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黄芪的功效与应用

 心海航母 2020-05-17

黄芪又称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一般生长四年以上者质量为佳,野生比种植质量更优,价格也更贵。入药有生用或蜜炙之分。

一、黄芪的功效: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被誉为“补气升阳之要药”“疮家圣药”。古医书名“耆”,为补药之长的意思。

现代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自汗、水肿、脏器下垂、便血、崩漏、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血痹偏枯、半身不遂等诸多疾病的治疗。可谓是一味难得的补虚良药,临床应用极其广泛,且价格低廉,是中医临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之一。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疡,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

《珍珠囊》:“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药性歌诀》:“黄耆为强壮剂,可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

《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朱丹溪言:“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

王好古言:“黄芪实卫气,是表药;益脾胃,是中州药;治伤寒尺脉不尺,补肾元,是里药。”

张锡纯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二、黄芪的配伍应用:

1.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脾为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则出现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症。如中气下陷,则能导致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气不摄血,则能引起便血、崩漏。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要,有升举阳气的作用,故可用于上述诸证,随证加减配伍。如配伍党参、当归、白术、柴胡等,即补中益气汤;配伍知母、桔梗、升麻、柴胡等,即升陷汤;配伍人参、龙眼肉、酸枣等,既归脾汤

2.用于表虚自汗证。本品能益卫气,故有固表止汗功效,配伍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即牡蛎散;配伍白术、防风,即为玉屏风散;亦可单独服用,今有成药“黄芪颗粒”,即为单味药加工而成。

3.用于气血不足、身体虚弱所致的痈疽不溃或疮疡久不收口等证。如配伍当归、山甲、皂刺等,即透脓散;配伍当归、人参、肉桂等,即可达到扶正托里、生肌敛疮功效的十全大补汤

4.用于血痹虚劳、诸虚百损诸证。如配伍桂枝、芍药、甘草等,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谓治疗虚劳病第一方;重用黄芪配伍当归,即当归补血汤,乃补血第一名方。

5.用于浮肿尿少证。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的功效,常应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如配伍防己、白术等,即《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证”的防己黄芪汤

6.用于血痹偏枯、半身不遂、关节痹痛诸证。中医有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黄芪能大补人体元气,有推挡之力,配伍于活血化瘀通络方剂中,能明显增加药力,正所谓“气推血行”。如治疗肢体麻木,可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可配伍羌活、防风、当归、姜黄等,即蠲痹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可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

7.用于虚热、消渴之证。中医言“甘温除大热”,黄芪虽药性甘温,然辩证应用得法,反能除人烦热、生津止渴,此乃“阳中求阴”之妙,医理颇深。用于消渴证,常配伍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养阴生津之药。张锡纯治疗消渴病,所创立的玉液汤滋膵饮二方,皆重用生黄芪与它药配伍,论之最详,诚大医也。

三、黄芪的用法用量:

作者认为,今天应用黄芪的剂量,最大的干扰因素乃是质量问题。学中医者,虽然学古书、用古方、治古病,然所用之药却已不是“古时之药”了,这是当代中医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医生辩证论治、下方用药看似都没有问题,但是往往就达不到理想的疗效,这时就要考虑到所用之药的质量是否有问题了。这个问题上,黄芪格外明显。随着当今中药大面积的种植,为求产量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导致了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严重下降。因此,平常只用十余克或几十克就能收到很好疗效的方剂,而今医生却不得不一而再的增加临床用量,才能达到想要的疗效。所以作者认为,避开质量谈应用剂量,是毫无意义的。

至于黄芪的具体用量,还是应灵活掌握,以治病疗效为前提,不要刻意限制用量。黄芪在组方中可以从几克一直用到几十克,甚至几百克。一般性补虚之方,十余克用量就可以了。而一些特殊方剂中,黄芪用量非常之大,比如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是当归的五倍,取其“气能生血,阳中求阴”之意,如若当归用20克,那么黄芪也就会用到100克了。还比如补阳还五汤中,王清任重用黄芪四两,换算今天剂量也有120多克,用量也是很大的。再比如张锡纯医案中,常用剂量即数十克之多,处处可见。这还是以黄芪皆野生,质量有保证为前提,如若换成今天种植之黄芪,到底该用多大剂量为宜呢?学者当自悟其中道理。

现代诸多大医名家,抬手数十克至数百克应用者,更是数不胜数。作者认为,只要辩证准确,组方得法,剂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问题。

四、黄芪的应用注意:

因黄芪能补气生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肿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不宜服。作者总结:正虚可用,可大剂量用;邪实禁用,最好别用。

张锡纯用黄芪,为防其温燥,不管用多大剂量,皆以半量知母与之配伍,升阳益气,养阴清热,可谓面面俱到,先生智慧,可见一斑。

附:偏方拾遗:

①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②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③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④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⑤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⑥肺痈。用生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爱慕于你

以忘却你的容颜

正如思念

以忘却时间

我轻抚爱琴

乐声悠扬哀婉

我的心绪难以平静

随曲四处飘散…

一中医实战笔记20.5.17周日下午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黄芪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黄芪的功效与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