

张芬 

技能并不是简单的习得本领,而是掌握习得本领的能力,体会如匠人一般心神合一的感觉。

我们在“生活化课程”中播撒了很多这样的种子,希望孩子们能够借助技能的学习体验专注,物我两相忘的学习境界。

田巍 

你只有和儿童真正在一起生活过, 才能读懂这篇文章。

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儿童和我们一起生活的场景,所以每一句话我都能找到强烈的内应感。

张焱 

这些观点是新教师成长中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对于新教师而言,这篇文章会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可供操作的观点。 

张晓敏 

它不仅是儿童学习重要的三个目标, 我认为,它也是一个人完整成长中重要的三个元素。

做为花草园的老师,当我们和儿童一同成长的时候,也是一个不断补足与完善自我的过程。

张蕾 

“三块基石”的观点和我们“3 1 1”的课程模式一脉相承。

前三天的小组分享是老师和孩子们更充分的情感交流;第四天的总结课是认知的提升;最后一天的畅游日“乘物以游心”,孩子们在游戏中动手操作,具身认知,完成一周的学习。

罗希悦 

我从中感受到了教师与儿童相处的另一种节奏。

当我们和孩子完成情感交融的时候,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加法”,不断地让自己的情感也变得丰沛起来。当我们和孩子 一起面对知识的时候,需要做“减法”,忘记自己是个成人,用“空杯”的心态跟孩子们一起用他们的方式学习。

今天是中秋小长假前的最后一天,我们的课程一定会和“中秋节”相关 。

点击右侧图片,了解畅游内容。看完,你一定会对我们的课程有更深的了解。👉👉👉

@ 和孩子们在这一天一起变成小兔子。❤

💕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月圆人团圆! 💕

  新书预热  

记录我们“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以及课程背后思考的《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儿童》一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加印通知  

展现胡华园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给童年留白》一书已销售告罄,二次加印正在进行中。如有需要,欢迎订购。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7EWiHU

⏬花草园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weidian.com/s/980441603?ifr=shopdetail&wfr=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