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光碧潭月 一片昆仑玉(下)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5-17

版本之选

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版本也是多之又多,全集录音、第4~6的合集录音、单张录音等,从上世纪早期的模拟录音到近几年的数字录音都有很多著名的版本,尤其最后三首交响曲的专辑演录最多。《爱乐》2008第1期王崇刚共梳理出“第五”唱片录音共110多个版本。《第五》本人收有CD和LP差不多各10个版本,指挥家有卡拉扬、切利比达克、蒙特、巴比罗利、旺德、马泽尔、普列文、Andrew Litton、Horst Stein、斯托科夫斯基、穆拉文斯基、费多谢耶夫、斯维特兰诺夫和捷杰耶夫等。其中有两个是第1至第6全集。《第五》似乎超过了《第四》甚至更热门的《第六(“悲怆”)》。

                          

                              

在这些版本中,穆拉文斯基在DG公司的4~6交响曲双张绿色封面的CD(DG 419745-2)应该最著名的,大概在各大唱片榜单中都榜上有名,在企鹅唱片指南中该唱片被评为“四星带花”。被乐迷们称之为“大俗版”,这里的“俗”当作“熟”解。

该版本的穆拉文斯基指挥第五交响曲录音时间是1960年11月,录音地点在Wembeley Town Hall(伦敦温布利镇大厅)。录音师是Harald Baudis。在唱片中“第五”的四个乐章被分刻在了两张唱片上。

                                               

                                               
 

上面前后给出了穆拉文斯基与其他四位指挥家(切利比达克、卡拉扬、阿巴多、捷杰耶夫)各乐章的演奏时间对比,穆的版本显然是时间最短的,演奏时长跟他最接近的是阿巴多。

切利比达克指挥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上面所列的CD唱片中,另一个最典型的样本则是切利比达克。切利比达克的录音时间是1991年5月29日,慕尼黑盖斯廷爱乐大厅,录音师是Hans Schmid。在该唱片说明册中,Matthias Thiemel写的一篇“庄严肃穆的场景”提到:“众所周知,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有多重的‘面孔’。在卡拉扬与穆蒂指挥下具有丰富的织体;在穆拉文斯基与斯维特兰诺夫的指挥下,又具有绚丽多姿与病态感。而切利比达克演奏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巨大的调色板效果(从最深沉的宁静与沉着到爆棚式的冲击与炽热的激情迸发),而且还包括了上述所有的特点。这款录音充分代表了柴科夫斯基音乐情景上的新意,这种情景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相去甚远。”(这种评价是否带有一点偏颇呢?)。切利认为“彼得·柴科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交响乐大师,而在德国是那样的不为人知。”一本书中描述了切利指挥《第五》尾声时的情形:“切利会用整个身体来勾画出管乐的渐强,左手画出适度的音高,紧接着持指挥棒的右手超过它,几乎在同时左手又加叠上去,这样地达到高潮时,他的双手已举过了头顶。”

尤金·穆拉文斯基(Eugene Mravinsky, 1903-1988),被认为是俄国音乐的最佳诠释者,也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大师之一。1938年起担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与该乐团精心合作了40多年。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强调对乐队的控制,追求清晰而又厚重的音色,演奏作品时特别注意强弱的对比;没有任何煽情的成分,只有超凡的音乐控制力和深入的情感刻画。

                                  

                   ▲尤金·穆拉文斯基

他对俄罗斯作曲家作品的处理最具权威性,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第5、6、8、9、10交响曲)许多重要作品都是他指挥首演的,同时他对苏联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也非常重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前身是1772年创建于彼得堡的音乐协会管弦乐团,其发展基本上伴随了俄国音乐的演奏历史。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属于19世纪的延续并混以俄罗斯的气质,乐团的声音属于19世纪的老式风格:如明亮尖锐而带有抖音的铜管群,粗狂的木管,弦乐较透明清冷。

                          

                                              

                      

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

这版4~6交响曲尽管效果惊人、动态对比震撼人心、激情高涨,但其实穆拉文斯基对总谱的把握极其忠实,据说翻开乐谱对照后发现他对柴科夫斯基的所有标记无一修饰,这也许是该版本唱片之所以成为典范录音的主要原因。另外,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能够展现出如此杰出音色,也一定与他对每一部作品要求十次之多的排练有关。摘录一段《爱乐》杂志2008年第1期中张可驹的叙述:“穆拉文斯基指挥的第二乐章那段圆号简直无以伦比,音乐中悲怆与温暖的情感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贴近听者的内心;第三乐章对于圆舞曲节奏的把握叫人无话可说,大师已将这部作品完全融入了自己的血肉灵魂之中;在末乐章真正将乐队推向了极限。”

本文交流的唱片是前东德ETERNA公司的LP唱片,编号是820022,发行时间为1959年(没有进行详细考证,应该是早期版本)。另一张相同编号的唱片是1964年的再版。由此可以确定该LP版本比DG的那个名版录音时间要早,是50年代后期的单声道录音。之前那个所谓“大俗版”买来也一定听过,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前不久听的这个LP版本。不仅仅是这一次“柴五”聆听,之前的其它曲目也有过多次类似体验。比如听舍尔欣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马勒《第二》“复活”(Westminster WST 206),一开篇就因效果震撼而生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慨。看来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有所侧重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超越。

黑胶唱片门内初窥

在20年CD唱片经历之后,扩展新的播放器材,开始听黑胶唱片,到目前已有五年多的时间(收集数量约三四千张)。

以下几点体会不妨在此跟大家交流一下:

1 消费选择正确,获得了与激光唱片很大程度上不同的体验。相当于聆听的唱片实际出厂时间跨度从20-30年扩展到50-60年甚至更久历史;

2 黑胶唱片带来的实际效果不只是在音质(细节、动态、柔顺度等)层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录音和版本的扩展,特别是在唱片厂牌、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等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缺或未知;新认识的厂牌至少有20多个。而在CD消费时代,主要也就是那么几个:DG、EMI、PHILIPS、SONY和NAXOS;

3 旧黑胶唱片的实际使用磨损没有人们想象的程度。普遍品相处于中上水准,实际平均被取出来播放的次数估计也就2~3次,相当一部分唱片没有播放痕迹,从里外封套到黑胶碟片都接近全新;

4 除非追求一些稀缺、热门或所谓“头版”唱片,普通的唱片价格都低于进口CD的中价位唱片。估计在国外市场直接淘宝价位更加低廉;国内到手的唱片至少是增加了运输成本和店家的经营利润;

5 近几年间,国外个人收藏者因高龄化出让以及由于专业组织机构音乐库数字化改造而淘汰,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大批黑胶唱片流入国内二手市场,种类极为丰富,收藏时机个人认为这两三年时机最佳;

6 增加的“麻烦”大致就是一些年久的唱片需要一定的清洗以及由于唱片尺寸(12英寸)较大而带来的存放空间问题。

唱片封面欣赏

                                        

                                        

                                       

                    
                                        

                                       

                                      

                                       

                                      

                                     

                                       

    
1 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这个DECCA黑胶唱片封面,选用了俄国画家以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的一张画“After rain in Plyos”《雨后的普廖斯》(80*40.3125cm),现藏于莫斯科博物馆特列恰科夫画廊。该作品作于1889年,就在那年列维坦到了巴黎,发现了巴比松画派和印象主义画家并从中汲取了技法。列维坦被认为是俄罗斯大自然景观最好的诠释者,“有时忧郁动人,有时则似宁静安详的哀歌”。普廖斯(Plyos)是伏尔加河畔最小的城市,画家挚爱的小城。1888-1890,画家和女友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夏天。城中现有列维坦的塑像和他的故居博物馆。

                      

                          ▲《雨后的普廖斯》

2 蒙特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一张RCA黑胶唱片封面,用的是荷兰画家Dirck Hals(德里克·哈尔斯,1591-1656)的“A Party at Table”《桌前聚会》,现藏于National Gallery, London。哈尔斯是一个荷兰画家家族,德里克的哥哥是比伦勃朗早出生20年的弗朗斯·哈尔斯(1582-1666),弗朗斯是一位肖像画家,名气更大,逸闻趣事也很多。德里克擅长画表现交谈场景的画以及上流社会的画(比如1627年的《游宴图》)即所谓“风俗画”,色彩鲜艳而斑斓,源自于16世纪末的佛兰德斯风格主义。他的画目前在德国、荷兰都得到了很好的收藏。他的绘画作品中,也有一些描绘了17世纪荷兰室内音乐会的场景。

               

                          ▲《桌前聚会》

                               

                               

                              ▲《游宴图》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